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一二三、原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农业一二三、原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中国镕铧集团农业一二三、原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目录一、环境条件 (1)(一)发展基础 (1)1.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奠定了产业融合的坚实基础 (1)2.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了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 (1)3. 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构筑了产业融合的重要支撑: (1)4.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拓展了产业融合的新领域: (1)(二)重要机遇 (2)1.“三农”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2.新型城镇化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3.消费结构升级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4. 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变革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2)(三)面临挑战 (2)1.农业产业体系不完善,产加销发展不够协调: (2)2. 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滞后,带动能力不够突出: (2)3. 股份合作数量较少,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 (2)4. 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国内产业融合不够充分: (2)二、总体要求 (2)(一)指导思想 (2)(二)基本原则 (3)1.坚持创新驱动,激发融合活力。

(3)2.坚持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3)3.坚持绿色生态,促进持续发展。

(3)4.坚持开放合作,拓展融合空间。

(3)5.坚持利益共享,增进人民福祉。

(3)(三)发展目标 (3)1、全面提升农业园区水平 (3)2、加快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4)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4)4、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4)5、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

(4)6、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更加活跃。

(4)7、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

(4)三、主要任务 (5)(一)做优农村第一产业,一县一品牌,一村一特色。

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 (5)1.发展绿色循环农业。

(5)2.推进优质农产品种植与生产。

(5)3.优化农业发展设施条件。

(5)(二)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 (5)1.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5)2.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

(5)3.努力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

(6)(三)做活农村第三产业,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 (6)1.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流通服务。

(6)2.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

(6)3.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6)(四)创新融合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内生动力 (6)1.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

(6)2.发展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

(7)3.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7)四、重点布局、战略方针 (7)(一)融合发展区域功能定位 (7)1.粮油生产核心区。

(7)2.经济作物生产优势区。

(7)3.养殖产品优势区。

(8)4.大中城市郊区及都市农业区。

(8)5.贫困地区与革命老区。

(8)(二)融合与兼并购发展重点产业结构 (8)1.粮棉油糖加工业。

(8)2.果蔬茶加工业。

(8)3.畜禽加工业。

(9)4.水产品加工业。

(9)5.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9)(三)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 (9)1.农产品加工园区。

(9)2.产业融合先导区。

(9)五、重大工程 (9)(一)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工程 (10)(二)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 (10)(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 (11)(四)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工程 (11)六、保障措施 (12)(一)加强组织领导 (12)(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 (12)(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2)(四)强化孵化体系建设 (12)(五)激发农民与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力 (13)(六)营造产业融合发展良好社会环境 (13)七、总结 (13)农业一二三、原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加快农业统筹的发展、“全面协调、合作共赢、创新助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科技人文农田艺术、VR虚拟现实技术、景观元素融入创意农业、促进先进生态农业新模式,促进农业产品、生态、资源安全及综合效益提高,产品做到追溯原产地,保证食品安全,促进农业“一二三、四”产业新型业态、新模式的形成与融合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也是推进新型农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

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四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四化同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四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四产业融合简称“产业融合”),根据《推进农村一二三、四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7—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条件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产业融合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设健康中国保障群众营养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

“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产业融合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为“十三五”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1.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奠定了产业融合的坚实基础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2145万吨,棉油糖、肉蛋奶、果蔬茶、水产品生产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十三五”年均增长10%。

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建设取得新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56%和63%。

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2.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了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规模水平提高,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8万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近20万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超过1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由1.7∶1提高到约2.2∶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

创新步伐加快,初步构建起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框架,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了一批成熟适用技术。

产业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水稻加工、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加工、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区五谷杂粮、西北和环渤海地区苹果加工、沿海和长江流域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聚集区。

带动能力增强,建设了一大批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原产地,辐射带动2亿多农户。

3.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构筑了产业融合的重要支撑:到2016年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超过250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

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入股入社、订单合同、托管联耕等多种形式开展联合与合作,融合机制不断健全,融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供给、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4.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拓展了产业融合的新领域:2016年全国有各类涉农电商超过4万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00多亿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引入,涉农电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众筹等亮点频出,农产品市场流通、物流配送等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农业生产租赁业务、农商直供、产地直销、食物短链、社区支农、会员配送等新型经营模式不断涌现。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呈暴发增长态势,2016年全国年接待人数达22亿人次,经营收入达4400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10%;从业人员790万,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

(二)重要机遇1.“三农”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强调“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调结构、提品质、去库存;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农业降成本、补短板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对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培育新产业,推动产业融合营造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2.新型城镇化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对强化产业支撑,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村资源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消费结构升级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2016年,我国人均GDP约8000美元,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新的重大阶段性变化,对农产品加工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扩张,对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农产品消费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市场细分、市场分层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断深化;农产品消费日益呈现功能化、多样化、便捷化的趋势,个性化、体验化、高端化日益成为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的重点;对新型流通配送、食物供给社会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服务消费不断扩大,均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4. 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变革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以农产品电商、农资电商、农村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业服务产业迅速兴起。

绿色制造、食品科学、材料科学加速创新应用。

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重构了产业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三)面临挑战1.农业产业体系不完善,产加销发展不够协调:农村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差,融合程度还比较低。

农业生产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如土地、水等资源约束加剧,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压力加大,食品安全和消费者信心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市场化发育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被人为地分割在城乡工农之间不同的领域、地域,导致农业成本高、效益低。

2.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滞后,带动能力不够突出:与农业生产规模不协调、不匹配,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2.2∶1,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3~4∶1。

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比发达国家落后15~20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