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卷第4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0No.42010年7月JournalofNorthwestA&F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Jul.2010
和谐:路遥小说的审美追求刘凤芹(菏泽学院中文系,山东菏泽 274015) 摘 要:在网络影视喧嚣、文学逐渐为读者疏离的当下,路遥的小说之所以依然深受读者喜爱,与路遥小说创作对和谐的艺术追求密切相关。路遥坚定于/读者永远是真正的上帝0的和谐创作观,执着于营造真善美统一的和谐艺术世界。有意识地分析路遥小说创作中蕴含的和谐元素,必定会对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某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历史启示。关键词:和谐;路遥小说;读者;创作观;创作内容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4-0134-05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路遥小说以传统得近乎/守旧0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普通得近乎/老套0的故事情节、通俗得近乎/直白0的文学语言,成为常销的畅销书,以至成为我国文坛上令诸多评论家诧异的/路遥现象0。尤其是在文学逐渐为读者所疏离的网络影视时代,路遥的小说依然深受读者喜爱,其作品必然包含了当代读者认同机制中最普遍、最恒定的因素。究其原因,与路遥在小说创作中对/读者永远是真正的上帝0[1]真善美统一等和谐的艺术追求密切相关。期盼和谐、建构和谐、守护和谐不仅构成了其小说创作的核心内容,也决定了其小说的美学品格和价值取向。在大力倡导和谐的今天,有意识地分析路遥小说创作中的和谐因素,必定会对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某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历史启示。
一、作品与读者的和谐文学的和谐包括/文学与社会的和谐、文学自身的和谐、文学与读者之间的和谐0,但在多质多层次性的文学和谐中,/文学与读者之间永久的契合0才
是/文学的最高和谐0。[2]没有广大读者的接受,文学的创作便无意义,文学的生命必然面临危机。与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相比,当代中国文学和谐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渐行渐远的文学与读者间的关系,读者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争相传阅文学作品,导致/每年正式出版的1000多部长篇小说却少有人问津0。[3]所以比起当下文学的其他不和谐来,文学与读者间的不和谐显得尤其突出。与当下文学的寂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路遥的作品一如既往被普通读者厚爱着。1995年至今,涉及路遥及其作品的调查有15份之多,调查的内容多为/读者最喜欢的作品0、/影响最大或销量最大的作品0等。结果显示,路遥小说在这些调查的名次排列中都能占有显赫的位置,5平凡的世界6不仅8次排名第一,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北京大学以及一些网站所作的调查中被推崇为/长篇小说第一名0。[4]喧嚣的网络更有力地佐证着路遥与读者之间的和谐,随意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路遥或5平凡的世界6,依旧可以发现众多热爱路遥小说的粉丝,
*收稿日期:2009-12-26作者简介:刘凤芹(1971-),女,山东巨野人,菏泽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甚至有喜欢5平凡的世界6的网友宣称/读完这本书后,我再没读过任何名著。这本书给我的精神力量足够我用一辈子了0。[5]这种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持久的和谐是当下许多作家望尘莫及的。在兴衰变化的动态接受中,路遥的小说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经受时代潮流的筛选,持久与读者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其原因就在于其符合读者的/审美经验0和/期待视野0,能填补读者想象空白的/召唤结构0更是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接受美学认为,审美经验对于读者阅读作品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态度上。