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移 报 告 0 ~ES#C0MMUNj Y 00 0R s 任雪萍 717300甘肃金昌市中医院 关键词肝内结石 doi:10.3969/j.issn 08.181 中医药 lo07—614x.2010 病历资料 患者,男,38岁,患者于2006年11月 出现右侧下胸部胀满,有时放射至右肩胛 下方,纳食差,有饱胀感,乏力,无黄疸,在 我市某医院门诊就诊,B超示:①右肝前 叶:钙化灶;肝内胆管结石(约0.4cm);② 胆结石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扩张;门脉 压11mm。予中药治疗,症状缓解,后常 因生气或受凉后症状反复,曾自服止痛 药、排石颗粒等。于2007年2月底上述 症状加重,来我院门诊就诊。时见:右胸 胁攻撑胀满,严重时放射右肩胛下方,纳 食差,有饱胀感,乏力,面色灰暗,无黄疸。 既往3年前行胆结石胆囊切除术,余无其 他内外科病史。体检:巩膜皮肤无黄染, 肝区叩击痛阳性,移浊(一)。未见蜘蛛 痣及肝掌。肝区叩击痛阳性,肝脏触诊不 大。B超示:①叶肝内胆管结石(约 0.5era X 0.4cm)。②胆总管轻度扩张。 观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双尺沉弦。 治疗:予中药活血化瘀、温阳益气。 具体用药:当归、JIf芎、桃仁、红花各lOg, 片姜黄、大黄、水蛭各30g,活血通络;云 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各10g,以利水泻 著,呈条形回声减低区;心脏彩超、脑电 图、头颅CT、胸片、血尿淀粉酶、血气分析 正常;肝CT示肝右叶密度欠均匀,有楔 形低密度区,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显影不 清。 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感染、肝 功损害、心肌损害、肝梗死、低血糖、低钠 血症,给予抗感染、营养心肌、补液、保肝、 纠正低血糖低钠等治疗。经治疗病情好 转,复查肝功:谷丙转氨酶856U/L,谷草 转氨酶366U/L,总胆红素16lxmol/L,直 接胆红素3.2Ixmol/L,白蛋白33 L,总蛋 白58 L,球蛋白25 L,胆碱酯酶 5633IU/L;心肌酶:LDH 549U/L,CK 46U/ L,CB—MB 22U/L,肌钙蛋白<0.05,P 16s,APTI"34s,INR 1028,FIB 2.89g/L,复 中医药治疗肝内结石1例 浊;丹参30g、枳壳10g,宽胸理气以止痛; 肉桂、红参各30g,以温阳益气以化浊,麻 黄、羌活、葶苈子各10g,宣肺泻浊以促寒 湿排出。全方有补有泻,标本同治,共奏 推陈出新之功。6剂后,患者不适明显好 转,胸胁胀满减轻,纳食有味,大便畅,12 剂后,主诉症状消失,面色红润,行走有 力。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在原方基础上 加减,共服3O剂后,无特殊不适,2次复 查B超,未发现肝内结石。 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 汇合部以上的结石。国外的肝内胆管结 石发病率较低,一组2700例胆系手术中 仅占1.3%,且大多数为继发于胆囊的胆 总管结石经上行移居在肝内胆管而形成。 但在国内,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率较高, 特别是在我国福建、江西和山东等省肝内 胆管结石的发病率可占胆系结石的30% ~40%。发病率较高的原因可能与蛔虫 所致胆道感染有关,亦可能与饮食中低蛋 白、低脂肪饮食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可广 泛分布于两叶胆管各分支内,亦可局限于 一处,一般以左肝外叶或右肝后叶最为多 见,可能与该处胆管弯度较大和胆汁引流 不畅等有关。中山医院一组92例肝内胆 管结石中,单纯左肝管结石占31.3%。 我国肝内胆管结石大多数是原发性胆管 结石,其性质以胆色素钙结石为主。肝内 胆管结石多数合并有肝外胆管结石。肝 内肝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很不典型。在病 查肝脏B超与人院时相同,考虑肝梗死 为感染后形成细菌栓子阻塞血管所致,不 除外血管畸形及肿瘤,需做血管造影及肝 脏CT加强,但因我院条件有限,不能做 血管造影,治疗支原体感染用红霉素或国 产阿奇霉素(对肝脏有损害),建议转上 级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经追踪随访,患 儿在省级医院诊断为支原体感染,应用阿 奇霉素治疗14天痊愈出院。 讨论 支原体感染常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主 要症状是发热、嗓子痛、流鼻涕、鼻塞,继 之出现咳嗽,2—3天后加重,夜不能睡 等,可引起对患者全身多系统的损害…。 该患儿支原体感染致严重肝功损害、肝静 152甲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OlO年第8期(第12卷总第233期 程间歇期,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上腹轻 度不适。但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 性胆管炎的症状,或不同程度的Charcot 三联征,多数可能是合并的肝外胆管结石 所造成。 胆汁中胆固醇的过度饱和是胆固醇 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胆囊切除后的胆管 内亦可形成结石,它是肝外阻塞性黄疸、 严重或致命性感染、胰腺炎或慢性肝病的 最常见原因。目前的西医治疗:内镜逆行 括约肌切开术是ERCP在治疗方面的应 用,但是并发症多且严重,还有胆管开放 后复发或残留结石的可能。 本病属于中医的“胁痛”、“黄疽”范 畴,符合寒湿蕴结的病型特征,中医认为, 本病的发病与肝、脾、胆、肾的关系密切, 而肝脾与“胸部胀满,放射至右肩胛下 方,纳食差,有饱胀感”密切相关。临床 辨证:寒湿蕴络。患者有胆囊炎、胆结石 胆囊切除史,属于湿热内蕴,日久寒化,寒 凝血瘀,故而右侧下胸部胀满,有时放射 至右肩胛下方,肝区叩击痛阳性,肝胆湿 热日久克脾,故而纳食差,有饱胀感,乏 力,面色灰暗。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 细,双尺沉弦均为寒湿蕴络、肝脾不和。 方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片姜黄、大 黄、水蛭活血通络;云苓猪苓泽泻车前子 以利水泻浊;丹参枳壳宽胸理气以止痛; 肉桂、红参以温阳益气以化浊,麻黄羌活 葶苈子以宣肺泻浊以促寒湿排出;原方 l2剂后,加大红参为50g,附子15—30g 以达先后天本同补的目的。 脉血栓栓塞现象,考虑支原体感染合并 Budd—Chiari Synadrome(BCS)。患儿发 病高危因素有脱水血液浓缩黏稠,下腔静 脉瘀血,肝脏瘀血等可促使血栓形成,实 验室检查均有明显肝功能损害,下腔静脉 一肝静脉造影诊断符合率100% ,不能 除外肝静脉阻塞。主要治疗原发病、补液 纠正电解质紊乱、保肝、溶栓抗凝治疗。 参考文献 1 专家座谈会.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中国 实用儿科杂志,2008,23(8):570. 2徐书珍,王立敏,王秀英,赵炜,牛余宗,李 明.小儿重症心肌炎合Budd—Chiari Syn— adrome l例.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 (11):875—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