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拉色菌属及其相关疾病

马拉色菌属及其相关疾病

马拉色菌属及其相关疾病
马拉色菌属
(Malassezia spp.)
➢ 命名、分类
➢ 相关疾病
命名和分类的 演变过程
命名:
➢ 1846年花斑癣的病原体被认识,称 为马拉色菌。(Eichestedt)
➢ 1889年花斑癣的病原体又被称为糠秕 马拉色菌。(Baillon)
命名:
➢ 1904 Sabouraud: 孢子菌属 - 花斑癣:卵圆形糠秕孢子菌 - 健康人:圆形糠秕孢子菌
目前新增:7种 ➢ M.yamatoensis ➢ M.dermatis ➢ M.nana ➢ M.equina ➢ M. japonica ➢ M.caprae ➢ M.cunicoli
意义:
-命名、分类比较统一
-可能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不同的变种 -探明各菌种与皮肤病的关系 -不同菌种对抗真菌药的敏感性
➢ 此病在爱滋病患者中发病率与正常人群 无显著性差异
➢ 有明显家庭内聚集性,发病取决于遗传 倾向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花斑糠疹: ➢ 诊断: 皮损处鳞屑10%氢氧化钾直接镜 检 见到典型的孢子和短小、棒状 菌丝
花斑糠疹:
➢ M.globosa是花斑糠疹最主要
的致病菌 西班牙南部--97% 日本--55%
是狗和其他许多哺乳动物皮肤的正常菌 群之一。虽然可引起早产儿和免疫功能 受损者发生致命性菌血症和其他医院内 感染,但其引起人类皮肤感染尚未见报 道。
马拉色菌肉芽肿
该病人曾饲养一条宠物狗,平时有密切 接触史。鉴于该狗的皮屑和耳屎作真菌 学检查时发现与患者有同样的真菌生长, 推测该例病人的皮肤感染来源于宠物狗 皮肤中的厚皮马拉色菌。
➢ 其在人体的频率及数量与人的年龄、皮 脂腺活跃与否等密切相关
➢ 早在新生儿期就存在,出现于90%成年 人
马拉色菌生态学 :
➢ M.sympodialis是正常人体皮肤的最
主要菌群,尤其是躯干部,超过60%的 人群可培养出此种马拉色菌
➢ 10%患者可在面部培养出M.globosa ➢ 头皮以M.restricta为主,阳性率20%
马拉色菌属7个种:
➢ 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 ➢ 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 ➢ 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 ➢ 限制性马拉色菌(M.restricta) ➢ 斯洛菲马拉色菌(M.slooffiae) ➢ 钝形马拉色菌(M.obtusa) ➢ 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
- 犀牛和狗外耳道:厚皮糠秕孢子菌 (形态似卵圆形糠秕孢子菌)
马拉色菌属命名:
形态的多样性 未了解其嗜脂性特征而给分离培养
带来困难 菌株活力差而不易保存 ➢ 故在其分类命名上很长一段时期都
存在着分歧
命名
1996 Gueho等 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PFGE,RAPD等) 血清学 形态学 生理生化学 ➢ 该菌被分为7个种
➢ 治疗: 大部分病例局部治疗有效 一些病例需要口服酮康唑、伊曲康
唑或氟康唑
马拉色菌肉芽肿
2006年9月份美国《 Archives Dermatology 》 杂志 广东医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所长樊翌明教授撰写的
论文 《厚皮马拉色菌感染引起一名养狗者皮肤肉芽肿》
厚皮马拉色菌( M.pachydermatis )
花斑糠疹:
➢ 治疗: 外用药物--唑类抗真菌药、硫化硒等 皮损广泛者可选择短程口服抗真菌药物
进行系统治疗--酮康唑或伊曲康唑等
花斑糠疹:
➢ 复发率: 相当高,1年后复发率近似60%,2年
后复发率为80% 原因可能为:体质特异性、局部致病
因素未改变以及酵囊炎 :
马拉色菌生态学 :
不同的样本技术 培养基不同(Leeming-Notman或mDixon) 种族、地域不同 ➢ 马拉色菌在正常人体皮肤的分布不同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
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肉芽肿、脂溢 性皮炎、银屑病、异位性皮炎、融合性网状乳头 瘤病、新生儿脓疱病、外耳炎、皮肤垢着病、慢 性荨麻疹、包皮龟头炎、甲真菌病等,以及马拉 色菌系统感染(菌血症、间质性肺炎、婴儿血小 板减少等)。
马拉色菌属简介
➢ 条件致病菌 ➢ 人体及其它温血动物皮肤正常菌群 ➢ 多具嗜脂性(除厚皮马拉色菌) ➢ 主要存在于皮脂腺丰富部位 ➢ 最适培养温度为31-35℃
诱因
(温热潮湿、长期使用抗生素、皮质激素、 器官移植、慢性感染、营养不良、遗传)
孢子相 → 菌丝相
具有致病性
马拉色菌生态学 :
➢ 19世纪,马拉色菌存在于正常人群已经 被发现
马拉色菌(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
➢ 显微镜直接镜检及组织病理显示,皮损处毛囊 皮脂腺有大量的马拉色菌酵母存在
➢ 大部分病例均观察到圆形孢子,此病和花斑糠
疹类似,即M.globosa为其主要的病原菌 ➢ 在一些心脏移植患者皮损处培养,为M.furfur
或M.pachydermatis
马拉色菌(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
➢ 主要发生于胸背部的毛囊性丘疹和脓疱 ➢ 此病较常见,易被误诊为痤疮 ➢ 热带国家以及温带地区夏季发病率较高
马拉色菌(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
➢ 正常情况下毛囊内有少量马拉色菌但不致病, 当各种因素引起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内细菌 被抑制,马拉色菌过度增长即可发病。
➢ 长期抗生素治疗(四环素等)、皮质激素的应 用以及器官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使其发 病率明显升高。
花斑糠疹: ➢ 一种慢性良性皮肤病 ➢ 一般无自觉症状 ➢ 好发于上躯干部 ➢ 表现为轻度的鳞屑斑,白色、 褐色或粉红色
花斑糠疹: ➢ 世界各地均有发病 好发于热带地区,其发 病率为30-40% 温带地区仅为1-4%
花斑糠疹:
➢ 主要侵犯青壮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而在热带地区婴儿及新生儿中也很常见
马拉色菌肉芽肿
治疗 氟康唑联合局部冷冻
治疗前
治疗后
马拉色菌肉芽肿
预防建议: (1)患有过敏性皮肤病和外耳道炎的宠物狗,应及时送
到宠物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2)尽量不要用裸露的皮肤与宠物狗进行密切的接触,
特别是婴幼儿; (3)宠物狗抓伤或咬伤后,局部伤口要及时用碘伏、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