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时代网络隐私权概况及其保护对策探讨

信息时代网络隐私权概况及其保护对策探讨

信息时代网络隐私权概况及其保护对策探讨摘要:信息网络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会越来越紧密。

与此同时,信息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繁荣、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特别是网络的公开性和易窥窃性很容易使人们的隐私暴露于天下,个人隐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艳照门”事件、“兽兽门”事件和“工行女”事件等等便是例证。

如何有效保护人们的网络隐私权,并使之与网络的飞速发展相适应已成为各国面临的崭新课题。

关键词:信息时代网络隐私权保护对策2009年5月8日起,id为garros的网友在上海宽带山论坛上,上传了上海海运学院殷虹的一些照片和视频供网友下载,而视频、图片的内容涉及身体隐私部位。

这就是被网上热传的“海运女事件”。

据garros介绍,自己与殷虹相爱了两年半,但在他的事业陷入低谷的时候,女友却投入别人的怀抱,因此要报复她。

还有08年的“艳照门”事件、10年的“兽兽门”事件、“工行女”事件等等,由此可见,网络时代的隐私保护正越来越被我们关注,加强网络隐私权保护势在必行。

本文试图通过对信息时代、网络隐私权的论述,分析欧、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适合我国的网络隐私权保护对策。

一、信息时代概况20世纪40年代中期,从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到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再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普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被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这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tc)在京发布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指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目前在银行、超市、医院、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几乎都实现了电子化办公。

手机上网,网上购物等多种网络应用快速发展,信息网络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会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深越来越紧密。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正是这些信息带给了我们宝贵的资源。

与此同时,信息时代在带给人们繁荣、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特别是网络的公开性和易窥窃性很容易使人们的隐私暴露于天下,个人隐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艳照门”事件、“兽兽门”事件和“工行女”事件便是例证。

如何有效地保护人们的网络隐私权,并使之与网络的飞速发展相适应已成为各国面临的崭新课题。

二、网络隐私权概述本文所讲的网络隐私权是基于传统隐私权范围在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延伸。

我国目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网络隐私权的本体“隐私权”的概念尚未被法律明确,所以仅从理论上分析网络隐私权。

1.网络隐私权的概念网络隐私权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活动领域与个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公开及传播的一种人格权。

2.网络隐私权的范围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范围,是我们保护网络隐私权的直接参照点,也是我们界定侵权案件的直接依据。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活动领域网络虽然具有虚拟性,但跟现实社会一样,用户在网络中也拥有自己的领域。

比如用户所拥有的连入互联网的计算机终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脑。

个人活动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个人通信内容;②个人计算机数据资料的安全;③个人生活的安宁。

(2)个人信息个人的收入、信用、财产、消费等信息,比如常用的qq的账号与密码、信用卡号与密码、网上购物所用的淘宝账号及密码、网上银行账号与密码等有关个人经济秘密的隐私。

除了这些,个人信息还应包括在我国户籍管理机构、社保管理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政府部门所登记的有关个人的姓名、年龄、住址、电话等信息。

3.网络隐私权的侵权特点网络隐私权是隐私权在信息网络时代的一种派生,因此网络隐私权在遭到侵害时,其侵权特点也将呈现出与传统隐私侵权不同的特点。

(1)侵权方式更加便捷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信息交流工具,任何一台联网的电脑所面对的都是整个世界,含有他人隐私的信息的发布非常便捷,可谓转瞬间就可以完成侵害过程。

(2)侵害手段多样化和高科技化,保护困难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越来越方便人们的使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发展也给侵害隐私权者提供了更新的侵害手段,并且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即使侵害人不具备很高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也能利用信息技术实施侵害行为。

(3)侵害手段隐蔽在计算机网络中,大部分的通讯者和用户往往是使用匿名的方式存在,大多数的网络用户并不希望自己的网上活动和真实身份被知晓,这也就造就许多“使用痕迹清除”类型的程序和软件的出现。

隐蔽自己的真实信息,这就像一把双刃剑,对己固然很好,但同时也使得网络成了不法之徒侵害他人隐私的隐身之处,使得网络环境下对个人隐私权的侵害,成为一种“无形的侵害”,既找不到明显的侵害现场,也很难判明侵害的时间以及侵害人的真实身份。

