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现代性?
“现代性” 指社会的一种类型、模式或阶段。最初,它限于指西欧国家从文艺复兴到大众传媒的崛起的这段历史;其特征是,先前处于封闭、孤立状态的区域群落(local
communities)被大规划地整合,从而告别传统和宗教,走向个体主义、理性化或科学的社会组织、平等主义等。
处在现代性状态的社会被称作现代社会(modern society)。一个社会演变成为现代社会的过程就叫现代化(modernization)。最能用来定义现代阶段的事件包括:
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的兴起;
工业化;
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
代议民主制的崛起;
科学与技术发挥的作用愈益增大;
城市化;
大众传媒的增生和扩散(proliferation)。
西欧历史较为具体地体现在:
地理大发现;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
法国革命;
美国革命;
工业革命;
人们通常认为,正是上述的这些事件或其中的部分事件,使得现代社会在欧洲得到了较为完整的实现。
现代性的主要特征
人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从在社会学的角度,以期弄清楚究竟什么是现代性这一问题。许许多多的名词和术语被用以描述社会、社会生活、驱动力、思想病症,以及现代性的许多其它层面。这些名词和术语分别是:科层制、世界的除魅、理性化(工具理性)、世俗化、异化、商品化、非文本化、个体主义、主体主义、线性发展、客观主义、普世主义、还原论、混沌、工业社会、同质化、一体化、异类杂成、多样化、民主化、集中化、位阶组织、机械化、极权主义等。
人们通常通过对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或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的比较,来透视和反衬现代性的特征。而对那些非现代社会状况的认识也远未取得一致。每个社会都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欧洲以外的社会,更不用说从前现代性的社会形态演化到后现代性社会形态所走过的三个阶段了,因此,从一定意义讲,要想找到一个能够充分描述各类社会所具有的不同现实(realities)的词,其可能性值得人们怀疑。
然而,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在上面所列举的、用以定义现代社会的事件和特征当中,有许多源自从相对孤立的地域群落向被整合的规模社会的过渡。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可以说是一个普遍、抽象的过程。人们可以在许多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现这一普遍、抽象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在欧洲。
一般来说,大规模的整合包括:
◇商品、资本、人员、信息等在先前处于分割独立状态的地区之间的流动有了加大,跨地区的影响也同样提高;
◇流动因素标准化的加快,流动因素及其影响的传输所依赖的“集成电路”得到了发展;有助于流动、交往的社会在许多方面被标准化;
◇ 社会不同部门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如劳动分工、不同地区间的相互依存。
从表面上看,人们赋予现代性的那些特征是相互对立的,实际上它们分别反映的是整合过程的不同方面。例如,独特的“地域”文化(配方、民间故事、流行乐曲)由于文化成份流动性的加剧而受到侵袭和遗忘,导致区域文化的同质化;与此同时,由于跨区域的相互流动,存在在于某一地区的配方和乐曲其数里在一定地区里又有所增加,从而使得多样化在每一个地区内产生。 (这种情况突出地表现在大都市里,那里存在着大量的流动性元素)。集权化的科层制(Centralized bureaucracy)和位阶化的政治、公司等组织(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其规模和权力得到了前所未有发展,从而使得部分人士哀叹滋生于现代社会的沉闷、冷漠、理性和极权等。然而,在通常情况下可以被替代的个体,能够迁入进那些社会子系统中,并为其他人营造出自由意识、动态的竞争和个体主义。当把某一个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加以比较时,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因为,在前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生活道路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出生成长的家庭和社会阶决定。
这些社会变迁并不仅仅发生在西欧社会的特定时期,对于许多不同层次的社会整合来说,同样发生着这些变化。例如,当原本处于独立状态的群落得到融合时,也可能发生这样一些变化。同样,当两个群落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和交往时,习俗和原本被扩大的角色分工趋于融合。另外一个例子可以从当下正在发生的全球化当中找到:高涨的国际洪流正在改变着许多人的生活景致;换句话说,当人们用几乎是互相矛盾着的方式揭示现代性的特征时,其中的许多特征可以还原成一组相对简单的社会变化概念。
然而,对现代性所做的这种理解,肯定难以让许多人感到满意。原因在于,这种理解并没有能够解释清楚文艺复兴以后西欧和美国在全球产生的影响。从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王国和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那里,人们也看到过规模宏大的区域群落的整合,但这种单纯的规模性群落整合并不一定能够产生出类似西欧现代化那样巨大的影响。究竟是什么东西使得西欧如此超众卓群呢?
