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冈石窟导游词

云冈石窟导游词

1

云冈石窟导游词

欢迎各位游客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云冈石窟!相信各位来到大同,来到云冈,一定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吧!从2008年起,云冈石窟实施了规模空前的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治理区域达224万平方米,总投资概算约17亿元,其中核心景区概算约5.6亿元。经过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云冈大景区,不仅在规模上突出了皇家园林和佛教胜地的恢弘气势,规划布局上也有了全面的改进。营建的新景区包括:地堡式游客服务中心,“昙曜广场”,“礼佛大道”,“帝后礼佛图”,“山堂水殿建筑群”,演艺中心和陈列馆。和主石窟群组成串联式游览路线,形成新的云冈石窟国际型大景区。

我们在通过地堡式的游客服务中心之后,首先来到的是占地6000余平方米的昙曜广场。我们看到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雕塑,是为了纪念北魏高僧,云冈石窟的开创者昙曜而建。通过这尊由南京大学雕塑学院吴为山院长设计的巨型雕塑,我们可以很直观的了解云冈石窟开凿的时代背景。

昙曜,西域人,自幼出家,后在北凉修习禅业。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时,他随着大批移民来到平城,与其他高僧一起弘扬佛法,翻译经书,对当时平城地区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受到太子拓跋晃得礼遇。在公元446年太武灭法时,昙曜誓欲守死,在太子亲加劝喻下,才密持法服器物逃往中山。在文成帝恢复佛教的第二年(公元453年),他奉诏匆匆返回平城,在路上巧遇文成帝出巡。皇帝的御马上前衔住了昙曜的僧衣。当时在场的人都认为是马识善人,于是皇帝礼遇昙曜高僧,让他继任了“沙门统”。昙曜建议文成帝在武周山凿石开山,为皇家开窟造像,就是我们现在所惊叹的“昙曜五窟”。这段“马识善人”的故事在《魏书·释老志》中有记载,我们可以在昙曜塑像背面看到原文。

穿过一道山门,我们看到的是两列吉祥庄重的13对千佛列柱组成的礼佛大道。六牙白象承托着八棱神柱,气势宏伟。在这里我们还能够看到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最下层我们看到的北魏鲜卑族的供养人形象,他们身着鲜卑族服饰,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健壮的白象有六个牙齿,因为在佛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祖是乘着六牙白象投胎的,而且“六牙”象征佛教中的“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六个达到觉悟彼岸的方法。佛柱上端还可以看到形象刻画逼真的“侏儒力士”,具有典型的异域风格。八角列柱的壁面上刻满佛像,周边还有很多的装饰纹样,我们可以看到波斯的忍冬纹。忍冬,又名“金银花”,因冬季不凋,故名忍冬。由于四季常青不枯,取其吉祥之意,象征生生不息的旺盛的生命力,佛教中称其为宝花,广泛用于中国早期石窟中。另外还可以看到礼佛大道的路面上刻满莲花纹样,莲花是佛教的象征,寓意庄严素净。让我们脚踩莲花,虔心礼佛,去往佛国净土,一花,一叶,一菩提。

在大家虔心礼佛的路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两队很特殊的队伍,是两块环形浮雕石壁“帝后礼佛图”。在我们右手侧为北魏皇帝礼佛图,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上,皇帝在一位僧人的引导下,缓缓走在礼佛的路上,请注意,是走,不是坐着马车,足可见其虔诚之心。而且还是布施礼佛,赞颂佛家累世善行,炫耀帝王威仪。左手侧是北魏皇后礼佛图,我们可以看到皇后为了此次礼佛活动精心装扮,将凤冠霞披改为莲冠霞帔,表示虔心向佛。整个画面宏大,尽管人物层次错综复杂,但却很和谐统一,显得动中有静,充满了虔敬肃穆的气氛。

跨过一座雕栏玉砌的七孔桥,来到的是北魏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郦道元激情盛赞的“山堂水殿”。他在自己付出毕生心血的《水经注》中写道:“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袛洹舍并诸窟室。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武周山是北魏皇家的灵山胜地,在昙曜五窟竣工之后,盛极一时,山灵水秀,殿堂飞拔,僧尼颂佛弘法,佛像生辉,梵香缭绕。但是经过1500年的风雨沧桑,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北魏当时的壮丽景象。为恢复郦道元笔下北魏皇2