(4)管辖权的不确定性因为网络隐私权的载体是网络,是个虚拟的社会环境,地域性特点不明显。

若是在网络环境下发生侵权行为,往往对侵权行为人难以追踪或是对侵权行为发生地、结果地等确定司法管辖权的连接点确定不明,这些导致网络隐私权侵权案件的管辖权具有不确定性。

三、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对策探讨1.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模式探究目前世界存在两种不同的保护模式且都较完备,仔细分析两者的利弊,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将起到很强的借鉴作用。

这两种模式其一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行业自律模式,其一以欧盟为代表的立法规制模式。

下面就这两种模式进行分别予以说明。

(1)美国行业自律模式美国倾向于通过网络行业自律的模式来实现对网上非法搜集个人隐私材料的控制。

对美国而言,其采用行业自律模式明显有利于网络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

但是,这一模式也存在不少的缺陷:①对网络服务商的义务规定过于宽松,容易引发网络隐私权的侵权行为问题。

②这种模式缺乏保证规定实施的机制。

因为这种模式完全建立在行业自律的基础之上,依靠网络服务提供商和与之有关的其他产业的自觉行动来保证这些规定的执行。

(2)欧盟立法规制模式欧盟主张立法规制模式,注重对于个人隐私权益的充分保护和尊重,通过法律的具体规定对网络服务提供商在网上的各种各样的搜集用户数据和隐私的行为提出一定的限制,使网络服务提供商在网上搜集用户隐私材料的行为更规范,相对于用户来讲更透明,使网上用户的个人隐私更容易得到保护。

然而,这一模式也有其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它增加了以网络服务提供商为代表的整个信息产业的成本,甚至会损害信息产业的利益并阻碍网络的发展。

2.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对策探讨就美国、欧盟两种不同模式的利弊,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作者认为应以“法律规制为主,行业自律为辅”的模式才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具体对策构想如下:(1)完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首先,追根溯源法律应明确“隐私权”的概念和范围,这样作为隐私权网络延伸的网络隐私权才能有“源”可依。

可以说,有效保障网络隐私权要建立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立法体系、这要求明确隐私权的独立地位,把它与名誉权、通信秘密与自由、言论表达与自由,甚至是新闻出版自由这些已有权利之间的区别于联系界定清楚,把它在人格权中的位阶界定清楚。

这样当公民的网络隐私权遭到侵犯时,受害人与相关执法部门就可以“有法可依”。

(2)成立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自律组织这是行业自律模式在我国的具体体现,即依靠相关产业服务者或者产业实体通过制定行业自律规范的方式进行自我约束和行业监督,以实现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建立我国的行业自律体系,应当充分发挥网络组织和机构的自我管理的作用,建立保护“网络隐私权”、规范网络活动的自治协会,在业内发布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政策,将此政策作为最低标准规范企业的网络经营。

参加协会的企业必须服从协会的监督和管理,遵守对于隐私权保护的行为准则。

自律组织对于行业的不规范运营行为和其他一些可能侵害网络社会的行为进行监管和赋予一定的治理权限。

(3)建立专门隐私保护机构计算机网络领域是一个高科技领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执法的,政府应当组建专门的信息安全监督部门对网络违法进行专门管理。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例如,可以考虑设立由精通网络知识与法律的专业人士组成的精干队伍,类似香港的“个人资料隐私专员分署”或美国的“电子隐私资讯中心”的专门机构来保护网络隐私权。

(4)教育公民个人增强网络隐私权自我保护意识网络上侵犯公民隐私权的现象猖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民缺乏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意识。

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对网民进行积极引导,如通过新闻媒体加大网上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开办相关讲座进大、中学,让民众,尤其是大、中学生知晓网络隐私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可能导致隐私侵权的行为及侵权发生后应该如何维权,从而强化其自我保护的能力。

本文通过对信息时代、网络隐私权的概述,分析欧、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适合我国的网络隐私权保护对策进行了探讨,在此希望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能够尽早诞生。

参考文献[1]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2]张新宝.互联网发展对隐私权保护的挑战与对策.中国民商法律网.2003-08-23.[3]杨立新.关于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的几个问题.人民检察.2000-08-28.[4]齐勇.关于隐私权的几点思考.当代法学.2001(11).[5]曹亦萍.社会信息化与隐私权保护.政法论坛.1998.[6]张秀兰.网络隐私权保护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作者单位:永州市公安干部中等专业学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