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对话式教学

浅谈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对话式教学

浅谈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对话式教学
民立中学 刘轶之
随着时代对语文教学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及二期课改的推进,如何正确处理课
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一直以来,语文教学更多地是处于
独语状态,这不仅令广大师生深受其苦,亦招来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的批评。
要改善这一状况就必须重新界定师生在课堂内的地位,准确合理的师生关系,和
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被誉
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世界著名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
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全日制义务
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
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些对于当前要求大力弘扬主体
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所谓“对话式”教学是以言语对话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真正的“对话式”
语文教学体现的是对话者间精神的融合、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
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
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对话的目的不仅限于知
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在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最终实现
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人。
一、“对话式”语文教学的表现形式
“对话式”语文教学首先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传统的语文课堂几乎是
教师一个人独白,有时甚至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这时的学生往往缺乏
主动性和自主性。他们习惯于被动地聆听、接受。然而随着时代、社会、教材的
变革,教师与学生之间应颠覆传统的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代之以“主人”
与“主人”的平等关系。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较有发言欲、表现欲,一堂灌
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磨灭发言欲,到了初二初三就没有同学愿意发
表意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效果会有意想不
到的提高。以《百草园》为例,有的学生去过百草园、三味书屋,他们非常愿意
将他们所见所闻与大家一同分享。把话语权给他们,他们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结合文中鲁迅的介绍,学生以自身的眼光、童心去注视那个儿时的乐园——百草
园。不仅课文更宜于理解,学生还会自主地用探寻的目光去寻找生活中属于自己
的乐园。通过对话,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
教,也通过对话在教,他们将经历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
“对话式”语文教学其次表现为学生之间的对话。传统语文教学重视的是教
师的传授而忽视或轻视学生在相互对话、相互影响过程中所产生的教育因素。而
“对话式”语文教学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
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情感、
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这诚如一位大师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
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
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例如:在教《核舟记》时,让学生充分地
研读课文,老师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重点在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
描写。这时,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自找搭挡,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及
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以肢体、神情、动作再现“舟上”的情景。学生的
扮演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老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
或评价而是让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在观察与比较中师生共同提升对课文的理解。此类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甚至扮
演而有助于理解的文章还有很多,但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
极性,投身其中,在碰撞与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学习。由此可见,借助对话,语
文课堂可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
“对话式”语文教学还可表现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
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文本之间。在语
文教学中,作为文本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凭借,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之进行
交流和对话。把语文教材当作主体,促使学生与它的直接交流与对话,用学生对
课文的整体领悟和感知代替教师对课文的条分缕析,对于改变当前语文教学复制
有余、创新不足的现状是大有裨益的。此类对话尤其适合于那些富含感情色彩的
文本,因为这种文本更注重的是心灵的体验,精神的共鸣。朱自清《背影》中浓
郁的父爱,《藤野先生》中尊师之情、忧国之思,《少年中国说》中拳拳爱国之心
并非靠教师的分析所能理解,而要让学生直面文本,完全投入其中,与其同喜同
悲,方能真正领悟。
此外,“对话式”语文教学还包括学生自我的对话。自己与自己对话,乃是
对话的高级形态。学生通过与内心深处另一个自我的对话,去找寻一个真实的自
我,这是一个人的内省过程。语文教学如果要将这种对话得以外显,可以让学生
进行大量的练笔活动,每周一次的练笔给学生提供了倾诉心声的机会,让学生在
创作中不断同自己的作品对话,在加强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潜能的激
发、生命的唤醒与人格的塑造。
二、“对话式”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
1、教师首先要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伴随“对
话式”教学而言的是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对话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往往涉及面极广,不再是以往的备课所能解决的,它对教师的知识面、反应能力、
对课堂的控制能力都有新的要求。
对话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师首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
位中走出来,与学生平等地对话、真诚地交流。在对话中,由于双方人生阅历、
知识量难免有多少之分,即使一方认识有误,也应在平等的对话中被揭示,而不
应在居高临下的肆意贬损中被否定。另外,真诚、信任亦是对话不可或缺的前提。
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及时对学
生发言给予鼓励;另一方面,学生要相信教师及其他同学在引导和帮助自己发展。
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和谐的交流
和沟通。
其次,教师要善于设置适当的对话话题
话题确立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话题能否广
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进而影响到对话的意义。当今课堂中有时会发生如此现象:
一旦上公开课,无论是否有必要、有意义,学生总要讨论若干次,以示教学理念
之先进。其实不然,有些问题过于浅显,没有讨论的价值。故此,我以为教师设
置的对话话题应具备以下特征:
㈠具有科学性。只有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
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话题才能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㈡具有趣味性。要适应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要善于标新立异、另
辟蹊径,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话、交流、探究的兴趣。
㈢具有综合性。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独立地存在,只有将语文学科与其他
学科知识的有效地整合,才能培养学生综合、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
㈣具有启发性。话题的设置要能开启学生的思维,话题可以在生活的海洋中
撷取,给学生以发挥和拓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在思考和对
话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再者,教师要动员学生全体参与,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传统语文教学往往注重了个体而忽略了大众,往往较多地呈现为老师一人言
或一问一答的形式,“对话式”语文教学则创造了让全体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理
解、感悟和体验的机会。全体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全体的合作,对话教学是合作
的艺术,通过合作,能够将个体的独立思考转化为全体的认识成果。所以教师要
善于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掌握合作艺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利用集体的教育因素
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另外,教师要善于在“对话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随着对话的深入,又往往会产生出
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对话。语文学科实施“对话式”教学,
有无限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潜力,因为汉字思维内涵的多层次性、汉语文内容的
丰富性和汉语文阅读的多解性,最能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
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最能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创造力。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握
对话的创造功能,挖掘语文学科的创造性因素,让“对话式”语文教学成为培养
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
语文教学的独语状态已经延续得太久,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深受其苦,亦招
来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的批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实施“对话式”语文
教学。它作为教学的又一新理念,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人文情
怀,它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认自我,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
造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