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治理
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是中国西部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之一。石漠化给当地
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可以说,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给人们带来了压
力,也迫在眉睫。生态治理就是一种主要方式。就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的定义,危
害及其治理现状作了浅谈,并提出来一些相应措施。
标签:喀斯特 石漠化 生态治理 工程治理
1关于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及其成因
中国西部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带包括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和黄土、荒漠、冻土
等,这四大脆弱带是限制我国西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石漠化,又称喀斯特荒漠化或者石化,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及其发育
的自然背景下,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
基岩大面积裸露,沙砾堆积,地表呈现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乃至消失的现象。
它是岩溶土地持续水土流失的最终结果,也是岩溶地区生态恶化的顶极形态。
石漠化的成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石山岩溶地区恶劣条件,而脆弱的生态环境
下人类活动又超出了允许的范围所导致的。可以说,石漠化现象不是一种单纯的
自然现象,综合来看,石漠化的成因有自然的地理原因,也有人为因素,是与环
境、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是各种复杂的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
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我国石漠化现状及其治理的意义
我国石漠化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在湘西、
鄂西、粤北、川南、重庆也有分布。近年来,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植被遭受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愈演愈烈。
石漠化的大面积存在,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其危害主
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喀斯特发育典型地区因遭受干早、洪涝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
损失达一百多亿元。例如喀斯特发育典型的贵州地区由于地处两江(长江、珠江)
源头的分水岭地带,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好石漠化问题,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这
不仅关系到贵州石漠化地区的自身发展,而且关系到两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
与发展。
第二,石漠化地区生态脆弱。我国的石漠化地区分布集中,这些地区岩溶地
貌极为发育,生态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人为影响,森林植被受到破坏,植被
稀少,水土流失。土地退化严重,岩石裸露。
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快治理步伐,对改善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促进
石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
实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策略浅谈
石漠化治理是是喀斯特生态重建历史的机遇期,也是我国当前最大的生态建
设项目之一。石漠化治理的实质其实就是“生态文明”,而走生态文明之路必须发
展绿色经济。
3.1喀斯特石漠化生態治理的难点
喀斯特生态治理也存在一些难点,如:
第一,立地条件差,造林营林难度大。石漠化地区土壤遭受侵蚀,土地退化,
基岩大面积裸露,立地条件差。特殊的地质条件决定了石漠化地区地表土层薄,
含水量较少,土质疏松,保水、抗旱能力差,植物 生长困难,植树造林难度大。
第二,封山育林存在难处。西南石漠化地区的封山育林主要是以自然封山为
主,生长着的多是一些藤刺杂灌和草丛,基本上没有经济效益,农民封山育林育
草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封山育林育草并没有把石漠化区域过重的人口压力释
放出去,加上封山育林没有同新经济增长点的培植,没有同解决该地区农村的能
源问题挂钩,致使封山育林区内生态环境有所好转,而封山育林区外围的荒山荒
坡因人口压力的加重,陡坡垦殖和过度樵采的现象更加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石
漠化面积持续扩大。
第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资金投入困难。西南石漠化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
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地方财政极为困难,对石漠化治理的投入少,使石
漠化治理面积赶不上石漠化扩张面积。
3.2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的措施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应以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寻求人类活动
与自然协调的生态规划。石漠化地区生态规划的研究,应密切结合我国石漠化地
区的实际,研究石漠化地区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合理规
模、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演替特点与规律。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应充分体现生态
原则,辅以生态经济原则,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农民的经济问题,又有利于可持续
发展。
喀斯特山区的生态重建必须根据治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现状和自然、社会经
济状况,进行系统、科学的统一规划,实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和管
理措施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形成多目标、
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防治体系。
具体来言,可以采用如下措施:
第一,保护原有植被。原有植被的生长条件是极其艰难的,一旦破坏,难以
恢复。因此,岩溶森林的保护是第一位的,保护好现有岩溶森林,治理才能取得
效果,才有意义。
第二,培育壮苗。苗木质量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明显,把好苗木关,是石山
造林成功的一个重要环 节,因此,应选用良种育苗,把好苗木管理关,建立高
标准的石漠化治理种苗基地,精细管理,保证苗木健康生长。同时,造林前要进
行炼苗,以增强苗木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提高造林成活率。
第三,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就是以封禁为手段,利用林木天然更新能力、植
物群落自然演替规律,使疏林、灌木林、散生木林、荒山等林业用地自然成林。
封山育林形成的森林结构是由乔木、灌木、草本组成的立体 结构,其根系也在
地下组成立体结构,深根、浅根合理分布于不同的土层,能充分利用不同土层中
的水分和养分,故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和生长。而且,封山形成的林分生态功能最
全、生态效益最高。石山岩溶地区植物资源本来就贫乏,人畜活动频繁,不仅对
石山区原生植被造成严重破坏,而且也严重影响石山造林的成活及生长。因此,
只有真正实现了封山,才能达到石山岩溶地区造林绿化和封山育林的效果,才能
最终实现石山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重建的目标。 同时采取全封、半封、
轮封等方式解决农民对薪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洪云.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监测与效益评价.贵州师范大学.2007
年.
[2]苏迪.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安徽农业科学.2012.32期.
[3]李永垚 熊康宁 罗娅.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科技贡献率测算研究进
展.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