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卷第4期 2013年7月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Inner Mongolia Forestry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vo1.36.NO.4 July.2013
文章编号:1006—6993(2013)04—0106—02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张艳楠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监测规划院,呼和浩特010020)
摘 要:近百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为原因等,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森林景观破碎,生物
多样性下降,使得林业生物灾害年发生面积居高不下,危害严重,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多,外来林业有害生 物入侵扩散,危害加剧。
关键词:林业生物灾害;类型;发生原因;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763 文献标识码:B
The Causes and Control Methods of Forestry Pest
ZHANC Yan-nan
(Inner Mongolia Forestry Monitoring and Planning Institute,Hohhot 010020,China)
Abstract:In the past century,many factors such as climate change,environmental pollution,human
reasons,cause a huge impact on forest ecosystems.Forest landscape has been fractured,and
biodiversity decreased.Every year,the area of forest biological disasters stays in a high leve1.The
forestry pest species are increasing,and alien forestry pests invade and disperse.The harm
sustainably exacerbates.
Key words:Forestry pest;types;cause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大部分地区位于中
纬度,气候温和,地形复杂,季风影响显著。由于气
候和地理的多样性,使得我国的森林群落类型较为
丰富,基本上包涵了世界上所有的森林类群。同时,
在各式各样的森林植被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有害
生物,据统计,我国共有林业有害生物约8000种,
经常性发生的约为100种,能产生严重危害的约
300种,能造成重大危害的约50种,林业生物灾害
严重损害着我国自然景观、森林资源和生存环境,
威胁着人类健康安全,林业生物灾害已成为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1 林业生物灾害的定义及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种
群的流行或危害,降低景观质量,影响野生动物栖
境、流域质量,使森林总体生长量或生物量降低、限
制木材生产、森林的利用效能降低。或威胁人类健
康,或降低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收稿日期:2012—11—22 作者简介:张艳楠(1986一),女,内蒙古赤峰市人,助理慢[程师 并引起一定的经济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林业生物灾
害。林业生物灾害具有周期性、累积性、渐变性、不
可避免性、可控性、可预测性等特点。
Hawley R.C.等曾将林业生物灾害的灾害源归
纳为4类:昆虫、植物、畜禽和野生动物。随着科技
的不断发展,人们又陆续地发现了由线虫、细菌、病
毒等所引起的林业植物病害,故依据灾害源的不同
将林业生物灾害划分了5大类型:①由细菌、真菌、
病毒、植原体、线虫等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②由
螨类和昆虫引起的虫害;③入侵植物和寄生性种子
植物引起的植物害;④由动物租鸟类引起的动物和
鸟类害;⑤啮齿动物引起的灾害。
2 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的原因
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卜年来,林业生物灾害
年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
多。林业灾害发生的趋势严峻,造成的危害严重,究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4期 张艳楠: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2.1 气候变化及环境污染影响了有害生物及其天
敌的种群变化
气候变化、持续暖冬,使害虫的滞育期缩短、危
害期加长,个别虫种出现了危害时间加长、世代重叠
等情况,越冬虫态的死亡率降低、越冬基数增加,这
些都为害虫的暴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很容易造成大
面积危害。而大量使用化学药剂,使得有害生物的天
敌数量锐减,造成了食物链的断裂,同样也为林业有
害生物创造了适宜发生和生存的条件。如空气中二
氧化硫和氟化氢的排放有利于蚜虫、介壳虫等刺吸
式口器害虫的大量繁殖,致使灾害严重发生。
2.2 景观破损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了森林昆虫
和微生物区系
长期以来,林区人为活动频繁,天然林的破坏
和退化都十分严重,这就形成了许多林相低劣、林
分残次的片段化林区,破碎的景观降低了景观的自
然调节机制,使得森林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大、
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受到严重破坏,森林生态环境恶
化,使得林区益鸟、天敌昆虫和害虫致病微生物的
繁殖存活率降低,种群基数小,对病虫鼠害的制约
作用减弱。
2-3 林分单一,为林业有害生物提供了优良的生
存环境
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我国森林生态
系统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大部分天然
林被破坏,少量残存的天然林基本上都分布在边远
的山区。其次,虽然人工造林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
由于选用的造林树种单一,物种和结构比较简单,
基因窄化,因此,林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林木自身
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较差,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和蔓
延,从而使得人工林常常面临同一种或少数几种有
害生物大暴发的危险。
2.4 生物人侵破坏本土生物多样性
国内外经济和贸易活动日趋频繁,物流剧增,
使检验检疫工作难度加大,因此,有害生物入侵、传
播和扩散的风险也成倍增加。入侵生物快速地生长
繁衍,危害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的生态环
境,带来巨大的危害。我国是外来生物入侵造成严
重危害的国家之一,据统计,目前,我国有主要外来
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外来病原菌23种。外
来生物的入侵给我国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社会
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其中,松材线虫、松干
蚧、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生物每年严重发生并危害
的面积约150万hm ,造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损失
达560亿元。 3 生物灾害的防治
近代有害生物的防治就是化学农药史。自20
世纪4O年代人工合成DDT问世后,有机磷和氨基
甲酸酯等农药层出不穷,害虫防治几乎完全依赖于
化学杀虫剂,然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但没有彻底
解决害虫问题,反而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同时,生态
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由于农药大量杀伤了有益生
