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重庆高教2010年3月第23卷第1期
对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何孝崇向焱彬
【摘要】目前医学教育专家认为:医学已不是单一的生物医学,而是人文、社科、生物医学的综合学科。现代医学正 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医生要更多关注人的社会因素,除了不断更新专业知 识,还要涉猎人文社科知识。这样一来,医患关系变了,医学模式变了,医学教育不能不变,“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正在给 医学教育带来困难”。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式如何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是一个值得不断追问的问题。本文对我国的医学教育 改革的作出了几点思考,借教育思想大讨论的东风,以资探讨。 【关键词】医学教育;模式;管理体制;改革措施
随着近年来国人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教育对国 力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国教育方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 距,一场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其-中高等教育教学
的一些初步改革措施已在进行中,高等医学教育改
革更是走在了前沿。传统的医学教育方式是为生物
医学模式服务的,这一模式从根本上漠视病人作为
人的尊严,仅仅把病人视为有病生物体,背离了医
学的人文本质。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 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医
生要更多关注人的社会因素,除了不断更新专业知
识,还要涉猎人文社科知识。
1目前中国医学教育的效果与国际差距 有医学教育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处
于这样一种情形:医疗侧重于对疾病发病时的控制, 而不重视病人长期的生活质量及提高他们的健康水
平;侧重于高科技、昂贵的住院治疗,不重视低花
费的门诊治疗及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低估了社会心 理、经济、家庭环境及职业方面的因素在医疗中的
作用;不同医学院学制不同,对住院医生的培训时 间也不同,使医疗部门很难制定一个统一的质量和
认证标准;多数医学教育着眼于提高医学生记忆事 实的能力而不重视受教育者应用循证医学解决问题
的能力;医生职业精神的含义以及医患关系中医生 的义务方面的教育甚少;缺乏懂得医疗服务科学的
医学专家;应加强执业医师的继续教育力度,而且
其教育内容应与医生的日常工作密切相关,使他们
能够学以致用;临床教学中临床技能训练不够,对
医学生的技能和操作的培训重视不够,见(实)习学时
作者单位:400038第三军医大学护理学院护理管理学教研室 数和国外医学教育体系比相对不足;临床指导教师的 工作重心转向医疗,高校附属医院的教学意识,淡薄, 在教学医院中,重医疗轻教学的现象较为普遍。
2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矛盾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
重大调整:高校合并、重组同时大规模扩招……医 学院校也投身到这一浪潮之中。据全国综合性大学 医学教育研究会统计,内地已有63所医学院校成为
综合性大学的一部分,除了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
科大学等以外,大多数知名医学院校已经告别了过 去单科办学的模式,逐渐地融人综合性大学之中。
2.1合并还是兼并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一直处于单科单
一型的状态,医学学科与文理等非医学学科之间相 互隔离,导致医学生知识结构狭窄,人文精神十分
欠缺,缺乏应有的团结互助、公平竞争精神和协调
人际关系的能力,学校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适应性 的复合型人才。有人曾戏言:“只有医学院和军校不
是纯粹意义上的大学”。就是对医学生单一、刻板、
封闭培养模式的批评。 从国外医学教育界的经验来看,综合性大学医
学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如美国综合性大
学医学院占全国医学院校总数的84.25%,其办学 水平与质量直接影响着全美医学教育的整体水平
与质量。 合并后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综合性大学的
医学院都是大学的二级单位,对外不具有法人地位,
但医学院的教学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设有附属医院,
而附属医院则因负有对外医疗的任务因而必须具有 重庆高教2010年3月第23卷第1期
法人地位,这就出现了没有法人地位的医学院要领 导和负责有法人地位的附属医院,造成实际工作中
的不协调,医学院的角色十分尴尬。 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到复旦大学后,先是将其分
解为直属于大学管理的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公
共卫生学院等二级学院,后来又成立复旦大学上海医
学院,统筹1O个基础学科和17个临床学科的教学等 工作,-并专设院务委员会,对科研、教学、医学发展
基金等进行管理,经历了一个痛苦的嬗变过程。
相比之下,原北京医科大学在成为北京大学医 学部之后的融合进程就顺畅得多。全国高等医学教
育学会会长、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王德炳教授表示,
北大医学部现在对外是以委托法人的资格进行工 作,在教学、科研、人事等方面享有相对的自主权,
采取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这 种分散式而非集权式管理更符合医学教育的特点。
原同济医科大学的情形与此类似。
“北医模式”对于很多医学院校有很强的吸引 力,然而这一模式并不容易被“克隆”。有人所言, 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整合模式。无论采取什 么样的模式,医学院校进入综合性大学势必要经过
一个“休克期”,经历一段阵痛后会逐渐进入融合乃
至深度融合。医学院应当抛掉原有的“独立情结”,
以开放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应对新的变化,将是我
国高等医学教育之所幸。
2.2附属医院何去何从
一个意见颇多的问题便是附属医院与医学院或
大学的归属问题。目前,出现了直属的附属医院、 非直属的附属医院以及教学医院三种模式,当然最理
想的还是拥有直属的附属医院,这样更便于教学、科
研和临床见习、实习的开展。然而,不少大学却没有 很好的附院,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而有些医学
院即便拥有附属医院,却存在一些体制上的问题。
一位长期在医学院附属医院任院长的人士说, 在他们那里,院长由省委组织部任命,副院长和处
级干部由医学院委派,而大多数人员编制由省卫生 厅人事处管理,拨款则由财政厅通过卫生厅划拨,
医院夹在学校与卫生厅之间常常无所适从,而且这
种现象在其他地方并不少见。 针对上述现象,最广泛的意见是大学或医学院
一定要有归属于自己的规模大、水平高的附属医院, 而且要全面掌控其党、政、人、财大权。因为全国
各高校的附属医院通常都是当地最好的医院,担负
着医疗、教学、科研任务而非单纯的医疗任务,医 学院与附属医院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只有密切结合
在一起才能使基础学科、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交
叉融合,才符合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出
高质量的人才。
2-3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 医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具有办学成本高、
