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 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不排 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 态的历史选择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动力系统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的生产关系是 随着物质生产资料、 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
变化和改变的
——马克思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
反作用的两种情形
适合
促进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
不适合
阻碍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黑拉
生产力
奴美 在一
的状况决定
劳所 动制
一定的生产

关系的产生
厂 的
和发展的方
向和形式
生产关系
反作用于生产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对上层建筑具有客观制约性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 基础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马恩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 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 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 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 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 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同经济发展过程联系在 一起的。
“阶级”自古存在。中国传统社会,“民”的划分是“士民、 农民、工民、商民”四民。《汉书·食货志》曰:“士、农、 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Social basical contradiction)是指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 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 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 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主教 教道院长
神甫 修士/修女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 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矛盾交织着 错综复杂的阶层关系。 社会阶层由原来的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等三个阶层,转化为今天的十大 社会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 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 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
按是否具有阶级性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 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 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特有 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 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人类社会发展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 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人类社会形态 的历史发展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 本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两种对立
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
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的缺陷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前提出发,把社会 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 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 定作用。
科技、管理的作用?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技=生产力
生产力的特征
(1)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 (2)生产力具有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的涵义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 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 基本的关系。
狭义:仅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广义: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 体系。
西方中世纪封建等级体系
王 国 王 ------------王国
效忠和提供军队
给予土地和保护

(
大封建主 ----公国、伯爵国

效忠和服兵役

给予土地和保护

服劳役和耕种
小 封 建 主 --庄园主/骑士阶层 子
给予土地和保护
男 农奴、自由农民和城镇平民
()
骑士( knight )阶层
教阶体制
教皇 红衣主教 大主教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二者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 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 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 因素。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 一般规律的科学。
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马恩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 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 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 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山川河流矿 藏动植物资源等。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 指人类社会生存 和发展的人口条 件的总和。
包括人口数量、 人口质量、人口构 成等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
按主体不同
个体意识 群体意识
按对社会存在反映的程度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 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 最受鄙视,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最低贱的职业,如 抬死尸,清除粪便等;走在路上,贱民要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 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高等级的 人如果接触了贱民,则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后要举行净身仪式。 《摩奴法典》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 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
第四讲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 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 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 能力。
三个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以及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的动力
注意两点: 1、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中不包括生产力
上层建筑的定义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 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 及相应的制度、组织 和设施。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产生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性质
发展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服务 经济基础
方向 方式 效果
力,当生产关
系适合生产力
发展的状况时

对生产力发展
革 开
起着促进作用,
放 后 中
反之将起着阻 碍作用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经济基础的定义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 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 系的总和。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是社会进步和 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 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 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 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 会体制的变革。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定义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 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 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 质力量。
生产力的构成
劳动者
具有一定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即 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
生产力
劳动资料
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 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
是人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
劳动对象 劳动过程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
印度种姓制度经过几千年,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 许多亚种姓。今天,民主的印度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 贱民达几千 万人。
在西方过去有文字的各个历史时代,社
会等级制度也是普遍存在的,可以看到由各 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在古罗马, 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 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 而且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各种独特的第等。
生产关系的内容(狭义)
生产资料 所有制关系
作 用
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地位 和互相交换活动的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关系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