家园林和寺院的迷人景象,2009年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启动,涉及十里河河道治理,339省道改迁,云冈一镇五村搬迁,山谷绿化,云冈堡修复以及景区基础设施健全建设等20多个项目,将历史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整个山堂水殿建筑群建造在一个形似龟背的湖心岛上。从高空俯瞰,好似一只灵龟在水中嬉戏游动。龟在古代被视作特殊灵性的神奇动物,象征吉祥长寿,与龙,凤,麟并称为“四灵”。其实在四灵中,其他的三个都是传说中的,只有龟是现实中的动物。山堂水殿依照古代建筑“龟前戏水,山水朝阳”设计布局,东仰丽日,西沐佛光。 建筑主体由东向西,依次为山门,中央石雕造像塔,配楼,两端大法堂,周边回廊阁道,四向角楼及过门组成。主体建筑为木结构,整体风格为魏晋建筑风格,古朴凝重,庄严大气。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屋脊上端的月牙状鸱尾,三角火焰纹装饰,展翅欲飞的金翅鸟,可以看到佛教艺术与中国建筑相融合。鸱尾也叫鸱吻,是龙的九子之一,喜欢吞火。相传在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屋脊之上,用于镇火。金翅鸟是佛教八大护法之一,梵名迦楼罗,人头鸟身,为众鸟之王,法力高强。能够体现皇家园林等级的地方是屋檐下方的斗拱,是汉魏以来宫殿最流行的人字拱和一斗三升拱。整个建筑群彰显皇家园林恢弘气势,庄严雅丽。

穿过中殿,看到的是一座雕饰精美的五级石雕造像塔。塔在印度叫“窣堵坡”,是存放佛祖舍利的地方,具有坟墓的作用。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其中的浮屠,指的就是塔。所以建塔造塔是捐功德的意思。塔分为塔刹,塔身,塔基三部分。塔刹上是避雷针,塔身最下层雕刻的是佛祖四大胜迹。分别为蓝毗尼花园腋下诞生,菩提迦耶降魔成道悟道成佛,鹿野苑出转法轮讲经说法,拘尸那迦涅槃。以上几层四面开龛,雕刻佛像。佛像均取材于石窟。塔的檐角挂满塔铃,微风吹动,清脆悦耳,有祈福消灾之意。

龟尾是一座景观桥,活灵活现甩向西北,和主石窟群第一窟相连。整个云冈石窟面积有3300多亩,是两年前的五倍,绿树成荫,俨然一片西方极乐世界。

石窟开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武周山的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亦称石佛寺。云冈石窟为什么开凿在武周山?这与武周山这块风水宝地密切相关。武周山坐北向南,武周川内山清水秀,可以说是“藏风得水”的好地方。武周山,又称武周塞,从北魏的旧都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到达新都平城(大同市)均要经过这里。武周山位于内外长城之间,是北魏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当时人马商队来往频繁,还驻扎了重要的军队,皇帝经常在这里议论国家大事。武周山成为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他们在这里遥拜北方,祈求神灵保佑江山社稷。因此,北魏皇帝在“神山”开凿石窟,创建寺院,也在情理之中。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窟,这里冬暖夏凉,幽静神秘。古印度佛教兴起后,佛教信徒、僧侣将石窟作为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因为,依山雕凿石窟、佛像,比用砖石筑建寺院经久耐用。佛教是汉代经著名的丝绸之路开始传入中国,石窟寺艺术的传人,大约在3世纪。我国新疆天山南麓的克孜尔千佛洞是最早的石窟,沿丝绸之路东行还有帕孜克里克千佛洞,进入河西走廊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从甘肃继续东进则是宁夏须弥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武周山的地层岩石属于株罗纪的长石石英砂岩,石质坚硬,结构紧密,有利于石窟和造像的雕凿。

现在,大家已随我进入云冈石窟的山门,我身后的石窟参观示意图,大致告诉我们参观路线。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分为东、中、西三区,东部4窟,中部9窟,西部32窟。此外还有许多小型洞窟。共计1100多龛,大小造像51000多躯。从云冈石窟西行约3公里,武周川北有吴官苍石窟。再溯河西行,距云冈15公里的高山镇,还有焦山石窟。这么多洞窟如果要细看的话,也许你一个星期的时间也看不完,3

