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 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s)特指只发生在牙周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各种疾病,包括牙龈病和牙周病 生物学宽度(biological width)指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约2mm的恒定距离 龈牙结合部(dento-gingival junction)指牙龈组织藉结合上皮与牙面连接,良好地封闭了软硬组织交界处 CPI:社区牙周指数 龈下菌斑(位于龈缘以下的牙菌斑)分为: 1. 附着性龈下菌斑:附着于牙根面,与龈下牙石的形成,根面龋,根面吸收及牙周炎有关 2.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龈缘下位于附着性龈下菌斑表面或直接与龈沟上皮,袋内上皮接触的龈下菌斑,结构较松散,与牙周炎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与牙槽骨的快速破坏有关 Koch法则(识别牙周致病菌的标准): 1.在同样的疾病中能发现同一种病原菌 2.能从该疾病组织中分离出病原菌并纯培养 3.这种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引起相似的疾病 4.能从实验动物中重新获得病原菌纯培养 重要牙周致病菌:伴放线聚集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致病机制 伴放线聚集杆菌:1.降低宿主抵抗力2.骨吸收作用3.组织破坏作用 牙龈卟啉单胞菌:1.有关附着和凝集的因子2.抵抗宿主先天性免疫系统3分泌大量毒力因子 牙周病局部刺激因素:1.牙石2.解剖因素3.牙齿位置异常、拥挤、错牙合畸形4.其他(医源性)5.牙合创伤6.食物嵌塞7.不良习惯8.牙面着色 根柱(root trunk):是指牙根尚未分叉的部分,其长度为从釉牙骨质界至两根分开出的距离 牙合创伤(trauma from occlusion):不正常的牙合接触关系或过大的牙合力,造成咀嚼系统各部位的病理性损害或适应性变化 牙合创伤与牙周炎的关系: 1. 单纯、短期的牙合创伤不会引起牙周袋,也不会引起或加重牙龈的炎症 2. 牙合创伤会增加并不一定是诊断牙合创伤的唯一指征,因为牙周膜增宽和牙松动可能是以往牙合创伤的结果 3. 当长期的牙合创伤伴随严重的牙周炎或明显的局部刺激因素时,它会加重牙周袋和牙槽骨吸收,这种加重作用的真正机制尚不明 4. 自限性牙松动在没有牙龈炎症的情况下,不造成牙周组织的破坏 垂直性食物嵌塞的原因: 1.两邻牙失去正常的接触关系2.来自对牙合牙的楔力或异常的牙合力3.由于邻面和牙合面的磨损而使食物外溢道消失,食物被挤入牙间隙 牙周病四大症状:牙龈出血(炎症),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松动 牙周炎发展四期病损: 1. 初期病损:龈炎初期 2. 早期病损:龈炎早期 3. 确立期病损:龈炎已确立 4. 晚期病损:牙周破坏期 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当有牙周袋形成时,探诊深度超过3mm,而且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的根方,也就说明发生了附着丧失,附着丧失是牙周支持组织破坏的结果 牙周袋的类型:P122 1. 骨上袋:牙周支持组织发生破坏后所形成的真性牙周袋,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的根方、牙槽骨嵴的冠方,牙槽骨一般呈水平型吸收 2. 骨下袋:袋底位于牙槽嵴顶的根方,袋壁软组织位于牙根面和牙槽骨之间,牙槽骨构成了牙周袋壁的一部分,牙槽骨垂直性吸收 凹坑状吸收(osseous crater):指牙槽间隔的骨嵴顶吸收,其中央与龈谷相应的部分破坏迅速,而颊舌侧骨质仍保留,形成弹坑状或火山口状缺损 慢性龈炎,青春期龈炎,妊娠期龈炎P150 慢性牙周炎,侵袭性牙周炎P169 牙周脓肿与牙槽脓肿的鉴别P200 牙周支持治疗(supportive periodontal therapy)也称牙周维护治疗,是正规牙周系统治疗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牙周疗效得以长期保持的先决条件,内容包括:1.定期复查2.复查内容3.复治 P251选磨? 牙周夹板(periodontal splint)固定是将多个松动牙连接成一个多根巨牙,建立新的咀嚼单位 P277牙龈切除术切口标记: 1. 印记镊法 2. 探针法 翻瓣术切口设计(水平切口): 1. 第一切口:为内斜切口 2. 第二切口:为沟内切口 3. 第三切口:也称牙间切口或牙间水平切口 黏膜病 口腔黏膜结构: 1. 上皮层(基底层、棘层、粒层、角化层) 2. 固有层 3. 黏膜下层 4. 基底膜 丘疹(papule)是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 斑块(plaque)又名丘斑,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比较平滑或粗糙,可看到有沟裂将病损愤分割开来 溃疡(ucler)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层坏死脱落而形成凹陷 复发性疱疹性口炎治疗: 1. 全身抗病毒治疗:核苷类抗病毒药(阿昔洛韦,利巴韦林) 2. 局部治疗:口腔黏膜局部用药和口周皮肤及唇部用药 3. 免疫调节剂及其它:胸腺素、转移因子,左旋咪唑;环氧化酶抑制剂 4. 对症和支持疗法 5. 中医中药治疗 急性疱疹性口炎和疱疹型RAU的区别: 急性疱疹性口炎好发于婴幼儿,急性发作全身反应严重,病损特点:1.成簇小水疱,疱破后成为大片表浅溃疡2.损害遍及口腔黏膜各处包括牙龈、上颚、舌、颊和唇黏膜3.