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仲裁员责任制度的构建
罪行法定原则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 正是刑法的灵魂,是制 止国
家滥用公权力的有力武器。我国新刑法明确规定了该原则,取消 了类推适
用。就刑法理论而言,与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对于此两 项罪名显然是主
体不适格,因为仲裁员是以个人名义实施私人裁判行 为,只是一般的主体而
并非国家工作人员。 我国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 有两层含义:一是法律明文
规定为犯罪的依照犯罪处罚 ;二是法律没
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不得定罪处罚。其中以第二层含义最为重要, 也就是
通常所说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在现行刑法中,无论是刑法 总则还是分
则都没有关于仲裁员枉法裁判的条文规定, 因而对枉法是 不能按照犯罪来
处理的,当然也就无从涉及到刑事责任。因而仲裁员 承担刑事责任既没有刑
法上的依据,也是与仲裁的特性不相吻合,[1] 主张仲裁员依据第38条的规
定承担刑事责任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另一方面,依照《仲裁法》第 10条的规定,省、自治区、直 辖市的
司法行政部门只对进行登记,并未规定对其行使行政管理职 权。监督管理仲
裁委员会的职权属于 中国仲裁协会。换个视角来看, 依照《仲裁法》第14
条的规定: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与 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仲裁委
员会之间也没有隶属关系。 因此,
2
仲裁委员会并非国家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 只是民间性的,仲裁员与 仲裁
委员会之间并不存在行政管理关系,相互之间不是行政法律关系 的相对方当
事人,由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做出的仲裁裁决不同于行政 裁决,不产生行政
责任。因而,仲裁员在仲裁活动中出现第 38条规
定的情形,其所应承担的责任以民事责任为主。
虽然仲裁员承担的责任应当以民事责任为主,但对于应否建立 我国仲
裁员民事责任制度,学理上还存在着分歧。一种见解主张在《仲 裁法》、
《》以及其它法律规定中,尚找不到仲裁员未谨慎行事或违法 时承担民事责
任的规定,在中国的法律制度和仲裁制度中,仲裁员如 同法官一样其职务行
为受到法律的豁免;[2]相对立地,一种见解认为 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
围内承认仲裁员的民事责任是应予肯定的 ;
[3]
第三种见解基于中国内地目前的现状而言, 认为即使在将来制定有关 仲裁
员责任方面的法律,也不宜改变现状而刻意要求仲裁员承担民事 责任。
[4]但从权力制横、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来看,仲裁员承担 民事责任具
有必要性。仲裁员在仲裁案件中居于裁决者地位, 直接决 定着程序的进程
与裁决的结果,这样集中的权力理应在合理的监督制 约机制中运作。仲裁员
责任制度便是这一机制的有效方式之一。 再者, 仲裁员有领取酬金的权
利,相应地也应该承担不当履行义务的责任, 方能体现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总体来说,仲裁员是保证仲裁公正的核 心,而公正依赖个人修养、道德与业
3
务能力,但最主要还是法律约束。
仲裁制度发展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已经日趋完善,但要真正成为一
项成熟的制度以更好规制仲裁员的行为, 促进仲裁行业的发展,就必
须让其行为人承担责任,发达职业的一个标志是其从业人员对他们 所服务的
人承担个人责任,包括由任何失误所造成的损失的完善的法 律制度[5]。
我国《仲裁法》第38条关于仲裁员责任的规定颇显得 不够明朗。从有利于
仲裁制度的发展来看,我国的仲裁立法应当对此 作出明确规定,以避免 仲
裁员的责任处于不确定状态所可能造成的 司法实践中无法可依、相互冲突的
情况 [6]。
我国仲裁员责任制度的构建
《仲裁法》第三十八条关于仲裁员责任的探析
本文系政法大学2006年第四届学术十星优秀论文奖,由谭跃 超,李
沣桦在2005年第二届民商经济法律网优秀论文奖文章基础上 合作修改而
成。
4
另注:2006年刑法修正案(六)已规定枉法仲裁罪
[1] 赵秉志:《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
820页。
[2] 高菲著:《中国海事仲裁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1998年版,第178页。
[3] 黄进主编:《国际私法与国际商事仲裁》,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114页。
[4] 陈敏:仲裁员的行为规范,载于《仲裁与法律通讯》1994 年第3
期。
[5] 转引自黄进主编:《国际私法与国际商事仲裁》,武汉大学 出版
社1994年版,第117页。
5
⑹ 肖永平、胡永庆: 加入WTO与我国仲裁法律制度改革
载《中国法学》
2001年第2期,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