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大学》对现代公司管理理念的启示摘要 (2)绪论 (3)一、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3)(一)不奉行“利益至上”原则 (4)(二)宽厚待人,凝聚人心 (5)二、见贤不能举、举而不能先 (6)(一)不嫉妒、无私心 (6)(二)贤能者居上 (7)三、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8)(一)坚持原则,守住底线 (9)(二)多方考虑,抓大放小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1)摘要中国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尤其是《大学》的管理思想具有超前性。
其“明德”的本源观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对于一家现代化的企业而言,《大学》的财富观、人才观、用人之道包含着让企业基业长青的智慧本源。
这三个方面的丰富启示,可以帮助现代企业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自己的和谐企业管理理念,形成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中国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风格。
关键词:大学、管理思想、财富观、人才观、用人之道绪论中国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以儒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出现为中华文明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这些思想的精髓已经积累了数千年,对现代公司的管理产生了非常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其中《大学》是《礼记》的第42章,总共1546字。
其中平天下的管理思想非常具有前瞻性。
作为以明德为基础的儒家文化经典之一。
其对明德、新民始,对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了全面阐述,其中蕴含着的智慧体现了儒家对于财富的和谐生产、使用及存留,人才的发掘使用以及选人用人的标准等诸多方面的智慧。
公司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价值价值观的认同是保证,企业精神是关键的核心。
通过建立适合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可以将企业与民族文化遗产一起进一步塑造成具有中国民族底蕴特色的中式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
一、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大学》谈及对财富的看法总是反映出对财富本源的理解,并且对财富的本源进行了简短而深刻的讨论。
其认为,决定财富的关键“明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文化对财富来源的看法。
作为经济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公司最重要的业务目标之一就是利润。
可以说,公司不仅从社会中受益,而且还作为自身创造大量财富的重要动力。
但是,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内部的“德”与利益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
只有调和“德”与利益之间的纠纷,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德是《大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被认为是财富的根源。
《大学》开篇便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1]。
这里的“明德”,朱熹在他的《大学章句集注》里这样解释:“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但为气享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
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
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2]。
由此可见,朱熹认为“美德”是存在于天地之间人类本来的天性。
是“具众理而应万[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治国). 北京中华书局.2012.P10事”,但是,人类是“光明的美德”,必须“从头恢复”,因为这种人类原始的美德有时会“淡化”,因为它受人自身欲望的影响和约束。
为人欲所影响、约束,因此时而“昏”,故人须得“明德”。
因此,国家或企业领导人必须首先注意自己的道德。
只有在道德上具备了成就才会得到公众的支持,在公众的支持下才能有土地或财富。
所有一切道德都是根本,财富才是最后。
同样,如果国家或企业的领导人轻视根本而注重末节,与员工争夺微薄的利润而实践劫夺之术。
虽然有助于领导者的财富积累,但最终的结果是将使员工离心,直至人心离散。
只有将财富分配给人民,让员工获得利益才可以使人心聚集。
其中,这就是君子与小人,金钱和絜矩之道之间的关系的整体说明。
(一)不奉行“利益至上”原则《大学》将“德”视为财富的来源。
可以说,对于国家或企业的领导者来说,道德的修炼是重中之重,金钱只是最后需要考虑的,如果返本求末,就会失去人民或员工的支持和国家稳定的基础,就无法谈论社会和谐或发展壮大。
如果需要财富,则必须首先建立坚实的基础。
换句话说,在“道德”建设中,团结员工的心,稳定企业的基础。
这样,公司发展壮大,业务顺利,员工安居乐业,财富也自然源源不断。
对于现代公司而言,这种“德”不仅是企业领导者和高级员工所要求的“显而易见的”“道德”,而且还是整个企业文化的核心。
因此,尽管生产,运营和财富创造是公司最重要的目标,但并不是唯一的目标。
当资金过于集中在公司领导手中时,人心就会离散,公司的基础和未来的发展也避免不了会受到影响。
实际上,和谐的财富观在企业文化层面可以说是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以及员工的团队合作和归属感。
正如学者所言,“建立企业文化必须有一个综合的指导思想,要有核心的领导者,并应该秉持《大学》提倡的“道德”思想。
简而言之,这是适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思维方式的企业管理的基础。
企业的理念和核心文化中如果没有这些“道德”作为基础,公司就无法长期汇集人心,扎根经济从而为社会创造财富。
好像现在有些公司一直都是盈利状态的,订单一直都做不完。
但又不舍得出高价请人,制度管理又不够人性化。
过于低的利润和苛刻的制度导致人才流失严重,有经验和有能力的人又不愿意来。