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回答。第一,内在的因素是,只有在欧洲,通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早期的现代哲学家和科学家,理性的思维才逐渐取代了许多原本深深受着习俗、迷信和宗教影响的文化活动。在做出这种回答的时候,人们总是要提到马克斯·韦伯。正是因为致力于对上面这个问题的研究和回答,这位社会学家才闻名于今世。
第二、外在的因素是,开始于地理大发现时期的殖民化,在西欧国家与其殖民地之间建立起一种开发、剥削的关系。这种观点最典型地反映在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像原子式家庭、奴隶制、性别角色和民族国家等这些通常为人们所讨论的有关现代社会的特征,并不必然地与理性社会组织这一观念相符合。在后者那里,人得到了平等地对待。当许多这些特征正在被消解掉的时候,历史似乎在告诉人们,相对于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来说,那些特征也许不仅仅只是例外,而是现代化本质特征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双重的现代性--既是希望,也是末日
现代性带给人们一系列不容置疑的实惠:婴儿死亡率的下降、饿死人口的减少、重大疾病的根除、不同背景和不同收入者享受平等地待遇等。在有的人眼里,这是现代性所蕴含的巨大潜力的展示,而且其潜能还有待去充分地实现。在通常情况下,对于许多人来说,理性、科学的问题解决方法和对经济财富的追求,仍然是认识良好社会发展的合理方式。
与此同时,社会学家及其他人士指出了现代性的许多阴暗面:
技术的发展不仅发生于医疗和农业领域,同样也出现在军事方面。二战期间掷向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战后核军备竞赛,被有的人士视为技术危险的象征。他们担心人类不一定能够明智地掌握和操纵技术。
有的人士认为,理性思维(rational thinking)和社会理性组织内涵着对非标准成份的排挤和根除。他们将斯大林的大清洗和发生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种族灭绝看作是这种排挤和根除的具体体现。
环境问题构成了现代性的另一个阴暗面。在环境问题当中,人们对于污染所持的态度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但有人也将由发展引起的生物物种减少和气候变化也看作环境问题的一部分。有人将生物技术和基因工作的发展视为未知危险的源泉。
除过这些显而易见的事件之外,许多批评者还指出现代生活在心理和道德方面存在的风险:异化、无根的感受、牢靠的人际关系与共同价值的丧失、享乐主义等。与此相伴的是对现代群落的重新评价;当然,这种批评有可能滑向对理想化了的往日岁月的怀旧与迷恋。
现代性与当今社会
时下,人们正在争论现代性与当今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这种争论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着。第一是经验层面上的问题,把当今的有些社会理解为现代性(如高度现代性)的一种变体呢,还是理解为后现代性的一个独特类型?第二,存在着这样一种判断,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现代化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是否值得去追求?同样,像全球化、冷战的结束、种族冲突、信息技术等这样一些新现象,被有的人士当作接受一种新视野的原因,并以此去驾驭社会的发展。
一、何谓现代性?