可伴皮肤损害 疱疹型RAU好发于成人,反复发作,全身反应轻,病损特点:1.散在小溃疡,无发疱期2.损害仅限于口腔的非角化黏膜3.无皮肤损害 手足口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该病以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病因:柯萨奇病毒和Cox A16及EV71型肠道病毒 念珠菌性口炎(candidal stomatitis)分型: 1.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 2. 急性红斑型念珠菌口炎 3. 慢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 4. 慢性增值性念珠菌病 靶形红斑(target lesion):多形性红斑常见皮肤病损,直径0.5cm左右的圆形红斑,中心有粟粒大小的水疱,又称虹膜状红斑(iris lesion)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分型: 1. 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minor aphthous ulcer) 2. 重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major rau) 3. 疱疹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herpetiform ulcers) 白塞病:口-眼-生殖器三联症;针刺反应阳性(20号无菌针头在前臂屈面中部垂直刺入约0.5cm沿纵向稍作捻转后退出,24~48h后局部出现直径大于2mm的毛囊炎样小红点或脓疱疹样改变为阳性) 天疱疮(pemphigus)是一类严重的、慢性的黏膜-皮肤自身免疫大疱性疾病。分型:寻常型天疱疮;增值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红斑型天疱疮 口腔扁平苔藓: 分型(根据病损基部黏膜状况分型): 1. 糜烂型:黏膜充血,糜烂,溃疡 2. 非糜烂型:网状、环状、斑块、水疱 临床特点:舌、牙龈、前庭、唇、腭、口底等部位以颊部最为多见,病变常左右对称1.黏膜病损【舌部:丝状及菌状乳头萎缩,上皮变薄,红亮光滑,常伴有糜烂;唇部:下唇唇红多见,多为网状或环状白色条纹;牙龈:萎缩、糜烂型多见,有网状或红色小点状损害;腭部:较为少见】2.皮肤病损【扁平多角形丘疹,紫红色,表面有细薄鳞屑,具有蜡样光泽,病损左右对称】3.指(趾)甲病损【多见于拇指,有纵沟及变形】 治疗: 1. 心理治疗 2. 局部治疗:去除局部刺激因素,除感染;维A酸类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真菌药物;环孢素 3. 全身治疗:免疫抑制剂(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胸腺肽肠溶片);其他(灰黄霉素,维A酸);中药治疗 口腔白斑病的分型和临床分类:均质型(斑块状、皱纹纸状);非均质型(颗粒状、疣状和溃疡状) 盘状红斑狼疮(dle)临床特点: 1. 黏膜损害:圆形或椭圆形红斑糜烂凹下似盘状,边缘稍隆,周围有红晕或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红晕外围有呈放射状排列的细短白纹,唇红有时有微痒、刺痛和烧灼感 2. 皮肤损害:角质栓和蝴蝶斑,角质栓为取下的鳞屑,蝴蝶斑为发生在鼻梁和鼻侧以及双侧颧部皮肤所构成的状似蝴蝶形的区域 3. 全身症状: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可伴有瘙痒、刺痛、灼热等,部分患者伴有全身症状,如胃肠道症状、不规则发热、关节酸痛或关节炎、淋巴结肿大、心脏病变、肾脏病变、肝脾大等 Dle的治疗: 1. 尽量避免或减少日光照射,避免寒冷刺激 2. 局部治疗: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环孢素、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 3. 全身治疗:羟氯喹(一线药物);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糖皮质激素;沙利度胺;细胞毒药物 4. 中医中药 慢性非特异性唇炎 临床表现:慢性脱屑性唇炎(上下唇红部,下唇为重,干燥,脱屑,发痒,灼痛)和慢性糜烂性唇炎(唇红部反复糜烂,结痂剥脱,有炎性渗出物时形成黄色薄痂 治疗:避免刺激因素是首要的措施,慢性脱屑性唇炎可用抗生素软膏或激素类软膏,慢性糜烂性唇炎应以唇部湿敷为主,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液,泼尼松龙悬液有助于促进愈合 地图舌(geographic glossitis):又称地图样舌,是一种浅表性非感染性的舌部炎症,因其表现类似地图标示,故名地图舌 镜面舌:是萎缩性舌炎(atrophic glossitis),指舌黏膜的萎缩性改变,多由全身疾病引起,除舌乳头萎缩消失外,舌上皮全层至舌肌都萎缩变薄,全舌色泽红,光滑如镜面,也可苍白 HIV感染的口腔表现: 1. 真菌感染:口腔念珠菌病;组织胞浆菌病 2. 病毒感染:毛状白斑;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巨细胞病毒感染;乳头状瘤、局灶性上皮增生 3. 卡波西肉瘤 4. HIV相关性牙周病:牙龈线性红斑;HIV相关性牙周炎;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坏死性牙周炎 5. 坏死性口炎 6. 溃疡性损害 7. 唾液腺疾病 8. 非霍奇金淋巴瘤 9. 儿童HIV患者的表现:口腔念珠菌病,口角炎,腮腺肿大,单纯疱疹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