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传播、用户行为、网络结构等角度讨论社交网络的网络模型
第十五组-第九题 小组成员:李国清,毕嘉鸿,孟凡辉,胡升波
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s)即社交网络,是人们根据六度分割理论创立的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广义的说,一切将建立关系功能视为互动核心的网络产品都可以归于SNS的大概念之下,典型的包括Facebook、人人网、开心网等,国内知名的微博比如新浪微博,除了信息发布,也全面整合了各种社交功能,比如聊天、微群、分类汇聚的社区等,所以也属于SNS应用范畴。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是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的早期理解。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比如蜂巢网Artcomb,Friendster,微软的Wallop等。但熟人的熟人,只是社交拓展的一种方式,并非社交拓展的全部。因此,现在一般所谓的SNS,其含义已经远不止熟人的熟人这个层面。比如根据相同话题进行凝聚(如贴吧)、根据学习经历进行凝聚(如Face book)、根据周末出游的相同地点进行凝聚等,都被纳入SNS的范畴。 SNS网络结构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组成:用户、内容、社会网络、工具。这种结构通过建立低门槛的参与方式,使用户能够简单方便地贡献内容,又通过订阅机制帮助个人运营社会网络,建立滚雪球式的反馈模式,有效形成了诱发网络效应的机制。 从社交网络服务的内涵来看,其本质是将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模拟移植到网络上,依据不同的属性和爱好建立和拓宽个人社交网。跟踪并分析SNS中信息的过程有利于我们认识并且理解SNS中信息的扩散过程,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SNS开放平台。 下面就从SNS社区中信息传播的特点,就其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传播行为和传播特征进行了研究,接着以新浪微博为例,以具体的实例为基础,总结并提出了几个典型的SNS传播路径模型。 传播方式 SNS兼具一对一、一对多的传播形态,可以向某一个好友进行单一的传播,也可以向整个熟人关系网络进行传播。传播者可以向追随者传播信息,而追随者可以选择转发或评论信息,或者改变跟随对象不接受信息,从而使一个点可与互联网上的无数个点相连接,最终形成一对多、一对一、多对多和多对一这几种传播的组合方式。
而博客和论坛是一对多或点对面的传播模式,由一个传播者向不明规
模与特征的受众发布信息,什么样的受众何时会看到这条信息,又会做出什么反应都是未知的,传受双方之间没有任何确定性联系。 传播途径 SNS网站融合了多种媒介,是一种音视频及文本兼具的集大成式媒介,为网络人际传播提供了丰富、便捷的交流手段。它以声音、表情、肢体语言为主体的人际传播与以文字、视觉图像为主体的大众传播于一体,运用多元化传播符号,使得信息达到了高度逼真的还原,模拟恢复现实情景,有利于增加信任,促成判断。
SNS网站涵盖了从个人导向到群体导向,从简单通讯到群体网络协作
的多元化功能,可以满足多人一起工作和娱乐的需求,甚至让上百人聚集在一起召开会议、讨论问题、分享照片、欣赏音乐都成为可能。
传播行为 博客和论坛主要在非熟人圈子中进行信息传递,对于信息将被谁获得、获得以后又会采取怎样的举动等等一律不予控制。而SNS不但强调熟人或者建立信赖关系个体间的交流,在相互确认身份的前提下进行点对点或者点对面的。
传播特征 SNS通过绑定移动设备可以做到信息的生产和发布同步,其基于一对多的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快速进行同步交流,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即时性非常强,体现了人际间的微妙关系。
用户行为 关于在社交网络 (Social Network Service, SNS) 上, 用户到底想要什么, 这个问题一直在想并且想了很久, 最近对个人认识体系有个相对完整的想法, 感觉还是用沟通模型来解释比较好 在得到这个想法前, 翻看了很多别的地方的讨论, 包括知乎上被转比较多那个 "上人人网就是为了泡妞" 的说法, 如果抛开这些非持续性的稳定需求, SNS 也好, IM 等也好, 最后一定还是回到沟通的本质上来. 虽然人人的早期 (当时还是校内和 5Q 在 PK), 以及其他的很多 SNS (比如早期的 51.com, 还有陌陌) 的第一波增长都是约炮, 但是约炮的人毕竟还是有限, 做成十万或百万规模还行, 而且有道德和法律风险, 要想继续做大, 必须还是走正路, 就还是沟通。在这里把不同的沟通模型拿进来看, 个人感觉主要的差异性在: 1) 实时与否; 2)
反馈与否; 3) 私密与否; 4) 重要与否. 当然这个划分方法不一定能很好区别, 不过大体来看可以如此. 实时性是指是否可以异步进行, 还是必须参与方必须实时参与; 反馈是说沟通是否单向, 收到消息的人是否需要反馈, 在这如果加个强要求就是是否必须反馈; 私密是说这个沟通是否有限制参与方, 非预期内的人是否也能参与; 重要表示对参与方的重视程度, 比如是否需要当面或书面等方式表达. 按我这个定义, 把常用的方式列举如下 (后面符号分别表示是否 实时/反馈/私密/重要, o 表是 x 表否 ? 表可能) 会议 o/o/o/o 聊天 o/o/x/x 电话 o/o/o/o 短信 x/o/o/o 电邮 x/o/o/o IM ?/o/o/x SNS x/o/?/x 博客 x/?/x/? 微信 ?/o/o/? 基本上越重要的事情应该是需要当面说, 并且最好是有记录的, 而一些随便的东西就不一定要当面, 而且不一定要是同步通讯, 再随便一点就也可以不要求私密性, 博客谁都可以看, 在轻松环境下的聊天也可以任何人都来参与.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差异就是是否需要反馈, 这事是你自说自话就行了, 还是必须有其他人反馈你才能继续下去, 或有动力持续下去.