学制长、师生比高、实践性强等特点,然而并非所 有的综合性大学领导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比如, 医学教育投人高、回报慢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仪器
设备的购置上动辄几十万元甚或上百万元,而同样 的经费完全可以用于建设其他学科的一个学院或一
个系,这种花钱多、效益相对较小的结果很难得到 大学领导及兄弟院系的理解。资料表明,综合性大
学的医学院目前一年的经费平均要比原来减少了
1/3左右。 2.4医学教育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现行“丰富多彩”的学制:我国医学院校现在 有四年制、五年制、六年制的本科教育,有七年制、
八年制的研究生教育,加上层次稍低的两年制、三
年制专科教育,以及目前“4+2+2”,“3+5”等新兴
学制,从2年到8年,五花八门,即便是业内人士
也有些惶惑。至于教材更是难以统一,教学质量的
评估也成为难题。
医学教育应适当控制办学规模,尽可能地统一 学制以确保能有稳定的教学安排、提高教学质量,
并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条件较好的研究型
综合性大学可致力于高层次办学,差些的可以多开 办面向农村和基层的实用教育。医学教育绝不能跟
风扩招,应从制度上给予保证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 的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那种希望通过扩招解决
学校福利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3改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对策
国际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Educati0n)制订的关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
本要求”所包含的内容是“医科毕业生必须具备坚
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
疗实际问题:医学生必须懂得医疗决定和行动的各
种原则,并且能够因时、因事而宜地做出必要的反 ・8・
映”等。为了适应“最低基本要求”,我们可以从以
下几方面着手: 3.1严格把握“入口”的质量
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把最好的学生招进 医学院,同时增加医学院校学生录取的面试制度,
保证医学院校的生源质量。 3.2努力提高在校生的“出口”质量
充分加强医科学生研究生阶段(硕士和博士阶 段)的技能训练,改变到了医学研究生阶段还以教
科书为主要学习素材的现象。这就需要重新确立教
学方式,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并利用信息技术,
强调“互动式学习”的教学方式。西方医学教育体
制采纳核心能力这一概念后,将教育的重点转向终 身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教育模式从“讲台
上的圣人”转变成“身边的指引者”,以问题为中心、
互动式、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如果把他们在学习 过程中看成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者,那么他们的学习热情会更高。
3-3建立合理的培训制度
建立住院医生培训制度,规范医学教育,不要 让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一毕业就参与治疗工作,要在 他们行医之前培养其严谨、专业的医疗能力,而不
是靠他们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建立医学院校
评估体系,让各类不同的医学院校的等级有明确划 分,培养不同层次的医疗和医学研究人才。
3.4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 医学院校要制定灵活的用人机制,让广大海外
留学人员回国后有用武之地。也就是说中国医疗单 位应注意保证医生的福利。据国外的经验,好的教
师都是那些热爱工作而且对未来保持乐观态度的
人。对自己的职业满意的人才会对未来充满信心,
才能成为有天赋的中国青年人的教师。另外,医学 院校在招生等问题上要鼓励竞争机制,避免近亲繁 殖的现象,并逐渐降低师生比,提高教学质量。
3.5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对医学院校应有管理上的长期规划,学制要固 定,依法办学,走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之路。加强医
学院校学生行为医学、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教育,
使治病救人真正成为医生的行医准则。
加强农村医疗体系的建设和医生的培养,制定
可性的医生下乡行医制度,让广大农民真正进入医 重庆高教201o年3月第23卷第1期
疗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和投入,让
广大群众了解各种流行病的预防知识,逐步减少、 消灭流行病的发生和发展。 3.6医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有机结合 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的《爱丁堡宣言》明确
指出:“病人理应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
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 生,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是治疗某些疾病。”在全球医
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各种核心能力,都是要靠实
施人文教育来实现。医学人文教育是对医学教育中
存在的片面强调技术至上、科学至上的教育观的矫
正和完善。达到医学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的结合,
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也是有利于医疗行 业良好风气的形成,对社会关系和结构调整起到规 范作用,真正能够促进科学理性和和社会理性的和
谐统一。
高等医学教育在管理体制上至今仍有诸多关系
尚未理顺,教学体系的改革还会经历一些痛苦的过
程。然而,随着国家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对医学教育的重视,随着教育部、卫生部等主管部 门的沟通协作,随着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三方
的良性互动,随着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探 索,相信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终将驶人良性发展的
快车道
参考文献
[1】来茂德,郭永松.关于浙江大学面向2l世纪医学教育 发展的初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1:9.11. [2】郭永松,谭绪昌,范唯.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 状的初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l:30.33. 【3】张文清,张秀敏,毕光忠.面向2l世纪我校医学教育改 革初探f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2:33.34. 【4】王庭槐,潘敬运.高等医学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 革刍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2:46 47. [5】万学红,周同甫.医学生能力培养的再认识[J].中国高 等医学教育,1998,2:15-17. [6】陈蕾,方正.实施导师制进一步完善医学院校学分制管 理.西北医学教育,2001,9,3:158.159. [7】谢松龄;试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江 苏高教,1999,6:23 27. [8】李情.理解医学人文教育的几个关键.[J]西北医学教 育,2006,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