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双边关系
【内容提要】俄罗斯与中亚各国的双边关系是俄对中亚外交的基础。俄与中亚各国的利益重点虽有不同, 但都存在着战略性的利益关系。俄正在从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快速、全面地重返中亚, 强化在中亚的军事存在。
【关键词】俄罗斯;中亚各国;双边关系;俄罗斯外交;
【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241(2008)02-0042-05
【作者简介】赵华胜, 男, 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
双边关系是俄罗斯中亚外交的主要基础, 也是俄罗斯中亚外交的主要途径。双边关系集中体现着俄罗斯在中亚的战略存在、战略利益、战略目标和战略状态。俄罗斯对中亚五国都很重视, 但是, 俄罗斯与五国的关系不完全一样, 利益重点不同, 因之在做法上也有差别。
一、俄哈关系
哈萨克斯坦是俄罗斯在中亚最重要的战略支柱。在中亚五国中, 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的历史渊源最深。俄罗斯征服中亚首先是从哈萨克斯坦开始的。17 世纪初叶, 俄就进入哈萨克斯坦, 到苏联解体为止, 前后持续了 370 多年。而俄对中亚其他地区的征服主要是在 19 世纪中叶前后。哈萨克斯坦的许多城市都是俄罗斯殖民者建立的, 比如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 它的前身是 1854 年俄罗斯人建立的军事据点维尔内堡, 过去居民基本以俄罗斯人为主。哈萨克斯坦在政治和文化上是中亚地区最“俄罗斯化”的国家, 俄与哈的人文联系最密切。中亚地区的大部分俄罗斯族人居住在哈萨克斯坦, 在苏联时期, 该地区俄族居民的人数几乎与哈族相等, 现在俄族人在哈居民中仍占约 26%。[1]俄哈有极其漫长的边界, 两国陆地边界长达 7,500 多公里, 是世界上最长的边界线之一。这段边界对哈萨克斯坦尤其敏感和重要, 因为其中部分地区是过去从俄罗斯划到哈萨克斯坦。这些地区多以俄罗斯族人为主, 它们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俄罗斯化”的地区, 受俄罗斯的影响很大。2005 年 1 月, 俄哈签订了边界条约, 解决了两国的边界问题。由于这些特殊的背景, 俄对哈萨克斯坦的看法与对其他中亚国家有所不同, 俄不完全把哈萨克斯坦当作中亚国家,苏联时期, 官方使用的称呼是 “中亚和哈萨克斯坦”, 可见哈萨克斯坦与其他中亚国家有差别。哈萨克斯坦还是俄罗斯与中亚接壤的唯一国家, 俄罗斯与中亚其他国家都没有直接陆地联系, 所有的陆地交通都需要通过哈萨克斯坦, 哈名副其实是连接俄罗斯与中亚的通道。
哈是中亚地区大国, 它的国力正在超过中亚另一地区大国乌兹别克斯坦, 哈可能成为中亚最具影响的国家。哈是中亚地区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国, 这使它的重要性大为增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哈一直实行与俄接近的政策, 它是欧亚主义的热情鼓动者, 是独联体地区一体化的积极支持者。在所有独联体国家中, 对欧亚一体化有如此热情的, 除了俄罗斯之外就是哈萨克斯坦了, 这就大大拉近了哈与俄的政治距离。而且, 在苏联解体后的最初 10 年,当乌兹别克斯坦疏远俄罗斯向美国靠近的时候, 哈始终与俄保持着战略合作, 与俄的政治关系没有发生过大的波动。哈在俄处境艰难时表现出的友好和支持, 更能赢得俄罗斯的信任。俄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称赞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为“我们国家的伟大朋友”, 一向挑剔的俄罗斯媒体也称哈为俄罗斯“最可靠的伙伴”。[2]可以说, 俄哈关系的基础深厚, 两国政治关系可望保持长期稳定。
俄是哈最大贸易伙伴。2005 年俄哈贸易为 100亿美元, 2006 年增长到 130
亿美元, 占哈当年贸易总额的 20%以上。俄哈经济合作最重要的领域是能源, 包括能源开发、能源加工、能源运输。俄控制的能源管道和运输通道对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正如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所说: “通过俄罗斯领土出口资源以及交通运输始终是哈萨克斯坦最主要的 兴趣所在。”[3]
俄是哈石油出口最主要的通道。2006 年哈萨克斯坦生产石油 6800 万吨,