当读者在阅读作品中发现作品与自己的审美经验不一致或相悖时,就会产生抵制接受;反之,当读者发现作品与自己的审美经验一致或接近时,则会产生顺利接受。路遥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虽然被当时的评论家讽刺为/守旧0,但却符合长期以来习惯了现实主义作品的读者的审美经验。路遥小说的内容更是不仅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底层读者有着强烈的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即使是新世纪的年轻读者,同样在马建强、孙少平对苦难的抗争中,在润叶、刘丽英面对爱情的痛苦抉择中,在高加林的矛盾挣扎中有着类似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共鸣。在接受美学理论中,文学被看成是一种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和认识的人际交流活动。因此,文学作品是否被读者认同和接受,关键在于它是否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0。路遥小说对美与善的弘扬、对浓浓亲情、纯洁爱情、温暖人情的渲染、对有付出就有收获的哲理肯定、对不妥协精神的赞美,使得作品的内在质性和读者的期待视野完全融合,从而被读者充分地接受甚至完全地认同,以致于许多读者将路遥小说当成励志宝典珍藏身边用来激励自己。伊瑟尔曾言:/任何文学阅读都是对本文的一种期待,但各种期待几乎从来不曾在真的文学文本中实现,否则就是一种缺陷,好的文学文本在唤起读者期待的同时更应否定它、打破它,而不是去证实它、实现它0。[6]路遥小说的长久生命力就验证了这一点,其文本内在结构的各个层次中总是留有较多的意义空白与不确定性,即接受美学中的/召唤结构0,给读者留有充分的驰骋想象空间,从而吸引和召唤着读者的接受欲望。5人生6中高加林的被辞退极大满足了读者对现代陈世美下场的/期待视野0,但高加林主动选择和黄亚萍分手却出乎读者的意料之外,而这样的设置并没有破坏高加林完整的艺术形象。5平凡的世界6中读者心目中的英雄孙少平获得了/贵族0美女田晓霞的爱情极大满足了读者审美心理中英雄配美女、好人有好报的阅读期待,但田晓霞的死却给读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灵震撼,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由此进一步去分析人生的不确定性以及生活的残酷性。因此路遥小说与读者之间永久的和谐不仅仅在于其总是给予读者以希望、勇气和温暖的精神慰藉,也在于它的召唤结构,在于它的艺术空白。
二、创作观的和谐路遥小说与读者之间的高度和谐,还取决于路遥追求和谐的创作观。在为谁写作和怎么写作在这些问题上,路遥的选择异常鲜明和坚定:/读者才是问题的关键0。[1]虽然古今中外作家的创作都曾自觉不自觉地关照着读者的审美需求心理,想方设法来吸引和打动读者,但同样是为读者写作,却有真伪之分。伪者打着为读者的旗号,其作品也可能会一时受到读者的喜欢,但他们在乎的不是读者的精神获益,而是作品的销量,过度利益的驱动使他们一味迎合市场需求,热衷于寻找卖点。他们要么放弃/十年磨一剑0的操守,抛出急就章以紧追时代热潮;要么打着个体解放的幌子用身体说话,把隐私拿来炫耀;要么把一个个杜撰的新鲜故事和经验细节填进一种被受众认可了的固定写作套路模式。真正为读者的写作,绝不会屈意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而是要在追求道德善、情感美等较高精神层面上实现与最广大读者间的和谐。路遥当之无愧是这样的人。他始终认为:/一个真正有理想的人,他所从事的一切劳动、工作和努力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的一些欲望,而且要为他身处的大环境,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0。[7]
为了达到与读者之间的和谐,路遥总是坚持将读者的审美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创作追求,力求使自己的创作符合民族传统文化欣赏心理。故而在现代主义几乎垄断整个文坛的时刻,路遥始终坚守/落后0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之所以敢于/个人向群体