在关于“现代”概念的语义星丛—— “现代化”“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现代性”等——中,无疑,“现代性” (modernity)出之于蓝而胜于蓝,并最终大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取代“现代化”“西化”等概念,成为西方学术界阐释其处境的普通语词。这种改变也揭橥了思考进路与阐释视域的转移。
黑格尔曾说,概念构成认识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当笔者试图从现代性论域这一向度去考察昆德拉小说和“小说理论”时,就必然要求先对“现代性”这一概念进行梳理和重构。
当我们从语用发生学的角度对这个概念分析,发现各位作家多追溯到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他在《现代生活的画家》这篇文章中,写出了有关美学现代性的一句名言:“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它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与不变。” [2]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这里的“现实性只能表现为时代性和永恒性的直接接触,现代尽管仍在老化,但走出了浅薄。根据波德莱尔的理解,现代旨在证明瞬间是未来的可靠历史,其价值在于它终将成为‘古典’;而所谓‘古典’,不过是新世界开始时的那一‘瞬间’,因而不会持续太久,一旦出现,随即便会消亡。” [3]如果说,现代性在波德莱尔那里,俨然是一种对现代艺术理念的倡导。那么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则是“按文化与认识论研究的笔调,对现代性作出一种制度性的分析”。[4]他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5]这是一个超越文化层面的社会安排和制度反思,“在外延方面,它们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在内涵方面,它们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个人色彩的领域。”进而他在现代性的四个制度性维度和全球化维度来反思现代性:一方面它为人类创造了建立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商品生产体系和建立在工业主义基础上的机械化,提供了方便且有成就感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了世界大战、极权主义、生态的破坏等等。[6]在“死亡的世纪”(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语)——20世纪里,我们已经见证了现代性的这种两面性的后果。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则秉承韦伯现代社会分化的思想,把现代性视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他认为,黑格尔虽然“不是第一位现代性哲学家,但他是第一位意识到现代性问题的哲学家”,是黑格尔发现了主体性原则的片面性,洞悉和阐明现代世界的优越与危机之所在:进步和异化精神共在、“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所导致的传统伦理生活总体性的分裂、知识与信仰发生了分裂。“自我理解性”与“自我依据性”成为哈贝马斯把握现代性的关键。[7]
与哈贝马斯偏重于从哲学层面分析现代性相比,卡林内斯库则倾向与把现代性看作一种把现时与传统区别开来的时间-历史概念。[8]而学者沃勒斯坦认为
现代性是一种导致人们既爱又恨的现象,它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永无休止的技术进步,也就是恒久创新的观念框架;另一方面则呈现出一种变革的、激进的倾向,它关涉的不是物质层面,而是意底牢结。他分别命名为“技术
的现代性”和“解放的现代性”。[9]福柯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所谓态度,我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由特定人民所作的志愿的选择;最后,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就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在一个相同的时刻,这种方式标志着一种归属的关系并把它表述为一种任务。无疑,它有点像古希腊人所称的社会的精神气质。” [10]韦伯则把现代性视为理性化、祛魅化、世俗化和科层制的官僚系统。[11]限于篇幅,其他诸家对现代性的不同看法,作者就不一一枚举。但已经论述的部分也已经足以说明现代性不是一个同质性的总体,而在其内部蕴含多重、多义、多元甚至悖论性。
对上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的论述多与这些关键词相联系:科层制、世界的祛魅、理性化(工具理性 )、世俗化、异化、主体性、技术化、极权主义、民族主义等等。
对现代性简而化之的概括,只为本文论题勾勒出一个宽泛的背景来审视和反思昆德拉小说和“小说理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昆德拉作为一个小说家而不是一个哲学家或思想家,他没有建构出一个系统的“现代性理论”(Theorie
der Moderne),而只是揭示和阐释了相关的“现代性问题”(Probleme der
Moderne),在处理和回应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他对现代性自我理解的理解和批判。
一般的昆德拉的专家或文艺理论家的研究都大谈特谈昆德拉的小说技巧:复调的叙事、音乐性、语言的特色……但翻来覆去的看,我从昆德拉不厌其烦的罗嗦中,感受到的却是一种现代性的伦理诉求,更能感受到他的野心。诚如刘小枫先生所认为的:“(昆德拉)总结近代几百年来的小说叙事,为下一个千年归纳出他觉得值得推荐的德性。”[12]昆德拉说:“如果我们想在走出这个世纪的时刻不像进入它时那么傻,那就应当放弃方便的道德主义审判,并思索这些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