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可怕的“白色污染”》

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可怕的“白色污染”》

1 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可怕的“白色污染”》 教学设计

教 案 背 景

1 面向学生 小学 2 学 科 综合实践活动 3 教学课题 《可怕的“白色污染”》 4 课 时 1

5 教学背景

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碧海蓝天,鸟语花香,美丽极了!可是,现在地球母亲却在哭泣。因为,在她身上已经伤痕累累,遍布污染。现在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了,社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发展,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各种塑料袋等开始频繁地进人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包装材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往往被随手丢弃,造成"白色污染"令人触目惊心,成为极大的环境问题,污染环境,危害人类的健康。

6 学生学情

①小学四年级学生心智刚刚开始成熟,慢慢步入青春发育期,积极主动,大方得体,并开始有自己的主见; ②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不仅掌握有限的课堂上的知识还主动的去接受课外知识,开始学会主动思考; ③喜欢自己动手实践,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④学生喜欢上网搜索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更多知识,并学会对一些资料进行对比、整理和归纳。

7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①预习本节课内容,提出疑问; ②收集有关白色污染的图片或资料; ③网上或者书籍了解什么是白色污染?白色污染一般有哪些? ④请同学们收集并调查自己家庭一周里每天要用的塑料袋个数,并填在统计表里。 2、教师准备 ①对学生提出课前要求和强调一些注意事项,并分好小组; ②收集有关本课资料、图片等教具; ③制作本节课课件。 2

教 学 目 标

1、 知识目标: ① 学生通过自行调查初步了解了“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 ②知道了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有效地预防“白色污染”的产生。 2、能力目标: ①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调查工作,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②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培养独立解决能力,增强实践; ③培养学生从小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在认识“白色污染的来源”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②在小组合作中形成共同意识,勇于在自己组内的研究中充当主要角色; ③保护环境,热爱家园。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什么叫“白色污染”?认识“白色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性,从我做起,做个消灭“白色污染” 小卫士。 2、教学难点: 认识“白色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性,并了解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有效地预防“白色污染”的产生。

教 材 分 析

1、《可怕的“白色污染”》是广东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课题。 2、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白色污染”,记录平时看到的白色污染种类,认识到白色污染严重危害性,了解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有效地预防“白色污染”的产生。3、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教 学 方 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自主学习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化繁为简,例如教学中运用一些直观的图片、视频,可以化抽象为具体;2、让生多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动静结合,教师掌握好课堂,让他们的特长有展现的机会,张扬个性,树立信心;4、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为良好品德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听!窗外树上的鸟儿在歌唱!看!校园里的花争奇斗艳的开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花香。在这样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季节,大家最想做什么呢? 生:去踏春。 师:好!跟着老师一起来做动作,一起唱着歌儿出发吧。 生:Yeah! 播放《春天在哪里》儿歌视频: http://www.baidu.com/s?wd=%E6%98%A5%E5%A4%A9%E5%9C%A8%E5%93%AA%E9%87%8C%E5%84%BF%E6%AD%8C%E8%A7%86%E9%A2%91&rsv_spt=1&issp=1&rsv_bp=0&ie=utf-8&tn=baiduhome_pg&rsv_sug3=3&rsv_sug=1&rsv_sug1=3&rsv_sug4=469&oq=%E6%98%A5%E5%A4%A9%E5%9C%A8&rsp=0&f=3&rsv_sug2=1&rsv_sug5=0&inputT=10047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创设一个欢快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热情,耳熟能详的音乐让学生很自然的进入实践活动;其次为下面白色污染的出现形成一个反差,情绪上也有一个冲击。) 2、随着轻缓的音乐,一起欣赏清山绿水图片,出示课件图片: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cl=2&cm=1&sc=0&lm=-1&fr=ala2&pn=3&rn=1&di=8362784710&ln=2000&word=%B7%E7%BE%B0%CD%BC%C6%AC#pn22&-1&di12594822260&objURLhttp%3A%2F%2Fpic.nipic.com%2F2008-02-21%2F2008221163826477_2.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gtrtv_z%26e3Bv54AzdH3Fri5p5AzdH3Fzi7wgptAzdH3F8an0m9_z%26e3Bip4s&W1024&H819&T7359&S330&TPjpg 4

教 学 过 程

二、引出课题。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白色污染”? 师:这些风景漂亮吗? 生:漂亮! 师:我们在来一起看看漂亮的环境多了这些东西,你们感受是怎样的呢? 出示课件,出示“白色污染”有关图片资料并揭示课题:现在这种污染已经被人们越来越重视,并称之为“可怕的白色污染”,板书课题。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白色污染&z=0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为了从视觉上让学生感触到“白色污染”与山明水秀、绿草幽幽环境的不协调,形成鲜明对比,意识到“白色污染”的可怕。)

2、小组合作查找到的有关“白色污染”资料进行汇报,再详细了解什么是“白色污染”?“白色污染”的概述: http://baike.baidu.com/view/1780.htm 5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深入一步理解什么是白色污染,从文字上感知白色污染的可怕。)

三、小组合作,统计数据,深刻了解白色污染。 1、记录平常看到的“白色污染”,然后全班归纳统计 。

2、在小组中说说自己家里一天大约要用多少个塑料袋?全班平均每个家庭一天大约要用掉多少个塑料袋?全校同学的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分别要用掉多少个塑料袋?学生讨论、合作计算。教师提示:1周按7天计算,1个月按30天计算,1年按365天计算。 小组成员家庭使用的塑料袋数统计表 第______组 组员姓名 每周使用量 平均每天使用量

合计

白色污染: 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笨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并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

我平常看到的“白色污染”: 一次性饭盒、各种塑料袋„„ 6 教 学 过 程

全班使用塑料袋数统计表 组别 每周使用量 平均每天使用量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 合计

全校使用塑料袋数统计表 全校人数 每天使用量 每个星期使用量 每月使用量 每年使用量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充分发挥学生利用数学信息交流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数据时,要让学生制作适合本组实际情况的统计图表,再进行计算。然后汇报给教师,可以把数据展示在多媒体上让学生在一步步地计算中感知“白色污染”的严重,从数量上具体的感受。

四、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 3、“白色污染”有什么危害呢?白色污染到底有多可怕呢? http://wenku.baidu.com/view/c969ad1a6bd97f192279e967.html

“白色污染”的危害: (1)、视觉危害: 视觉危害是指散落在环境中的废塑料制品对市容、景观的破 坏。在大城市、旅游区、水体中、铁道旁散落的废塑料给人们 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严重破坏了市容、景观。 (2)潜在危害:①、对人体的危害: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可能致癌、并有抑 制免疫、 生殖毒性和内分泌毒 。若回收再利用的设备不够完善,工艺简陋,再生产的塑料制品在温度达到65℃时,毒害物质就会析出并且渗入到食品中,则会对肝脏、肾脏、生殖系统及中枢神经等人体重要部位造成危害。 ②对土壤的危害: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进入土壤里,会影响土壤 内的物、热的传递和微生物生长,改变土壤的特质。将其焚烧,则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污染大气,并且促使酸雨的形成,而用于填埋,则将其埋葬100年,则还是原状,无法被自然所吸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