所以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就国家而言,财富的创造只是第一步,有时财富的分配比财富本身更重要,如果利益的分配不均,便容易导致民心涣散,那么国家的基础也会被动荡的人心所动摇。
因此,如何正确分配得到的利益,合理的分配给人民就是《大学》中强调的财富观念。
《大学》称“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3],正是说如果如果以散播财富的心态来处理财富分配问题,那么人们的心就会聚集起来,人民得到了利益则更愿意接受管理。
这显然是对于财富分配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可行的指导方向方向。
(二)宽厚待人,凝聚人心许多学者认为“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论语》在孔子随处可见“仁”的章句。
从儒家经典开始,“仁”意味着人性的真实本性和礼貌的表现,并且是一个以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的行为。
简而言之,将“己所欲予人、己所不欲不施于人”,贯彻的人可以称为“仁”。
《大学》将“仁”与创造财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曰:“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意思就是仁者散财并获得人民的支持,而不仁者则靠失去人民的支持获得财富。
因此,财富之一来源就是“仁”。
其中包含的真性情与财富之联系有很大的关系”。
即使是从现代企业经营者的角度来看同样如此。
只有当企业领导者倡导这种宽厚待人的“仁”,并将财富分享出去的时候,这种“人性化”的公司才会凝聚人心,从而得到拥护。
真正关心下属,员工和消费者,并对自己和他人充满同情。
下属和员工对上司和工作负责,的公司才可以长久的创造财富。
联系《大学》“未有上好仁而卜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4],即从未听说过一个老板会以仁德的心照顾下属,但下属并不领情甚至不忠于老板的。
因此,一个具有仁德心的老板一定会有好下属,老板仁德的对待下属。
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会出现下属做一半丢一半,或者出现国家财产散失的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大学》认为只有仁慈地由己及人爱护对待他人的“仁德的人”才会愿意把他人放在心上,并顾忌他人的利益与感受,不在乎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并在看到他人需[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治国). 北京中华书局.2012.P11要帮助时利用自己的财产帮助他人,即使自己也一并遭受苦难也不后悔。
这样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相反,一个不理会他人感受和痛苦的人可以通过损害他人、群体和社会的利益来让自己获得财富,但同样他也会因此失去人民的信任,他的和财富不会持久保有。
这也启示企业在进行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分配时,应考虑提高员工的利益,并应特别注意分配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否则,福利问题可能会导致员工产生矛盾和协作不善,从而影响生产和工作效率。
此外,公司在选择管理者时应选择有意识了解并理解员工的家庭状况,富有同情心、作风廉洁诚实地管理公司财务事务的管理者。
同时适当提高财务人员的工资,特别要注意不应牺牲员工利益从而达到“敛财”目的。
这意味着,如果企业管理者本着宽厚待人兼顾员工利益的心态处理财富分配问题,我们就可以凝聚员工的心,员工除了更愿意接受管理外还会真心的拥戴。
这是财富分配的基本准则,具无可辩驳的重要性。
从《大学》的管理思想脉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在社会中创造财富的思想与和与员工共赢的思想不仅相互冲突,相反可以很好地彼此契合。
二、见贤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当谈到选拨人才的具体问题时,《大学》认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5]。
用国家君主或企业领导者的人才观就是明明德的德性彰显。
企业的领导者如何用人,用什么样的人,也是明明德、亲民德性的行为彰显。
“(一)不嫉妒、无私心首先,大学不是简单的学习之道,而是一种社会规则和组织规则的说明方法。
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或企业的领导者的行为自身的行为重在明明德以及亲民,不能“媢嫉”他人。
发现一个好的员工不能任用提拔,或是不能给予优先任用,这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发现一个不适合这个职位的人不能黜退,或者虽然黜退却还在临近的岗位上,这样的操作行为是错误的。
当使用错误的人时,公司将面临各种困难阻碍其发展。
《大学》又提到:“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6]。
可以看到,在这里《大学》引用了文王之诗的“申言”。
这首:“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反反复复的叮咛,情深意切。
诗歌的意思说[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治国). 北京中华书局.2012.P11的是在殷商没有失去人民的民心时,君主是被上天所眷顾和庇佑的,这种眷顾得来不易。
对此,《大学》中明确的提出殷商“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7]。
如此可知,《大学》认为一个仁德的君主应该能够赢得民心,拥有民心的君主这才真正是可以治理好国家的明君。
对于国家而言,宝贝也好和财富也好都没有人才重要,只有人才是国家之本。
大学之道,要明明德,要亲民,就必须反对“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的违背人性的行为。
不然的话,这种违反人性的情况会导致灾难不可避免地落在领导者及其领导的公司上。
灾难是由于违反人性的思想和行动造成的。
大学讲到以德治国的基本原则,提拔了优秀的员工,不好的员工自然就远远的离开。
提拔了不好的员工,谄媚逢迎的人就会紧密相随。
如果“媢嫉”他人或者无法有效的识别出人才,那么公司的发展也势必受到影响无法继续发展壮大。
(二)贤能者居上古代君主只有统治天下才可以确保财富资源的集中,在统治天下的过程里他需要选择具有特定能力和才华的贤者来协助辅助他治理天下。
在古代,但是所谓的“贤者”是什么样的人才呢?《大学》提到“《楚书》里对于人才的解释::‘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朱熹为此句做了批注解释说:楚国“不宝金玉而宝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