135 第4期 刘凤芹:和谐:路遥小说的审美追求挑战0,是因为他坚持/考察一种文学现象是否过时,目光应投向读者大众0,/你之所以还能坚持是因为你的写作干脆不面对文学界,不面对批评界,而直接面对读者。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其实读者才是问题的关键。0[1]事实也证明,经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0文学强有力的打造,再加上过去教育体制长期教育的渗透,现实主义的审美规范已经内化为中国读者深层的阅读期待。路遥还十分重视故事情节的建构。因为在普通读者的传统欣赏观念中,/小说0这个概念一向与/讲故事0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路遥始终秉承传统小说注重构思故事的特点,主张小说内容/跌宕多,矛盾的发展要多拐几个弯0[1],善于制造悬念,以适应中国大多数读者的审美心理。例如他写5在困难的日子里6的本意是要表现/比爱情更美好的情感0[1],却故意把帮助马建强的同学改成了女同学,中间又穿插了模糊的/三角恋爱0故事,之所以这样构思,无非是使作品更有故事味,情节更曲折些。为了达到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和谐,路遥总是真诚与读者平等对话。他没有以神圣宣谕者的身份对读者进行说教,而是把自己定位于普通读者的一员,和读者共同体验弱势群体的/痛苦和欢乐、幸福与不幸、成功与失败、矛盾与冲突、前途和命运0。[8]对待读者他始终恪守/要抱有真诚的态度0。[9]这种平等、融入与真诚的创作观念消弭了读者与作品的界限,读者总能在作品中发现着自己的生活内容,感受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体验着朋友般的叮咛与温暖。正是因为这骨肉相连的真诚关注,使得路遥的作品成为许多读者的精神慰藉。一位叫/随时随地一生0的网友在论坛中这样评论路遥的小说:/我和我周围的很多同学都很喜欢他的文章,,,尤其是在高中的那段艰苦卓绝的时期,他就是我们坚持下去的精神导师。0[10]萨特认为作家绝对/没有为自己写作这一回事,如果有人这样做,他必将遭到最惨的失败。0[11]路遥小说一如既往的流传,正验证了这一真理。其作品与广大读者之间持久的和谐,是对他追求和谐创作观的丰厚回馈。三、创作内容的和谐如果说,真是文学内容的认识之和谐,善是文学内容的道德之和谐,美是文学内容的情感之和谐,那真善美的统一则是文学内容的最高和谐。路遥小说虽然远没有达到经典的高度,但其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真善美在其小说中的完美统一却掩盖了所有瑕疵,使作品散发着愈久弥香的持久魅力。真的追求。巴尔扎克曾断言/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0。[12]而对于路遥来说,真也是其审美价值的核心:/作品中任何虚假的声音,读者的耳朵都能听得见。无病的呻吟骗不来眼泪,只能换取讽刺的微笑;而用塑料花朵装扮贫乏的园地以显示自己的繁荣,这比一无所有更为糟糕。0[9]为了凸显真实,路遥不但执意将写作的范围锁定于自己熟悉的/城乡交叉地带0和陕北农村,还不止一次打起行囊,远离城市,深入农村,体验生活,甚至连作品中一个细节也坚持要从生活中撷取。路遥没有满足于追求内容的局部真实和细节真实乃至背景资料的真实,更注意追求再现历史的真实,让作品具有/史诗品格0。[13]不论是高加林的跌宕人生、马建强的苦难挣扎、孙少平的城市流浪,还是刘丽英的曲折婚姻,这其中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无不回应着整个时代与社会的风云激荡的潮起潮落,折射出大跃进运动对中国发展致命性的打击,以及极为不合理的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和由此衍生的中国城乡二元社会制度对于农民命运的左右,映射出浓郁的时代气息。路遥不但执着地追求作品微观和宏观的真实,还注重把自己真实的情感融入到作品的描写之中,使作品具有一种打动人心的特殊魅力。当然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讲究真实并不等于照相式地反映现实,而要在对现实的真实反映中契合读者的心灵,思人民之所思,言人民之欲言,张扬崇高与正义,批判愚昧和丑恶,才能达到与最广大读者间的和谐。路遥不仅真实再现了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更是通过对善的颂扬和美的呈现去点燃读者对生活的希望。善的颂扬。真正追求和谐的文学作品,还应该歌颂生活中值得歌颂的善的言行,鞭挞生活中必须谴责的不道德行为,由此引人向善,树立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的道德规范。但毋庸讳言的是,当下总有一些作家,不仅未能给社会中日益严重的道德滑坡以有力的鞭挞,反而以展览的、欣赏的态度去描写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