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业科学 主要参考文献

林业科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齐磊,胡德夫,丁长青,隋金玲,张东,杨亮,吴记贵,蒋万杰,.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鼠类群落多样性与结构变动分析[J]. 林业科学,2012,(9).

[2]王雪,接伟光,蔡柏岩,. 不同生境黄檗AM真菌菌群结构分析[J]. 林业科学,2012,(9). [3]李帅锋,刘万德,苏建荣,张志钧,刘庆云,. 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种子库的恢复动态[J]. 林业科学,2012,(9).

[4]赵猛,魏朔南,胡正海,. 漆树韧皮部的结构与发育[J]. 林业科学,2012,(9). [5]刘华波,王哲,刘君,麻丽颖,王斯琪,唐岩,庞晓明,. 燕山山脉西伯利亚杏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J]. 林业科学,2012,(8).

[6]汤孟平,娄明华,陈永刚,徐文兵,赵明水,. 不同混交度指数的比较分析[J]. 林业科学,2012,(8).

[7]李军玲,张金屯,邹春辉,刘忠阳,. 旅游开发下普陀山植物群落类型及其排序[J]. 林业科学,2012,(7).

[8]郝佳,熊伟,王彦辉,于澎涛,王艳兵,张军,余治家,. 宁夏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雪害的影响因子[J]. 林业科学,2012,(7).

[9]周资行,焦健,李毅,李永兵,张世虎,. 民勤沙拐枣克隆种群构件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J]. 林业科学,2012,(5).

[10]张国斌,李秀芹,佘新松,胡茶青,胡国华,. 安徽岭南优势树种(组)生物量特征[J]. 林业科学,2012,(5).

[11]姜立春,张锐,李凤日,. 基于线性混合模型的落叶松枝条长度和角度模型[J]. 林业科学,2012,(5).

[12]周建云,李荣,张文辉,何景峰,. 不同间伐强度下辽东栎种群结构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J]. 林业科学,2012,(4).

[13]李耀翔,姜立春,李凤日,. 基于混合模型的落叶松微纤丝角模型[J]. 林业科学,2012,(4). [14]李晋明,赵小敏,乐丽红,. 基于GIS和NFM的鄱阳湖地区经济林地的适宜性评价[J]. 林业科学,2012,(3).

[15]郭瑞,王义平,吴鸿,. 森林凋落物层的节肢动物与森林健康的关系[J]. 林业科学,2012,(3). [16]李荣,张文辉,何景峰,周建云,. 辽东栎伐桩萌苗的发育规律[J]. 林业科学,2012,(3). [17]李春明,. 基于两层次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杉木林单木胸径生长量模型[J]. 林业科学,2012,(3).

[18]陈俊华,龚固堂,朱志芳,吴雪仙,慕长龙,. 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的空间对位配置[J]. 林业科学,2012,(2).

[19]张立杰,刘鹄,. 祁连山林线区域青海云杉种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林业科学,2012,(1). [20]姜俊,赵秀海,.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群落优势种群种间联结性[J]. 林业科学,2011,(12). [21]赵中华,惠刚盈,. 基于林分状态特征的森林自然度评价——以甘肃小陇山林区为例[J]. 林业科学,2011,(12).

[22]丁易,臧润国,. 采伐方式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恢复的影响[J]. 林业科学,2011,(11). [1]邓立斌,陈端吕,邓丽群,. 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J]. 林业科学,2011,(5).

[2]金森,陈鹏宇,. 樟子松针叶床层结构对失水过程中含水率参数的影响[J]. 林业科学,2011,(4). [3]董莉丽,.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特征[J]. 林业科学,2011,(4). [4]赵书岗,赵悦平,王红霞,高仪,张志华,冯大领,. 核桃坚果硬壳结构的影响因子[J]. 林业科学,2011,(4).

[5]王国明,赵颖,陈斌,鲁专,邱海嵊,石娟,. 浙江舟山岛松材线虫入侵后松林群落的自然演替和特征[J]. 林业科学,2011,(3).

[6]张智光,. 绿色供应链视角下的林纸一体化共生机制[J]. 林业科学,2011,(2). [7]胡云云,闵志强,高延,冯启祥,. 择伐对天然云冷杉林林分生长和结构的影响[J]. 林业科学,2011,(2).

[8]邓磊,张文辉,. 黄土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的天然发育规律[J]. 林业科学,2010,(12). [9]张春雨,魏彦波,王德胜,夏富才,赵亚洲,赵秀海,. 水曲柳种群性比及空间分布[J]. 林业科学,2010,(10).

[10]张青,赵俊卉,亢新刚,冯启祥,姚景春,. 基于长期历史数据的直径结构预测模型[J]. 林业科学,2010,(9).