出口 5230 万吨, 其中 4200万吨通过俄罗斯的管道进入国际市场。[4]尽管哈萨克斯坦实施能源输出多元化的战略, 但纳扎尔巴耶夫向俄罗斯许诺, “哈萨克斯坦绝对保证, 如果不是全部, 至少它的大部分石油都将通过俄罗斯运输”。[5]
哈现在的天然气产量不大, 甚至需要从乌兹别克斯坦进口, 但俄看重哈的天然气潜力, 把开发哈天然气作为战略任务。2007 年 6 月, 俄哈达成了共同开发卡拉恰甘纳克气田的协议, 作为回报, 俄允许哈收购奥伦堡天然气加工厂部分股份。这是俄第一次允许哈进入俄大企业, 可见俄不惜付出重大代价。卡拉恰甘纳克气田被认为是世界天然气储量最丰富的气田之一, 估计为 12 亿吨液体碳水化合物和 1.3 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一项目的实现将使俄每年得到约 150 亿立方米天然气。[6]
哈是重要的铀生产国, 俄对哈铀矿有极大兴趣, 提出与哈成为核能战略伙伴。2006 年, 俄哈达成协议, 将联合建立三个核能公司, 进行铀矿开采、铀浓缩,
发展新型核电设备。除此之外, 俄哈合作的重点领域还有军工、化工、太空合作等。
二、俄乌关系
俄罗斯与中亚另一大国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比较复杂。苏联时期, 乌兹别克斯坦是俄罗斯经营中亚的大本营, 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是以乌首都塔什干为中心, 乌在俄中亚外交中的地位由此可知。但自乌独立后, 俄乌关系始终若即若离。乌追求独立的外交政策, 强调它不依赖俄罗斯,尽管与俄保持正常关系, 但也保持着距离。乌力图在经济上摆脱对俄的依赖, 特别是减少对俄石油和粮食的依赖。乌退出了俄主导的集体安全条约, 没有加入欧亚经济共同体的进程, 在外交和安全上向美国倾斜。2001 年普京执政后, 俄乌关系出现改善迹象,
但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2001 年“9·11”事件爆发, 乌允许美国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乌美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乌进一步向美国靠拢。但从 2003 年开始,
乌美裂痕扩大, 而与俄的关系迅速升温。最终乌美关系彻底破裂, 乌重新进入俄的轨道, 俄乌关系由此发生转折。 此后, 俄乌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合作都逐步深入。俄乌在 2004 年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乌恢复参加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活动。2005 年 9月, 俄乌举行了自苏联解体以来的首次联合军事演习。同时, 俄乌签署了两国政府关于保障国家民用飞行器飞行安全的协议。这一协议的详细内容没有公布。有舆论认为, 这是俄把乌纳入独联体集体防空体系的一个步骤。[7]2005 年 10 月, 中亚合作组织首脑会议决定把中亚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合并。这一合并有多种重要意义, 不仅把中亚合作组织纳入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框架,
而且使原来游离在外的乌重新回到以俄为轴心的一体化过程, 因为乌是中亚合作组织成员, 中亚合作组织合并到欧亚经济共同体后, 乌自然也要参与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活动。2005 年 11 月, 俄乌签订联盟条约, 乌从美国在中亚的战略支柱变成了俄罗斯的战略盟友。
俄罗斯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最大贸易伙伴。2004年俄乌贸易额为 16 亿美元,
2005 年 20 亿美元,2006 年增长到 30 亿美元, 占乌当年外贸总额约25%。乌欠俄 7 亿美元债务, 自 1998 年以来没有偿付。俄罗斯还是乌重要的劳务市场, 乌在俄打工的人数估计有 80 万。
俄在乌的经济重点是天然气开发。俄卢克石油公司 2001 年与乌签订产品分成原则协议, 开始进入乌兹别克斯坦。2004 年 6 月, 卢克石油公司与乌石油天然气公司签署协议, 在乌西南的布哈拉州开发天然气, 俄方占该公司 90%的股份, 乌方占 10%。产品按五五分成, 项目为期 35 年。该项目天然气蕴藏量估计为 3,290 亿立方米。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 2002 年进入乌兹别克斯坦。2006 年 1 月该公司与乌石油天然气公司达成开发卡拉卡尔巴克斯坦的乌斯丘尔特天然气田的协议。俄方计划投资 12~15 亿美元, 使该气田年产量达到 80~90 亿立方米。此外, 俄天然气工业公司还希望获得乌石油天然气公司控制的乌兹别克管道 44%的股份,