扯回到 SNS (特别是人人) 上, 这四个特征对应的分别是: 1) 实时性. 信息是否能被实时获取, 甚至实时的推送到收件人那并有明显提示. 更严格对应到人人上, 就是新鲜事的到达速度, 以及导航栏气泡/聊天窗等信息到达速度. 应该说人人对实时性要求没那么高, 最多也就是数分钟这个实时性, 有爆炸性事件能保证可以被传播, 热点内容的传播足够快就行, 类似 IM 那样的实时性要求并无太多必要 2) 反馈性. 用户行为是否需要有反馈, 且反馈是否需要有明确通知. 对应到人人上, 就是新鲜事是否可以被回复, 被分享, 被喜欢 (或其他的快速情感表达, 赞/踩等都算), 反馈的通知就还是气泡或其他推送信息了. 不过很多反馈会要求实时, 比如两个人版聊起来了, 这时候微观交流就会被从 SNS 变成 IM. 其他的反馈可以不那么实时, 但是一定要有 3) 私密性. 用户行为是否需要限制可见人或参与人. 对应到人人上, 就类似个人主页是否任何人可见所有内容, 相片等内容是否只有好友可见或更复杂的隐私模型 (这个近期也想写点东西说下) 4) 重要性. 是否需要区分不同重要性的内容? 比如我女朋友的新鲜事我一定会关注, 而一些公共主页, 类似我们爱讲冷笑话这样的, 可能就是兴趣来了看一下, 没兴趣时就不看了, 来自这些地方的新鲜事丢了就丢了我也不在乎 SNS 的默认模型不需要那么实时, 所以太过频繁的消息推送会让用户觉得反感, 获取信息的主动权应该由用户来拉, 除非是用户非常关注的信息值得去推送 (比如某屌丝暗恋关注的女神有新动态, 他可能需要去抢沙发以获得更多好感) 另外用户的行为需要获得反馈来提升 TA 的黏度, 所以当用户的信息是被朋友或陌生人看到且作出相应回应 (我看过了, 我觉得赞, 我来说几句, 我来骂醒你) 后, 这个消息一定要推送给 TA, 至于实时性与否可以分情况讨论. 另外如果是太频繁且无用的提醒, 那此反馈渠道基本就算废了 来看看现在人人网上的用户都是啥样: 1) 有人喜欢显摆, 发个照片或日志希望大家都来看看我有多牛逼, 这种人需要更多更实时的反馈, 所以消息应该尽快推给他的朋友或其他人, 并让他的朋友尽快反馈 (哪怕只是很简单的一个赞按钮), 这样能促使他更多的活跃 2) 有人喜欢观察, 就是看自己订阅的信息, 这时候需要让他的信息流的实时性和完整性更好, 同时因为其拉信息足够频繁, 所以可以让其自己决定查看方式 (新鲜事是否按时间序这时候就很重要, 同时是否支持分好友组或分类型查看也很有用) 3) 有人就是 "我跟大家说个事, 我说完了, 再见" 这样的风格, 以工作了发婚纱照和娃的照片居多, 不过其实他们还是希望有反馈的, 比如 "婚纱照真漂亮" "娃好可爱" 等, 但是他对反馈的时效性不敏感, 只要定期有一个汇总就好, 并且他很可能不会主动来看反馈, 需要我们去推送 (一天一次? 一周一次?) 4) 有人就是 "今儿大爷心情好上来看看朋友们有啥好玩的", 以工作了偶尔上来看的居多, 这些人需要尽可能快的让其获取关键信息 (主要是为了完成反馈操作), 然后再用起感兴趣的内容做扩散阅读希望能让其有更多的黏性 第一种和第二种人会是重度用户, 但第三种第四种才会是更多人的存活状态, 而且大部分人同时兼有 3\4 两种特性 第一种人需要的是更好的发布器, 让其发布内容更方便更爽, 同时把反馈尽可能快的推送给他并让他获得满足感, 并能跟其他人互动起来 第二种人需要的是更合理的信息获取方式, 优化新鲜事, 相册分享等浏览方式 (比如严格按时间序, 指定用户范围或新鲜事类型), 并给他足够简单高效的反馈让 1\3 两种用户能持续活动 第三种人更需要一个合适频度的反馈渠道 (邮箱? 合并了的手机通知?), 让他们能从发布信息获得成就感, 并保持活跃度继续发布内容或跟人交互, 过频的通知反倒会逼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