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代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考

新时代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考

8云南科技管理改革与探索2019年第4期

新时代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考

曾 豪,邹盛瑜,张元圆*(重庆文理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摘 要:近段时间美方在中美经贸摩擦中挑起的一系列事件,充分暴露出美国企图通过遏制我国科技发展从而达到

打压我国经济的目的。为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中美方不断的挑衅,以自主科技创新持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

展,国家各类创新主体必须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契机,以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态

度,扎实做好科技创新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改革、高科技人才引培与服务等工作,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

新道路。关键词:新时代;科技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D 822.371.2;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68(2019)04-0008-05

0 引言

2018年3月以来,美国单方面发起的中美两国

之间的经贸摩擦,表面上看似是美方想解决中美两

国贸易中自身的逆差问题,实则是美方通过阻碍中

国科技的发展,从而保持其在对华经贸往来中的绝

对优势。在此意图下,美国不惜多次动用国家权力

对我国各类创新主体进行多方面压制,近一年在中

美经贸摩擦中美方挑起的“制裁‘中兴’”“打压‘华

为’”等一系列事件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为积极应对

中美经贸摩擦中美方不断的挑衅,以科技创新持续

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中国必须要在以习近平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自

主创新道路,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破解各项“卡脖

子”的关键技术,实现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

的历史性转变。

1 “科技创新”的主要模式

根据创新层次的不同,可将科技创新分为3种

模式。

1)首先是“跟随创新”,即创新主体通过对前人的科学理论、技术成果等进行卓有成效的拓展、

延伸或改进,从而得出一些新的科学理论或技术成

果。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从新中国成立到本世纪初

的一段时间,跟随创新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模式。

仔细研究当下科技强国的发展史不难看出,任何一

个科技强国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从

学习模仿到跟随创新的演变过程,即使像美、日等

科技强国,在其国家科技起步的早期,都存在着一

段从国外引进先进科技进行消化吸收进而进行跟随

创新的历史。即使在当下的世界,跟随创新也依然

是世界各国科技创新的主要模式之一。

2)其次是“集成创新”,即创新主体将现有的

科学理论、技术成果等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交叉

融合,从而衍生出一些新的科学理论或技术成果。

当今世界,以“深度网络化、绿色化、智能化和生

产组织方式的分散化”[1]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

业革命是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2]。在此背

景下,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的

更新与应用得以加快,任何一个新的技术成果产生

后都迫不及待地与相关产业、行业进行集成创新。

收稿日期:2019-06-20作者简介:曾 豪(1989-)男,重庆南川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 邹盛瑜(1982-)男,重庆璧山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张元圆(1989-)女,重庆綦江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9云南科技管理改革与探索2019年第4期

目前中国社会上比较成熟的技术类集成创新成果非

常多,有的成果甚至是引跑世界的,这其中一个典

型的代表就是近年来兴起的共享单车模式,它将移

动互联、移动支付、GPS定位等技术与传统的自行

车租赁业整合到一起,进行了成功的集成创新。

3)最后是“原始创新”,即创新主体通过自身

的积极作为和努力,在“科技无人区”创造出前所

未有的科学理论或技术成果。原始创新是科技领域

最基础、最重大,同时也是最具挑战度和难度的创

新模式,其最能代表一个国家、民族以及创新主体

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一个主体原始创新能力的强弱,

与其整体的基础研究水平密切相关。可以说,没有

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作为支撑,不管创新主

体的主观意愿有多强,都不可能在原始创新上有重

大的突破。目前,原始创新能力有所不足是制约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在以后的工

作中予以重点关注和扶持。

2 科技创新的意义

2.1 从规律上看,“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的必由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

同场合强调科技创新对国家、对民族的极端重要性: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

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

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

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3]其实,早在十九

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经认识到了生产力对生

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曾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

状况。”[4]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在深刻

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

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

断。将以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断联系到一起,

我们不难得出一条规律: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

学技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科学技术向前

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关键所在。

“日本崛起”的历程也印证了这一规律。二战

结束后,日本迅速进行了国家战略的调整:一方面

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在美国的扶持下集中力量

进行经济建设;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本国科教事业发

展,大力培养高科技人才,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发展新兴工业。据统计,“在1950-1979年的29年

