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的思考摘要:国务院总共公布确定了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他们以资源开发加工为主导产业,但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成为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文章对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应采取的手段和对策。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资源型城市是以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里所指的自然资源绝大部分是矿业资源。
资源型产业包括矿产资源初加工,如钢铁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1]。
但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已成为许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因此,加强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改善其生态环境状况,不仅是这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我国崛起的资源型城市已达260多座,资源产业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型产业,特别是煤炭开采、石油化工炼制与加工、铁矿及有色金属矿产开采与加工等,对城市自然景观的破坏,对大气、水质、生物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都十分严重。
由于受历史时期的限制,人们对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的认识不够充分,加上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治理欠账普遍较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已成为许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1资源型城市的环境问题1.1地表塌陷及沉降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简单的粗放式加工利用,导致大量山体采空、大面积森林植被毁坏,建筑物歪斜、倒塌,村庄被迫搬迁,大量农田被塌陷成水塘或沼泽地,形成大片采煤塌陷区,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造成局部区域不同程度的破坏。
[2]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因采矿引起的地表塌陷面积已达8.7万公顷左右。
一般每采万吨煤要塌陷土地0.2公顷。
目前每年从平地区采出煤量达2亿吨以上,每年造成地表塌陷面积达4 000公顷。
地陷不仅出现在煤矿,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化工和核工业矿山也时常发生。
1.2侵占、破坏土地使山体开裂和滑坡甚至诱发地震灾害除露天矿的采掘直接破坏大量土地之外,采矿排出的废石、废渣也侵占大量的土地。
据1985年工业污染调查,全国固体矿产采、选业年产生的各种固体废物约3.3亿吨,年排放量2.04亿吨,累计积存量已达29.1亿吨以上,侵占了大量的土地。
据统计,露天矿开采和各种废渣、废石和尾矿的堆放与储存等,直接破坏与侵占的土地已达1.4~2.0万平方公里,以每年约200平方公里速度增加,到2000年每年达到340平方公里,这将引起植被破坏,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加剧和土地退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资源开发也会诱发多种多样的地震。
1.3破坏地下水源地下水均衡系统受到破坏,水和空气污染严重采矿破坏地下水均衡,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出现大面积地下漏斗。
如山西省平均每挖1 t煤损耗2.5 t水,地下水资源破坏面积达2万平方千米。
水污染主要是由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废水造成的,因采矿产生的废水、废液排放总量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0%以上。
矿山附近地表水体,常常作为废水、废渣的排放场所,遭受污染。
空气污染主要是由矿产资源开采与利用过程中排放的废气、粉尘和废渣中有害元素成分挥发造成的。
在废气排放方面,仅煤炭采矿行业废气排放量就占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的5.7%,其中,有害物排放量每年超过73万吨,主要为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造成资源型城市大气环境遭受不同程度污染。
在云、贵、川、鄂等地区硫铁矿山的土磺生产,其排放的废气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
[3]炼磺矿区周围寸草不生,鱼虾绝迹,使矿区周围上百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并在矿山一带形成酸雨,造成森林及农作物大面积死亡。
1.4废水、废气、废液污染矿产开采和洗选排放的工业废水量十分惊人,而且大都不符合排放标准,这使得我国的江河湖泊的污染加剧,再加之大量堆放的废渣和尾矿,经长期淋浸也大量渗出含重金属的酸性水,造成地面水体和地下水源的严重污染。
资源开采排出大量的废气,据统计,我国每年从矿井开采中排放的甲烷70亿平方千米~90亿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总量的30%,除5%的集中回收利用外,其余全部排放到大气中。
在云、贵、川、鄂等地区硫铁矿山的土磺生产,其排放的废气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
炼磺矿区周围寸草不生,鱼虾绝迹,使矿区周围上百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并在矿山一带形成酸雨,造成森林及农作物的大面积死亡。
[4]国土资源部从1999年开始了对山东、山西、河北、甘肃等省的矿山固体废弃物污染的调查工作(表1),调查数据显示,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尾矿污染、调查矿山数/个库数/座累计堆存尾矿/*104t年排放量/*104t堆场总量/座累计堆存总量/*104t山东8763 434 15962.64 1563.01 3098 53976.06 山西7921 121 19102.11 1633 4111 70354.8 河北9314 1107 61464.52 4180 6934 1928833 甘肃2636 231 23770.4 1274 1541 60717.2 合计28634 1893 120299.7 8650.52 15684 2113881土地占用情况年排放量/*104t 矿山征地面积/hm2尾矿库占地/hm2固体废料占地/hm2山东3707.81 94894.22 2426.56 3275.11山西25275 44230.13 1298.8 2482.19河北11731.62 39486.98 2325.27 4839.28甘肃1679.2 126610.6 1835.9 2568.1合计42393.63 305221.9 7886.53 13164.68 资料来源:刘玉强,郭敏·我国矿山尾矿固体废料及地质环境现状分析,中国矿业, 2004。
