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2August 2019 /

广东经济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

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刘胜

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9年全

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先进制造业

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广东省推进粤港澳

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也指出要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发展高端

生产性服务业。随着服务经济在全球日渐兴起

以及服务型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从工业主

导的经济结构走向服务业引领的经济结构,既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又是

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攻方向。实现这一关

键转型,可以在结构升级的基础上形成高质量

发展新常态,从而为加快从区域性城市群和湾

区转变为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一流湾区创造有

利的条件。

鉴于此,在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生

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的THINK TANK智库/ August 201913

广东经济基础上,提出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粤港澳

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和举措,

这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构

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打造高质

量发展典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

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较

高的对外开放水平以及较早参与全球价值链

分工的实践,制造业逐渐向智能化、柔性化、

服务化方向转型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

联网、跨境电商等新技术和新业态的快速发

展也为推动二者深度融合带来了巨大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潜能大幅释放,融合发展规模和水平也得

到了较大提升。

但与此同时,对标旧金山、纽约和东京

等国际一流湾区和国内长三角等先进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推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

业融合发展还存在以下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亟

需解决:

从融合规模上看,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

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

商务服务以及人力资源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

展还不够充分,其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还有待

提高,其发展速度和质量要相对滞后于制造业

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

从融合结构上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

造业融合的结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

是对珠三角部分城市而言,制造业转型升级迫14August 2019 / 广东经济智库THINK TANK

切需要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生产性服

务业来支撑,但是囿于自身供给规模不足以及

对外服务网络联结的程度不高,本地服务业产

业结构还是以批发零售、交通仓储等传统服务

业或住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为主,高端生产

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总量规模不大、“互

联网+”发展不够充分,从而未能充分发挥粤

港澳大湾区城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高

质量发展的外溢拉动效应。

从对外开放程度上看,作为中国对外开

放程度较高的区域之一,近期以中美贸易摩

擦及其他“逆全球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构

成了对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转型升级及高端化发展的“挤压风险”,也

对二者的深度融合发展构成了多重挑战。此

外,对珠三角城市而言,出于过渡性市场竞

争保护或国家安全角度考虑等原因,金融、

电信、铁路航空等部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领

域的市场竞争水平偏低,部分制造业企业“服

务化内置”现象较为普遍,跨地区服务合作

与开放水平也亟待提升,“引进来”“走出去”

的内外联动、双向开放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仍未形成。

从高端要素支撑上看,高端生产性服务

业在人才、资本、信息、知识等要素支撑上

还有待进一步强化。随着全世界、全国各地

区都在进一步加强对高端现代服务业人才和

优质服务业投资项目的争夺,各种优惠政策

层出不穷。对比伦敦和纽约等国际发达城市

以及上海等长三角等先发地区,当前粤港澳

大湾区产业政策弱化的影响初步显现,在吸

引高层次人才等要素集聚方面已然没有了明

显的政策优势。而如果缺少了高端要素的支

撑作用,那么生产性服务业显然难以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垫脚石”。

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来看,粤港澳大湾区

作为一个高度依托城市之间分工协作关系的集

合体,港澳和内地城市间在经济制度、法律体

系与行政体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可能

会引发生产性服务业跨区域发展失调或不协同

发展的潜在问题。可以看到,香港、澳门、深

圳和广州等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相对较

高,而肇庆、江门等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仍有

较大的提升空间,因而存在较大的合作与交流

空间。基于此,如何推动港澳服务成为珠三角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显然还需要在跨地

域或跨城市间产业协作机制上做好文章。

从产业监管和治理效率来看,推动高端生

产性服务业高水平开放和监管治理的任务依然

艰巨,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准入门槛

较高,“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较为突出,

交叉管理和缺位管理状况并存。特别是,新一

代信息技术兴起为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等新

业态快速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但部分生产

性服务业的市场监管改革和创新步伐仍相对滞

后,从而阻碍了新型生产性服务业驱动制造业

企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的步伐。

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制

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鉴于粤港澳大湾区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和高质量发展冲刺期,制造业发展更加依赖

于生产性服务业中蕴含的人力资本与知识资

本。能否在激烈的全球城市群竞争中脱颖而

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抢占发展先

机,推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

合已成为关键因素之一。/ August 201915广东经济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优势

互补、协同联动的产业发展衔接机制体系,破

除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

业融合发展的障碍或瓶颈:

一是进一步提升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

供给能力和水平。依托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实际

需求,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或财政政

策,推动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信息服

务、金融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和

人力资源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化发展和协

同集聚,从而更好地满足粤港澳大湾区传统制

造业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

需求。

二是进一步优化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

质量,逐步提升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生产

性服务业的比重结构,进一步加强“互联网+”

在现代服务业和实体经济中的深化应用,强化

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质

增效作用。

三是进一步深化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

或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和全球化进程。特别是,

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水平,逐步

破除珠三角城市金融、电信、铁路航空等服务

业领域的市场进入壁垒。同时,增进港澳专业

服务与珠三角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化高

端生产性服务业“引进来”“走出去”的内外

联动机制,有效规避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封闭化、

割裂化、竞争白热化所带来的风险或挑战。

四是进一步夯实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

要素支撑基础。以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

为起点,充分发挥港澳作为国际自由港和专业

服务业的优势,为吸引人才、资本、信息、知

识等高端要素和优质服务业项目提供完备、优

越的软硬件基础配套,在“引进来”基础上,还要强调“留下来”和“安居乐业”,进一步

探索完善高层次人才的个人所得税、专业认

证、医疗福利、子女教育等配套衔接政策,从

根本上解除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为其提供

创新创业的肥沃土壤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

活圈。

五是进一步构建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多层次

协同发展机制,避免城市间无序重复的发展和

以邻为壑的竞争,充分发挥港澳专业服务和链

接全球的独特优势,推动境内外生产性服务业

的实质性合作与交流,从而与珠三角制造业转

型升级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六是进一步深化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治理

机制改革,降低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市场

准入门槛。与此同时,探索实施多政府部门联

动监管模式,避免出现“条块分割、各自为政”

以及“交叉管理、缺位管理”的现象。此外,

加快行业监管改革的创新步伐,加强对跨境电

商、供应链金融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

新模式的前瞻性研究和动态监测,为推动粤港

澳大湾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提供更为科学、精准的参考依据。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2018A070712034)、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

发展“十三五”规划课题(2018GZQN10、

2018GZQN2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

湾区研究院课题(2018YGA001)、广东省财

政科研自主参与课题(Z201907、Z201945)

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

究院

(编辑/刘俐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