[11]王乃江,张文辉,同金霞,范少辉,陆元昌,Callie Jo Schweitzer,. 黄土高原蔡家川林场森林质量评价[J]. 林业科学,2010,(9).

[12]王海香,聂肖艳,师光禄,. 枣园节肢动物天敌群落时空结构和优势度分析[J]. 林业科

[23]王斌,巨波,赵慧娟,张群,朱义,崔心红,. 不同盐梯度处理下沼泽小叶桦的生理特征及叶片结构[J]. 林业科学,2011,(10).

[24]许飞,邱尔发,王成,董建文,吴永曙,汪瑛,. 福建省不同类型乡村水岸林的结构特征[J]. 林业科学,2011,(9).

[25]徐红霞,辛中尧,王洪建,王香枝,. 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天牛群落多样性[J]. 林业科学,2011,(8).

[26]徐金梅,吕建雄,鲍甫成,黄荣凤,赵有科,. 气候因素对木材细胞结构的影响[J]. 林业科学,2011,(8).

[27]孟京辉,陆元昌,王懿祥,郭东策,. 海南白沙2类退化天然次生林的森林发展类型[J]. 林业科学,2011,(8).

[28]刘霞,姚孝友,张光灿,胡续礼,Heathman G C,. 沂蒙山林区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颗粒分形与孔隙结构特征[J]. 林业科学,2011,(8).

[29]汤孟平,徐文兵,陈永刚,邓英英,赵明水,. 天目山近自然毛竹林空间结构与生物量的关系[J]. 林业科学,2011,(8).

[30]田宇明,王庆成,. 初植密度对10年生水曲柳人工林生物量及根系的影响[J]. 林业科学,2011,(7).

[31]王玉山,邢世岩,唐海霞,冯殿齐,. 侧柏种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 林业科学,2011,(7). 学,2010,(8). [13]李春干,邵国凡,. 面向对象的SPOT5图像森林分类[J]. 林业科学,2010,(8). [14]李春明,唐守正,. 基于非线性混合模型的落叶松云冷杉林分断面积模型[J]. 林业科学,2010,(7).

[15]李建军,李际平,刘素青,张宏伟,冯湘兰,. 红树林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J]. 林业科学,2010,(6).

[16]高慧,詹怀宇,付时雨,罗小林,刘盛全,. 马尾松正常木与应压木木素结构的比较[J]. 林业科学,2010,(5).

[17]谌红辉,方升佐,丁贵杰,许基煌,温恒辉,. 马尾松间伐的密度效应[J]. 林业科学,2010,(5). [18]袁士云,张宋智,刘文桢,马建伟,. 小陇山辽东栎次生林的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J]. 林业科学,2010,(5).

[19]张艳洁,丛日晨,赵琦,张国华,李玉华,谷润泽,. 适用于表征古树衰老的生理指标[J]. 林业科学,2010,(3).

[20]贾云,杨会侠,王卫,张景根,陶玉柱,姚荣升,张玉鹏,. 辽东山地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生态效益[J]. 林业科学,2010,(3).

[21]陈海波,卫星,王婧,王政权,. 水曲柳苗木根系形态和解剖结构对不同氮浓度的反应[J]. 林业科学,2010,(2).

[1]王鹏程,肖文发,姚婧,张守攻,黄志霖,曾立雄,潘磊,. 三峡库区3种典型森林主要组成树种的种群结构及更新[J]. 林业科学,2009,(7).

[2]王有年,邢彦峰,周士龙,孟海玲,关伟,师光禄,. 观光桃园昆虫群落结构与优势种生态位[J]. 林业科学,2009,(4).

[3]孔正红,董卉卉,陈希,王开运,李宏庆,. 崇明岛沿岸防护林结构与功能空间异质性分析[J]. 林业科学,2009,(4).

[4]赵中华,惠刚盈,袁士云,刘文桢,王润喜,. 小陇山锐齿栎天然林空间结构特征[J]. 林业科学,2009,(3).

[5]刘世荣,史作民,马姜明,赵常明,张远东,刘兴良,. 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生态对策[J]. 林业科学,2009,(2).

[6]何志斌,赵文智,张立杰,刘鹄,张智慧,.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采伐干扰与恢复过程[J]. 林业科学,2009,(2).

[7]周红敏,惠刚盈,赵中华,胡艳波,. 林分空间结构分析中样地边界木的处理方法[J]. 林业科学,2009,(2).

[8]雷相东,李永慈,向玮,. 基于混合模型的单木断面积生长模型[J]. 林业科学,2009,(1). [9]魏朔南,傅淑颖,胡正海,. 不同季节漆树树皮结构与漆酚含量变化及其相关性[J]. 林业科学,2009,(1).

[10]张建国,段爱国,童书振,孙洪刚,邓宗富,张守攻,. 冰冻雪压对杉木人工林近成熟林分危害调查[J]. 林业科学,2008,(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