2造成资源型城市环境恶化的原因2.1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资源型产业原本就是一个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性产业,这是资源型城市无法避免的。
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是造成资源型城市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
很多资源型城市从自身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采取了掠夺式的开采方式,虽然短时期内促进了这些城市的经济增长,但给这些城市带来的却是水源的破坏、地表的塌陷、大气的污染等等长期的生态环境问题,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2城市规划不合理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很多都是按照基地模式进行演化的,城市既是资源基地,又是一定范围区域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生产区和生活区并不十分明确,城市的各项功能都是以资源的开发为中心建立和完善的。
因此,在资源型城市中,工业生产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较大,在某些城市中甚至达到50%以上,再加之这些工业用地在城市中得不到合理规划,它所造成的空气、噪声、水质等方面的污染必然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给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2.3资源型产业的粗放式经营我国单位资源开采排放的废弃物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是由于资源产业自身的粗放式经营,没有对资源产品实行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所导致的。
如果能对资源实施综合开发和利用,原来的废弃物就可以变为财富,提高资源产业的经济效益。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资源型城市与其他城市在区域分工上形成一种不合理的局面。
资源型城市成为向其他城市提供的能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基地,而其他城市向资源型城市返销高价的制成品,扩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矿业城市的“双重利益”损失。
据周德群、汤建影对全国51个资源型城市的统计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明显落后于全国其他城市,1990年~2001年,全国城市的人均GDP增长了4.42倍,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了3.15倍,而资源型城市分别增长了3.41倍和2.48倍,其中煤炭城市仅增长2.72倍和2.10倍,并且资源型城市的两项指标的平均水平与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2.4政府在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治理和保护法律法规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的本质是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外部不经济问题,即经济行为主体活动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自身并未承担相应的外部费用,从而导致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而失灵。
这就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扭转这种外部不经济的现象,做到“谁污染、谁治理”,这样可以大大缓解资源型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局面。
[5]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政策看,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在管理体制上,相关政策措施常常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惩处措施而流于形式,矿产资源开发由多个部门管理,涉及多个执法部门,职责交叉,互相扯皮,影响了资源型城市环境保护工作。
2.5缺乏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型城市环境整治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技术问题。
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的开采遗迹没有及时治理的问题,不仅是因为存在资金缺口,还由于对灾害程度认识的不足和治理技术的欠缺。
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特别是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储备和人才支持目前仍严重不足。
[6]3资源型城市环境保护实施的基本手段3.1行政、法律手段英国政府1991年制订了《计划及赔偿法令》,要求所有的委员会和公园当局都要准备一块土地,保证矿业开采造成的废弃物都能就地处理。
法令还对矿山开采后的修复及保养工作提出了要求。
英国的国家政策中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矿业安全计划条款,使矿业污染的治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7]。
我们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从政策上提出要求。
由环保行政部门依照国家行政法赋予的相关权利,对资源型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行政决策和管理,如审批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书;发放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各种行政许可证;向污染违规单位下达限期治理整顿,直至勒令其关、停、并、转、迁的行政约束指令等。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等法律法规,结合资源型城市实际情况,制定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使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8]。
依法管理环境可以使环境保护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3.2经济、技术手段虽然环境污染危害极大,但短时期内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彻底消除是不现实的。
目前只能将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水平上。
其中运用经济手段和方法是环境污染控制的重要内容。
排污收费是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普遍采用的一种经济手段,这是纠正环境污染的外部不经济性,使外部费用内部化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