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生 态 美 学 徐恒醇 著 (2000年出版)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目 录 导 言 1 第一章 生命意识与生态审美观 13 一 人对生命的感悟 14 二 中西文化源流中的生态观 29 三 生态审美观的形成和深化 45
第二章 传统美学的审美范畴 60 一 自然美作为生活要素 61 二 社会美作为生活要素 76 三 技术美作为生活要素 90 四 艺术美作为生活要素 103
第三章 生态美 119 一 生态与心态 120 二 生态美的本体特性和范畴结构 133 三 生态美的意义和作用 145
第四章 生活环境的生态审美塑 154 一 居住环境 155 二 交通环境 170 三 劳动环境 188
第五章 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 204 一 城市景观建设的双重视野 206 二 生态美与城市景观设计 217 三 城市特色与风景资源的利用 231
第六章 生活方式的生态审美追求 一 活力之源——走向自主开放和进取的生活方式 246 二 适度性——生产与消费的均衡点 262 三 节奏感——劳作与休闲的变奏 275
主要参考文献 285 后 记 287 英文目录 288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导 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随着新纪元名声的敲响,20世纪缓缓落下了帷幕。刚刚过去的这个世纪,是工业文明高奏凯歌、走向辉煌的时代。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向大自然进军,创造出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的繁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由此,在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人们也逐渐藐视大自然,把它看做是可以任人宰割和役使的对象。 然而,当人类对自然界的强大干预超过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自然界已不堪忍受人类的掠夺和蹂躏时,人类自身便面临了生态危机。它像高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命运。资源短缺,能源匮乏,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日益严重,大量生物物种趋于灭绝。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本身遇到巨大的挑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危机逐渐全球化。早在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地区,就因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使数千人呼吸道发病,60多人死亡。1952年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造成整个城市空气严重污染和疾病蔓延。1956年日本水俣市发现,居民长期以来大量存在汞中毒的恶性事件。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现在环境的污染已经波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在南极企鹅和北极海豹体内都可以检测出多氯联苯和DDT农药的残毒。作为世界文明摇篮之一的我国黄河流域,曾经是林木茂密、富庶繁荣的地区,如今中华民族的这条“母亲河”却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而且一年之中长期出现断流。另一条“母亲河”长江却经常洪水泛滥,赞成一片汪洋。曾经孕育了灿烂文明的黄土高原,如今则是林木稀少、沟壑纵横、黄沙漫漫。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当代的一个突出问题,摆在了整个人类的面前。它既是一个社会实践的难点,也成为文化理论中的一个热点。 众所周知,人是从自然界进化而来,他首先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人又要依靠自然界而生存,因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是人生存的前提。自然的概念一般具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事物自身有的本性,即它所固有的趋势和特性在时间过程中合乎规律的展现;其二是指自然物的集合体,即整个自然界。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在这里,把他与自然看作是互相生成着的历史性存在。这对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中,贯穿着整个人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黑格尔(G.W.F.Hegel 1770—1831)曾经把人的产生看做是人自己劳动的成果,马克思非常赞赏这一思想的深刻性和合理性。恩格斯则进一步抓住劳动的本质,对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作了深刻的论证。劳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人与外部自然的相互作用;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即社会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劳动中的演进是自然进货和社会进货的双重过程。在这里,人的进化是生物进货和社会文化进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只有通过生物进货才能形成大脑及人的意识功能,同时也只有在人类社会环境中才能形成人的语言和意识,从而完成人的进化。 人区别于动物,在于具有理智的头脑和能劳动的双手。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人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却能主动地改变环境,这是人的一种能动性。动物只能按照它自身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生产,如蜜蜂建造蜂房,蚂蚁构筑蚁穴。然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一尺度进行生产,不仅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而且还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和建造,这些都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性。但是另一方面,人还具有对自然的受动性。也就是说,人的活动必然要受其自身的自然、自然对象以及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的制约。所以,人对自然的关系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这就使得人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才能有效地利用自然。由此,科学技术便介人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科学为人逐步揭示出自然的规律,技术便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力手段。作为一种对象性关系,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正是联结人与自然的纽带。 纵观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和未来,可以根据人类生产实践的不同水准,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时代,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时代,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时代,第四阶段将是生态文明时代。 作为原始时代,从人类诞生起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这时人类只能依附于大自然并受制于大自然。人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烈日焚、暗夜如漆、风狂雨暴和电闪雷鸣,大自然为什么会喜怒无常变幻莫测;在流传至今的原始神话中,也表现了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惊奇、恐惧和抗争。从体力和某些感官条件看,人类可以说是很平淡的物种。开始时人类只能依靠社会群体的力量,通过采摘野果和狩猎动物来维持生存。在那些与巫术的活动相关的原始壁画中,记录了他们描绘的栩栩如生的狩猎对象,其中也折射出人类生存的艰辛困苦以及由饥饿的恐惧而激发的生命企盼。 人类通过对土地的耕种和动物的驯养开创了农业文明。由此在生命水平上衬出了对自身生存环境的主宰,也确立了人类在物种世界中的主导地位。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自身的生存善,创造了有文字记载的灿烂历史。