中,日本共引进国外新技术35995件(其中甲种技

术18523件)”,“引进技术之多,居世界首位”[5]。

正是由于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日本仅用了短

短29年便吸收了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技术成果,

其社会生产力得以突飞猛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

尝到甜头的日本又在国家层面正式提出“科技立国”

战略,在国家战略下,日本部分地区、企业也相继

提出“科技立县”“科技立社”的口号,全国上下

集中力量进行科技创新,其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提

升——在1987年,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

二号经济大国。

2.2 从实际来讲,“科技创新”是自身发展需求

2.2.1 要素驱动的老路难以为继

我国地广物博、人口众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

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多地是依靠土地、

劳动力等资源进行要素驱动,然而现在,人口老龄

化日趋发展,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农业富余劳

动力减少,在许多领域我国科技创新与国际先进水

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能够拉动经济上水平的关键

技术人家不给,这就使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6]。

因此,走过去要素驱动的老路已经逐渐行不通了,

亟需国家在战略层面从过去的“要素驱动”转向“创

新驱动”,更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

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2.2.2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每一次有效创新都

会成功带动一个产业的进步与发展。一些重大的科

技创新成果,其影响不仅仅在于产业内部,它还会

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从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当10云南科技管理改革与探索2019年第4期

前,在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国际直接投资增长乏力

的大背景下,“我国发展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

战更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府工作艰巨繁重”[7],需要政府通过引导创新驱动来培育新的经济增

长点,为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2.2.3 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长期处于低端

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

要是靠引进他国技术进行要素驱动,国家整体的科

技发展水平有限,制造业“大而不强”,国内能够

提供给大多数劳动者的只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岗

位。在此种影响下,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长

期处于低端状态,“如果现在仍采用这种思路,不仅

差距会越拉越大,还将被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

的低端”[8]。因此,在科技主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

益激烈的当下,国家必须要主动作为,采取积极措

施推动科技创新。

2.2.4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目前,经过几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

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大国”,但要从“科技大

国”过渡到“科技强国”,我国还面临着核心技术供

给不足、受制于人的问题。现在,我国“比较正常

的技术引进也受到种种限制……核心技术尤其是国

防科技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9]。因此,必须要“在

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

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力争实现我国整

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在

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

为开拓者,创造更多竞争优势”[10]。

2.2.5 中美经贸摩擦中受到美国“制裁”

如前所述,在中美经贸摩擦的这一年多时间,

美国为保持其在中美经贸往来中的绝对优势,频频

出手利用国家权力对我国科技进行多方面的遏制,

以“中兴”、“华为”等为代表的创新主体在此过程

中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要破解这一局面,必须要从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加快科技体制机

制改革步伐,破除阻碍科技发展的各种障碍;要积

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组织国内各类创新主体“抱团取暖”,集中力量破解各类“卡脖子”的关键技术,

真正实现“科技自强”。

3 用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指导科技

创新工作

3.1 认真细致做好顶层设计

3.1.1 做好顶层设计要有世界眼光

党的十八大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创新驱

动发展战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问题。在2013年8月

听取科技部汇报时,总书记就曾明确指出:“我们要

做好顶层设计,要以世界眼光搞顶层设计”[11]。在

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

语重心长地再次强调:“顶层设计要有世界眼光”[12]。

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就在于科技创新。

要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顶层设计,最基础性的工作

就是要在充分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现状的情况下科学

作出战略规划,要坚持“洋为中用”,将全球资源与

国际规则拉通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主动布局并积极

利用国际创新资源;要在“中西对比”中找准自身

的差距与短板,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措施来弥补不足;

特别要注重评估国外垄断技术对我国产业的影响,

有针对性地做好未来几年的战略部署。

3.1.2 做好顶层设计要有前瞻意识

在2019年应对中美经贸摩擦美方的各种刁难

时,“华为”表现十分突出。无论是麒麟芯片,还是

鸿蒙系统,都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企业强大的原始创

新能力和超前的战略眼光。分析“华为”的成功案

例我们可以得知,进行顶层设计,并不仅仅是简单

地罗列出未来几年的“事项清单”,其“清单”背后

反映的是进行顶层设计的主体在深入分析国际国内

各种形势的基础上,对科技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和

对各类重大风险的精准研判。因此,要做好科技创

新的顶层设计,必须要有前瞻意识,要有超前规划:

要对科技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按照产业和科技

发展需要来部署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要在国际政

治经济形势和全球科技产业供给链中来分析自身的

发展战略,尽可能地消除各种风险隐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