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动作规格与风格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几千年优秀灿烂的文明史,历史文化博大
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各民族民间舞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进程中,世代生息演进,
流传至今,其风情醇厚、绚丽多彩的民间舞蹈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我国各民族、
各地区人民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构成了我国传统艺术丰富的内容
之一,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舞蹈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一、民间舞教学目的和意义
在中国舞蹈教育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中,民间舞始终作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进入舞蹈课堂教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训练课,也是培养民族舞蹈或舞
剧演员、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蹈理论研究工作者的专业必修课程。民间舞这
门课程所担任的教学任务及目的是:通过系统规范化的教学内容,配合相适合的、
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民间舞基础知识、技术使用方法、基本水平(形
态技能、心智技能)等诸多方面得到培养开发和训练,以适合掌握各种民间舞所
特有的节奏、动律和风格,提升学生的综合表现水平,为学生在舞台艺术实践和
将来从事民族舞蹈教学科研创作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民间舞的课堂教学,是以中国各民族独具风格特点、生活气息浓郁、个性特点
突出、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训练价值的教材为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在其他专业课
程不能解决的技术技能问题。同时,通过民间舞这门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熟
悉和掌握民族民间舞的基本技能、美学思想和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其教学目的和
训练意义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
二、民间舞教学特点
民间舞的课程教学特点,体现在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代表性的民间舞教
材为教学内容,而其教材是经过无数艺人和民间舞专家、舞蹈教育工作者几十年
来的悉心研究、精心磨砺、持续加工、提炼升华、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规范而形成
的,非常丰富而具有代表性,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使之变成课堂教学培养
训练学生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有很大的训练价值意义。在民间舞教学中,以具
有训练形体技能和心智技能两方面价值和作用的内容,着重解决学生的身体松弛
和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气质性以及控制力、力度、弹性、速度、节奏感、
乐感、技术技巧性和表现力等。学生通过长期实践与研究学习,不但学到和提升
了表演技能和心智技能,还体会感知和掌握了解了不同民族民间舞的风格韵律和
民俗风情,包括对其民族审美思想、审美追求、审美心理、审美表达和审美情趣
等基础文化知识的积累。这容易激发学生尊重和热爱民族舞蹈文化艺术的热情与
追求,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养,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
展。我们深知,教学的过程不单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又是育人的过程。实践
证明,在舞蹈专业学科对培养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的教育中,中国民间舞是一门
必不可少的专业必修课,其意义是长远而巨大的。
民间舞与其他舞种的区别在于,无论是形式、风格、动态都有着其固定或特有的
地域风格,这是中国民间舞区别于其他舞种所固有的一种舞蹈形式。另外,舞蹈
以非文字语言的肢体为特征,它对内心情感的表达,要通过身体的形态、动作的
表现得以实现。那么,在民间舞教学中,经过严格的训练与学习,不但让学生充
分掌握民间舞的动律特点和节奏的要求,还要学会把握民间舞的风格及表演技
能。如今,我们的民间舞课堂教学的教材与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纯粹地把流传在
民间的自然形态民间舞搬进课堂教学,而是经过反复深入研究,找出其规律特点,
持续实行提炼、加工、升华、规范而形成系统的教材,并以此作为训练学生和舞
蹈演员的有效手段,其针对性、目的性是很明确的。不同地域的民间舞,其舞蹈
的形式、风格、动态有其共性,也有个性,而民间舞蹈内在特有的规定性,形成
了民间舞蹈自身特有的风格特点和形态样式。例如: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概括为
“稳重浪”,其舞蹈的“艮劲儿、美劲儿、泼辣劲儿”,以动作急出慢落、有动有
静、有张有弛,音乐曲调以唢呐和小钹器乐吹奏出迷人的节奏变化,把舞蹈烘托
得更动人,为其舞蹈的“艮劲儿、美劲儿、泼辣劲儿”增添声色。从动感和风格
上,艺术地概括出东北秧歌的韵律感和审美特征。由此来分析,在民间舞的教学
中,规格的要求(动和静、力度大小、位置、高低、过程、线路、方向等的规范)、
风格的把握,是学习民间舞方式方法中的着眼点,也是民间舞教学中最为重要的
两个环节。
三、民间舞的动作规格与风格关系的分析
在民间舞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要求,在既严格又生动
活跃的气氛中展开互动学习,以致达到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完成教学目的?显然,
分析研究民间舞动作规格与风格的关系,这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学
生如何能更好地准确把握不同民族民间舞的动作规格与表演风格。从理论上分
析:规格是风格的基础,风格是表现的结果。民间舞的规格与风格是水乳交融、
紧紧相扣,离开规格(动和静等的规范)、风格(格调、气质、情感、韵律、节
奏等),就难以完整地表现;而规格的统一,确定动的流程、线路、力度、高度、
方向等,又是完美的动律体现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朝鲜舞中膝盖柔韧的运
动伸展、身体的呼吸移动、手的自然松垂、抽丝般的舞韵“雕塑感”;维吾尔族
民间舞的优美挺拔、步伐稳健,“上身洒得开、脚下不离散”,以及山东鼓子秧歌
舞中的“稳、抻、沉”等,成为表现细腻情感和内在精神气质的基础。
在民间舞的教学中,规格的形成、风格的培养,是完成民间舞教学极重要的
两个方面,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教学中仍有主次之分,当实行不同民间舞
的教学时,开端应以学会动作、掌握要求、明确规格为前提,在动作熟练协调之
后,应着重于在情感方面的细致培养、启发和诱导。当动作表现了情感、动律、
规格、节奏、音乐等几方面的高度融合时,也就是组合形成的最后阶段,再注入
民间舞的“自娱性”的要素(自我主观感觉发挥),并贯穿到整个学习民间舞教
学及表演的全过程中,这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而“自娱性”的具备,对学
习民间舞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培养学生自我感觉的表演意识,同时又能持续激发
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但这需要教师通过以各种各样方式的启发、长期的培
养,才能使学生持续增强这方面的表现水平,从不自觉的把握到有意识的掌握,
达到所谓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理解层面。所以,单有严格的要求、呆
板的训练而没有生动的启发,就会失去民间舞的本色;光有启发,而不注意细腻
的规格要求和“瞎跳”,就会形成自由发挥无从要求,失去民间舞教学的特定性。
这两者须互为联系、相互依助,互为转化的。
由此综合分析,在民间舞的教学中,严格要求、细致训练、统一规格(动作
内在的规定性)是基础,鲜明生动、色彩浓郁、舞韵风采是表现的结果,风格是
宏观的、规格是微观的。从整体上看,它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但两者又是不
可分割的有机体,互为联系,互为转化。所以,在民间舞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
“学会”跳民间舞、“吃透”民间舞,除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和理解之外,还要从
民间舞规格与风格上去剖析探究,探寻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悟出其中的规律性,
在长期学习实践中去体会感悟。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不顾此失彼,才能避
免“形似神不似”,从而达到神形兼备、意韵融合的高度统一。这样,才能真正
做到不失民间舞教学的本色和教学目的,体现民间舞教学是培养舞蹈艺术人才不
可或缺的重要。
孙 静
论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动作规格与风格的关系
孙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