目前开放有40多个洞窟,仔细观看需要2天的时间。按传统参观路线,如果大家时间充足,先从东部第1窟开始,直到第45窟结束。如果仅参观2个小时左右,则主要游览第5、6窟、五华洞、昙曜五窟。

首先我们从东部的第1、2窟开始参观。北魏开凿石窟从公元460年开始,至524年结束,约有70年的开凿历史。从洞窟的形制和雕刻艺术,有关专家将云冈石窟的开凿年代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第1、2窟至第13窟大致以云冈石窟中期为主,成窟的年代约公元465年至494年之间。由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夕开凿,人们习惯将这些石窟称为“孝文石窟”。大家看到的第1、2窟是一组塔庙式双窟,开凿洞窟时在中央留下一个方柱,在柱子的四面开龛,龛内塑像。第1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层雕释迎、多宝佛,上层雕释伽;石窟后壁的主像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未来佛,据佛教经典讲,弥勒菩萨将继释迎佛后成佛,广说佛法,教化众生。据说当弥勒降生人世时,世界将充满光明幸福,所以古代有些农民起义常常打着弥勒降生的旗号来组织和号召群众。释迎、多宝佛并列,佛经有这样的传说,当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时,忽然地下涌出安置多宝佛全身的舍利塔,现于空中。释迎听到塔中的声音,告诉听经的大众说,这是过去东方世界宝净国土的佛,号为多宝。当释迦佛开启塔门,示现多宝佛身时,宝塔内的多宝佛让出半座给释迦佛。 于是,释迦人塔,与多宝同结跏趺坐,宣讲经义。第2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上层雕三世佛;石窟的后壁主像是释迦佛。两窟的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对坐问法像。有关维摩、文殊对坐问法是南北朝、隋唐时期流行的题材,敦煌石窟的壁画就有“维摩诘图像”。佛经中有“文殊问疾”的故事,据说有一次维摩居士“示现”病相,众人前去探访。释迦牟尼知道后,派以智慧著称的文殊菩萨带领弟子前去维摩居住处。在维摩居士的丈室里,文殊菩萨和能言善辩的维摩展开大乘佛教义的讨论,使从者心服口服,也令文殊菩萨十分赞叹。第2窟前有一泉水长年涌出,泉水清凉可口,被称为“石窟寒泉”。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面前是云冈石窟最大的洞窟——第3窟。它被称为云冈石窟之最。洞窟崖面高25米,开窟面宽50米,规模最大。原为大型塔庙窟设计,开凿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因工程浩大,北魏一代未能完工,后室的三尊大像为初唐时期补雕而成。第3窟的前室分两层,上层左右两侧各雕一塔,中部凿方形窑室,主像为弥勒菩萨,壁面满雕干佛。后室的中部塔柱壁面属北魏时期雕凿,高约10米左右的3尊大佛,属唐代作品,分别为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据专家考证,第3窟是文献记载的“通乐寺”、“灵岩寺”,当时可居僧人达3000人。

第4窟是塔庙窟,中央雕凿方形立柱,东壁交脚弥勒像保存比较完整,据考证是云冈现存纪年最晚的造像,由北魏晚期正光年间(公元520年——524年)开凿,是第1至第13窟之间仅有的晚期大窟。

现在,大家看到几座宏伟高耸的楼阁,它们建筑在洞窟的前檐,被称为窟檐建筑。据专家考证,云冈石窟的大窟前均有窟檐,但多数因战争或其它因素毁坏,现仅存的窟檐建筑为清代以后建造。第5、6窟是一组双窟,窟檐建于清代的顺治八年(1651年),这组建筑朱红柱栏、琉璃瓦顶、巍峨挺拔、气势非凡,是五间四层的绕廊木构楼阁。第7、8窟同样是一组双窟,辽代这里被称为护国大寺,现在的窟檐是1994年由国家拨款重新建造,对保护石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5窟分前后两室,洞窟形状为椭圆形的草庐式。后室佛像布局为三世佛,中间的释迦牟尼佛为结跏趺坐像,高达17米,为云冈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像,大佛的双腿长达15.5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