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人们的泛生命意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成为有张有驰的自然生命节奏。在原始狩猎时代,人们要追随着野生动物而自然迁移。农业文明则开始了人们定居的生活,由此使人产生出田园牧歌的家园感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章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但是,自然经济具有极大的保守性,它使人成为环境的奴隶。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些田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孙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这种文明也不可能使人类从根本上摆脱被自然束缚的状态,人类还无力与大自然相抗衡。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在短短200多年时间里,有类创造了比过去几千年农业文明所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的物质成果。这是一个人类借助科学技术企图“改天换地”、“征服自然”的时代。早在工业革命产生之前的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儿(R.Descartes1596-1650)就曾提出了“借助实践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的观点。到18世纪后期,康德(I.Kant1724-1804)又提出了“人是自然的立法者”这一动人心弦的命题。在科技发展的强大执着和高扬人的主体性面前,几乎没有人再怀疑人类具有改造自然的无限能力了。 虽然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发出了警告:“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但是,这位哲人的话并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当自然界结人的报复和和惩罚一再地、大规模地出现时,面对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人们就不得不认真加以审视和思考了。工业化把人类社会推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人们应该选择是“占有(to have)”还是“生存(to be)”(弗洛姆E.Fromm1900-1980语)的时候了!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生态危机扩大化的科学技术根源在于,近代科学是以牛顿力学理论为基础发展真情为的,这也使机械论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成了在科学技术中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这经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下,自然在技术的视野中只是人们改造和支配的对象。这就使技术具有一种不能“瞻前顾后”、“东张西望”的主体性,它限制了主体的视野并使其世界观片面化、功利化。自然存在价值的多样性被消解了。森林在技术的眼光中只是木材供应地,而它的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审美和情感价值等化为乌有。自然只能由技术展现获得单一的规定性,大千世界成了千篇一律的东西。在这种强制力量下,赞成对自然的破坏,也肢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然,任何技术的应用都是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前提的,资本主义制度强化了对自然的占有意识并刺激了人们的物欲的膨胀,而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贫困也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这些都为生态危机的扩大雪上加霜。 1972年联合国在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已经确认生态危机成为全球性问题。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方针。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里约召开,全世界一百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了会议。会上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及《21世纪议程》。它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改善人类生态环境作为共同的目标和使用。我国政府率先发展方针作为基本国策,制订和开始实施长期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人类所历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也将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衰败。这就是说,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那么留给自己的将是荒漠。这种历史教训并非没有。昔日位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曾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巴比伦人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由于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终于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早在两千年前,漫漫黄沙淹没了巴比伦王国,由此它在地球上便销声匿迹了。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沉醉和可持续发展方针的逐步落实,一种新的人类文明的曙光已经呈现,这便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时代。 当代生态意识的觉醒,不仅是当代对于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审视和反思,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科学发展突出地反映在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崛起之中。 环境科学是20世纪中叶,在环境保护实践和传统科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从研究环境污染与破坏现象及其防治措施开始,进而 展到研究人与环境的协同深化。它最初直接运用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公共卫生学和工程技术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实践进一步表明,有效的环境保护依赖于人类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科学认识与合理调节,由此环境发展也进入了社会科学的领域。 生态学的要领是由德国博物学家海克尔(E.H.Haeckel1834—1919)于1866年在《普通有机体形态学》一书中提出的。他指出:“我们把生态学理角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环境有关系的全部科学,进一步可以把全部生存条件考虑在内。”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是植物和动物群落及其生态系统为对象开展研究的。1921年美国社会学家派克(C.C.Park)提出了人类生态学的概念,而这方面的大量研究只是近二十年来的事。 生态学研究指出,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物质的生命支持系统和不同功能特性的生物性的特征体所组成。其中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惟一的生产者,是它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质;各种动物和人都只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只能直拉或间接地依靠绿色植物维持生命;而各种生物则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它将有机的残骸分解为无机物回归到环境中去。食物链把生物与非生物、生产者与消费者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形成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它体现了生态系统内部各种要素的本质联系。生态学表明,人对自然界具有依存性,各种生命现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必须使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和谐共生并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