用于支持从土库曼斯坦经乌兹别克斯坦向俄罗斯输送天然气。俄天然气工业公司还计划将中亚天然气管道的输送能力从现在的年 500亿立方米提高到 700 亿立方米。[8]乌从 2003 年 5 月开始向俄出口天然气, 2004 年出口 70 亿立方米,2007 年计划为 130 亿立方米。
军工合作是俄罗斯的另一重点。乌兹别克斯坦有一批苏联时期留下来的大型军工企业, 例如生产大型军用运输机的契卡洛夫飞机制造厂。这些军工企业使用的是苏联的技术和设备, 过去为苏军制造武器装备。乌国内市场显然不能满足它们的需求,没有俄罗斯的合作和提供订单, 它们很难维持。2002 年 5 月, 在普京总统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期间,俄乌签署了 28 个军事技术合作协定, 开始了俄乌大规模军工合作。在某种意义上, 这是俄对乌的政治投资。2005 年, 俄把为中国生产的部分伊尔—76运输机分包给契卡洛夫飞机制造联合企业, 但后因该厂未能履约, 而取消了合同。2007 年俄乌又成立了合资航空公司, 在乌修理乌军使用的米—8 和米—24 直升机, 俄占 51%股份。
三、俄吉关系
吉尔吉斯斯坦是俄罗斯在中亚地区最纯粹意义上的朋友。在中亚五国中, 吉尔吉斯斯坦对俄罗斯的主动依赖可能超过任何其他国家。吉历任政权都采取亲俄政策, 不管执政党还是反对党在对俄关系上都持积极立场。2005 年吉发生“郁金香革命”,亲俄的阿卡耶夫总统被推翻, 但通过“颜色革命”上台的巴基耶夫总统不仅没有倒向美国, 而是更加向俄罗斯靠拢。巴基耶夫总统就任后首先出访俄罗
斯, 他表示: “俄罗斯过去是、将来也是吉尔吉斯斯坦在政治、军事技术、经济、文化和人文方面的主要战略伙伴。”[9]反对党甚至走得更远, 吉反对派领导人、原政府总理库洛夫在 2007 年提出就与俄组成联邦国家问题进行全民公决。这一提议可能是出于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 但也反映了亲俄政策在吉有可靠的政治和社会基础。俄在中亚第一个军事基地出现在吉尔吉斯斯坦不是偶然的。2003 年
10 月, 以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名义建立的吉尔吉斯斯坦坎特空军基地启用, 从实质上说, 它就是俄罗斯的军事基地。俄总统普京和吉总统阿卡耶夫亲自出席了基
地启用仪式。
俄是吉重要的贸易伙伴和经济资助人。2002年俄免除吉 4,000 万美元债务后, 俄吉贸易开始快速增长。2001 年到 2006 年, 俄吉贸易增长了近 4倍, 2006
年达到约 10 亿美元。2005 年 9 月, 俄又对吉 1.84 亿美元的债务进行了重组,
并延长偿还期限到 33 年。
俄在吉的经济重点是水电。2006 年 4 月, 普京和巴基耶夫在联合声明中表示, 吉将支持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和统一电力公司在吉发展项目。2007年, 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 普京宣布将向吉投资 20 亿美元, 主要用于吉能源项目,
包括建设卡姆巴拉金- 1 和卡姆巴拉金- 2 两个大型水电站。2007年 10 月, 吉提出向俄转让大型国防企业达斯坦37.3%的股份, 条件是支付 3,000 万美元和免除其余债务。俄表示将向达斯坦订购 700 万美元的产品。[10]达斯坦是生产快速鱼雷“雹风”的军工企业。苏联时期达斯坦鱼雷的主顾是苏军, 吉没有海军,
没有俄罗斯的订货, 工厂只能停工。
吉经济困难, 到俄罗斯打工是众多吉尔吉斯斯坦人谋生的手段。据有关资料,
在俄罗斯打工的吉尔吉斯斯坦人约 50 万,[11]每年汇回国内的钱可达2~4 亿美元。2006 年 11 月俄政府决定从 2007 年 4月开始限制外国公民在俄从事零售业。吉政府为此 向俄罗斯政府发出请求, 俄对吉给以特别照顾, 同意吉公民仍可在俄继续从事零售业。
四、俄塔关系
在塔吉克斯坦, 俄罗斯的重点一是军事和安全, 二是水电和铝业。塔吉克斯坦是俄罗斯在中亚实际显示军事存在的要地, 自苏联解体后, 俄第 201摩托化师一直部署在塔吉克斯坦。2004 年 10 月, 俄在第 201 摩托化师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军事基地。俄塔关于这一基地的谈判进行了很长时间, 俄在1999 年就提出了要求, 但 2004 年才谈成。该基地位于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南郊的努列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