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要素 问题概述 解决方法
情
境
我们在是常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较强的学
科化倾向,就情境创设部分不能有效的进行多
学科共同创设情境引入的有机整合。新课程改
革要求每一位教师均具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
学能力,我们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中经
常会犯学科本位的错误。情境导放高置的不同,
势必就会导致课堂教学结果的不同。例如,同
样是环保问题,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可能就会
演化成环保知识累积方面的研究,在科学老师
的指导下就有可能成为环保结果的探究,这样
就不可能引起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不
能体现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主针。同样,
如果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体现研究环保意
识的初衷,那么非科学专业教师指导的研究性
学习课程难道就不会有科学上的错误吗,这样
势必影响学生的研究成果,使很多好的研究性
学习问题只能流于形式。
学科本位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的
知识具有局限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在于“解放”学生之前,一定要“解放”教
师。只有提高教师水平,强化教师的“导
师”意识,才可以顺利推进研究性学习进
程。这一点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先
决条件。也正是因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具有广泛性,课题涉及到课内外、校内
外。而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又是有限的,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课题去补充自
己的知识,尝试科学的研究手段,亲身
体验课题研究,使自己也成为研究性学
习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有了一定的知识
储备,加之科学的研究方法,相信教师
就不再是“教”师,而会成为“导”师,也就
真正避免了“可怕”的学科本位
任
务
研究性学性的主要任务就是选题,课题是
高度结构化的,是围绕一个基本问题派生出若
干带有研究性的小问题的,但我们平时在选题
上常常存在以下问题:1.不懂得问题选择的相
关原则,选择了不该选择的研究问题。如对选
择的问题不感兴趣;选题的范围过于广泛;选
择的问题没有价值,无学习意义、生活意义或
社会意义,不能解决任何社会生活问题或自然
问题;选择的问题没有任何创新性,没有新的
研究视角;不具备可行性和科学性,选择的问
题与自己的所学学科无关,缺乏理论和相关知
识的支撑,没有考虑到学习时间、学习作用、
学习能力等诸因素;实践性不足;不能够运用
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2.研究方向过于广泛,
研究问题太大、太抽象,使学生不能准确表达
自己的想法,不能将课本中的问题变成研究的
问题。3.不懂得区分问题研究的层次、以及解
决问题和深化研究的常用方法,思维不够开阔。
4.教师不能对学生的研究问题进行把关,而是
越俎代庖,代替学生选择研究性问题。
我们在每次的研究性学习开展的
时候都应该要谨慎选择研究问题,要做
到选择问题范围合适,突出学习性、知
识性和生活化,要注意原则,把握尺度。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
半”。研究性学习的问题选得好,就为学
生的研究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
以我们就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把握学生所选择的问题不能太过广泛,
题目不能太大、太抽象。第二,要注意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生活中去选题,
要解决学生平时学习、实际生活、社会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三,要选择学生
最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有了研究兴趣,
以后碰到再大的困难和挫折,受到再多
的委屈,都会迎难而上、永不言败。当
然,在选择学生喜欢的问题时,要充分
考虑各方面的条件,扬长避短,量力而
行,切忌好高骛远、贪大求全。第四,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为学生选题。总之,
选择研究性问题时应该遵循以下五大原
则:可行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
原则、价值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过
程
研究性学习课堂过程并非是新型的活动
课。研究性学习课堂应该是以“问题”为载体,以
“研究”为基本实施方式,不论哪一类,都循着统
一的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来展开探究活动。而现在我们的很多课程的
研究性学习完全处在一个纯活动的状态,课程
教学内容完全是以学生的活动形式出现,使之
成为了新型活动课。不但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
序,而且也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真正要求。
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建
立准确的课程目标定位,并能否具备完
善的课堂管理体系。这一点是研究性学
习课程实施的根本保证。研究性学习的
教学任务不同于普通教学,它要求培养
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整理信息及
合作与分享等六个方面的能力,需要以
开放性的教学活动来完成。但是,我们
仍然要注意在研究活动过程中的开放尺
度,不能让课程的实施流于形式。这就
告诉我们,我们既可以减少对学生研究
内容的限制,又加强了对学生研究深度
的把握。为了更好的完成研究层次的提
升,我们还应建立科学的课程管理体制,
建立完备的研究性学习档案,对学生选
题、开题报告、学习心得等进行专门档
案管理,将论文、报告等成果定期汇编
成册并形成成果集,以保证课程的实施。
资
源
针对一个研究性问题学习的开展是离不
开教学资源的,我们现在的研究性学习所提供
的资源通常是网上资源、光盘资源和图书馆资
源等有内容和知识局限性的有限资源,这就导
致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上过份依赖这些有限的资
源,缺乏原创性,与别人的交流不足,不能本
现课堂活动中的交流互支学习的一面。这就必
然会导致学习结果的原创性不足,网上下载、
抄袭现象比较严重。时间长了就会让学生缺乏
诚实信用的态度,对别人的研究成果产生拿来
既为我用的心理状态,最终会导致研究性学习
成果实用价值不足,最后使研究性学习对学生
的学习和发展起到所没有起的应有的促进作
用。
培养学生不要局限于网络或书面
上的信息而全面科学地收集信息,是得
出科学结论的重要前提。我们可以在提
供上述收集信息的方式方法上,再为学
生提供一些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和具有
社会生活价值的信息收集方法。如一些
比较切实可行的又能增加学生社会实践
经验的的调查方法象:观察法、实验法
和调查法
成
果
我们平时的研究性学习在成果展示部分
通常都是要求学生以电子作品的方式来展示他
们的研究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情况,这样做虽
然能够很好的用于班级交流汇报,也有利于教
师来评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但在一些教
学设施相对落后的地区和学校,这校的研究性
成果的展示几乎不能完成,这也就给研究性学
习的开展和进行带来了一定的弊端。
针对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方面的
弊端和不便,我们可以开发出多种多样
的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展示方式。我们要
对研究性成果的展示以体现学习结果为
主,不要求它有太过新潮的方式,它可
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
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
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
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所以我们应该意识
到凡是有关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的有关
内容,我们不必固守原则,只要是能展
示学习成果的方式,我就都应该能给予
任可才对。
评
价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个体评价意识不强的问题。我们起初的评价结果应该都是针对小组进行的,缺少了对个体的评价,这就使我们既看不到每个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也使我们无法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只侧重于学生的研究成果。 实践证明评价量化的程度同样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成败,优化评价结构才可以加强评价的全面性。这一点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基本动力。在已有评价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建立起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
评价体系。将学生每个阶段的活动心得
反馈给小组或教师,教师综合量化每个
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的表现,顾及学生的
个体差异。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认真参加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
体验,也让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少数优秀
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同时,评价的时间
也注意了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有
效地避免评价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旧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