物,使害虫失去了自然控制,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
害虫,而主要害虫则更加疯狂猖獗。20世纪6O年代
人们终于认识到:不可能单靠杀虫剂或其他任何单
一的方法来解决虫害问题。
3.1 化学药剂
化学防治法,即利用化学农药来控制或杀灭有
害生物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效率高、见效快、往
往可以在短期内就迅速控制一些大面积、突发性的
病虫害。但其缺点也比较多,毒性大,易杀伤天敌,长
期使用可产生抗药陛等,因此,研发部门为降低或消
除农药公害以达到无公害防治的要求,新开发的农
药正朝着粒状、水性、缓释和多功能的方向发展。
3.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法一般包括阻隔法、高温处理法、
捕杀法、诱杀法等。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物理防治利
用最多的是昆虫的趋性。如对于趋光性害虫的防治
和监测可用荧光灯、黑光灯、高压汞灯等,灯光诱杀
方法以不引人化学物质、节支增收、保护生态、杀虫
效果好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其推广面积及应
用范围正不断增加。
3-3 生物防治
广义的生物防治不仅包括各种寄生性天敌、捕
食性天敌,还包括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微生
物源农药以及昆虫生长调节剂(仿生制剂)和昆虫
信息素等。这种方法不是直接采用广谱性化学物来
杀灭有害生物,而是利用了有害生物与天敌、寄主
与天敌、寄主与有害生物、寄主与生态环境、有害生
物与环境间复杂的关系,来控制和管理有害生物。
经过多年的探索,对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措施已有
相当多的成功案例,如鳞翅目昆虫多利用昆虫性信
息素进行监测。
3.4 科学的营林技术
营林技术是防控林业有害生物的治本措施,从
技术角度讲,科学合理营造混交林,不仅可以提高
防风固沙效果,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更重要的是可
以提高林木抗性,可以防止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
首先,筛选和培育抗性树种,提高树种(下转第121页)
第4期 申永云:弥勒县竹园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会资金投资林场建设,从而加大对林场人工造林、
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等基本建设的资
金投入。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
项目应向林场倾斜,切实抓好,改善林区落后状况。
3.5 加强队伍建设,走科技兴场之路
加强林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招聘、招录等方
式,选用一批高学历,有能力的年轻干部,并通过开
展以岗位培训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干部培
训,建设一支适应林场发展要求的干部职工队伍。
要有计划地采用先进林业科学技术和现代林业管
理手段,保护培育森林,开发利用资源,建设管理林
场,重点抓好现有林场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推广应
用,科学编制林场发展规划和经营方案,加强经营
管理,集约经营森林,逐步使林场生产建设和经营
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促进林场持续、快
速、健康发展。
3.6 加大保障力度,维护林场稳定
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宣传,增强全民生态保护
意识,严格依法治林,加强林业行政执法、林业案件 查处力度,加大林业灾害防控力度,做好森林防火、
森林病虫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尽可能
减少灾害损失。实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界定国有
林场界线,逐步实施国有林区退耕还林工作,保证
国有林区治安稳定,更好地保护国有林场林地和森
林资源,从而使林场在加快弥勒县生态建设和保障
生态安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4 结语
国有林场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
是一项林业发展系统工程,改革中除了林场主体
外,还涉及方方面面。所以,从组织领导到宣传指
导,到方案实施,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生态安全、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为宗旨,将林场建设成为
体制创新、机制灵活、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社会文
明的新林场,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我国生态建设、
和谐社会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林业的
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红河州林业调查规划队.弥勒县竹园林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R].2008 [2]林业部关于国有林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R]. [3]储利民.关于国有林场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IN].中国绿色时报,2012.
(上接第107页)的免疫能力。如火炬松对日本松干蚧
有抗性,桑树对桑天牛有引诱作用。其次,通过调整
树种结构,营造多树种配置的混交林。加大抗性免疫
树种的比例,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林分的稳定性。
再次,加强伐根嫁接、高干截头、萌芽更新等措施。最
后,加强对中幼龄林分的抚育管理,对中龄以上的林
分要及时进行间伐抚育,以提高树木长势和抗性。
3.5 3S技术
3S技术是对RS、GIS、GPS即遥感、地理信息系
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总称,3S技术为有害生物的综
合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目前,以3s技术为 基础,结合常规抽样和调查技术,开发出的林业生
物灾害中长期测报技术,可提高预警水平和防治决
策能力,并已在马尾松毛虫、松材线虫的大区域预
警与监测中得到尝试。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
程,在对其进行治理的同时,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
合理搭配、增加生物多样性、以预防为主的防治对
策,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专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加大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专业人员队伍的培
训工作,建立以营林为主、健康森林的育林理念,确
保森林资源的安全,促进林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星耀,骆有庆,叶建仁,等.国家林业新时期的森林生物灾害研究EJ]冲国森林病虫,2004,23(6):8—12. [2]谷瑞升,于振良,杜生明.我国森林生物灾害及其基础研究EJ].中国科学基金,2004,(3):162—165. [3]刘开玲,赵文霞.我国西北地区森林生物灾害发生特点及可持续控制策略[J].世界林业研究,2002,15(5):41—48 [4]宋玉双,黄北英.中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新进展[J].中国森林病虫,2008,27(6):31—34,42. [5]梁军,张星耀.森林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技术与措施[J].中国森林病虫,2004,23(6):1-8. [6]赵铁良,耿海东,张旭东,等.气温变化对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影响[J].中国森林病虫,2003,22(3):29—32. [7]周淑芷,张真,黄孝运,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病虫害的综合管理EJ1.世界林业研究,1996,(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