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3期 2010年6月 有色矿冶 N0N—FERR0US MINDfG AND METALLURGY V01.26.№3 June 2010
文章编号:lOO7—967x(2OlO)03—0025—04
内蒙古某铜钼矿石选矿试验研究
李玉敏,岳辉
(长春黄金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内蒙古某铜钼矿石工艺类型为少硫化物多金属、含铜、含钼矿石类型。矿石中的主要有价 元素为铜、钼。针对该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特征,采用铜钼混合浮选——铜钼分离的选别工 艺流程及试验确定工艺条件,取得了较好的铜、回收指标。
关键词:浮选;铜;钼;回收率 中图分类号:TD952 文献标识码:B
0前言
以铜为主伴生有钼的铜钼矿床常以斑岩铜矿型
存在,是目前世界提取铜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钼的 重要来源。其特点是储量大,原矿品位低。对该类
矿石通常采用的浮选工艺是铜钼混合浮选,混合精 矿进行铜钼分离浮选。铜、钼分离浮选常采用硫化
钠、氰化物、氧化剂、加热矿浆等方法,抑制铜和铁硫
化矿物,浮选出辉钼矿。分离浮选报道的方法还有: 为防止硫化钠氧化,消耗大,浮选时充人氮气代替空
气 ;用木质素磺酸盐抑制辉钼矿,浮出黄铜 矿 ;铜钼粗精矿分离时,加入臭氧,氧化吸附在
矿物表捕收剂,脱药 。 该铜钼矿石产自某大型斑岩铜矿床。为了合理
有效地开发利用该矿产资源,对该铜钼矿石进行选 矿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确定适宜的工艺流程、药剂制
度、工艺参数及各项技术指标,为开发利用该资源提 供科学的依据。对该矿石已进行了一次选矿试验,
在前次试验基础上,这次次试验确定采用铜钼混合
浮选一精矿铜钼分离浮选工艺流程。闭路试验获得
了铜精矿品位20.62%,铜回收率86.597%,钼精矿 品位45.87%,钼回收率78.47%的理想技术指标。
1 矿石性质 矿石类型。矿石中的主要有价元素为铜、钼。矿石
中主要金属矿物组成为黄铁矿占1.74%,其次为铜 矿物含量占0.49%,方铅矿、闪锌矿合计含量占
0.06%,辉钼矿含量占0.04%,其它矿物含量较少。 主要金属硫化物为黄铁矿、黄铜矿、辉铜矿、铜兰、辉
钼矿,少量砷黝铜矿、斑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金 属氧化物主要为磁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
(70.71%),次为白云母(14.17%),少量长石、伊利
石、高岭土、锆石、金红石等。 黄铁矿在矿石中分布比较均匀,其粒度比较粗
大,大于0.074 mm占84.4l%。矿石中铜矿物主要 以铜矿物的集合体形式嵌布,其粒度分布范围主要
以中、粗粒为主占80.27%,细粒占19.53%,微细粒
含量很少。辉钼矿的粒度较细,主要以细粒为主占
52.92%,中、粗粒占41.05%,微细粒含量较少。 铜、钼物相分析结果表明:硫化物中铜占91.6%,辉
钼矿中的钼为89.58%。 矿石中铜矿物嵌布在脉石裂隙、脉石粒间及其
它金属矿物粒间的含量占94.79%,包裹铜含量很
少。辉钼矿主要嵌布在脉石粒间和脉石裂隙中占
87.23%,脉石包裹辉钼矿仅占7.87%。矿石中辉 钼矿和黄铜矿关系密切,且高岭土、白云母在矿石中
占有一定含量,给铜钼分离和提高精矿质量带来一 定难度。矿石的多元素分析结果见表1。 该矿石工艺类型为少硫化物多金属、含铜、含钼
表1 矿石化学多元素分析结果
堕坌 ! 兰 !! ! ! ! roB/%0.07 1.09 0.24 0.006 0.008 1.15 0.025 0.012 0.69 0.72 78.45 13.37 1.21 0.25
收稿日期:2010—02—09 作者简介:李玉敏(1957一),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选矿工艺研究。
26 有色矿冶 第26卷
2选矿试验
试验在对前次试验提出的钼铜等可浮~铜硫混
选一铜钼分离、铜硫分离和铜钼优先浮选两种流程
进行比较基础上,最终确定了铜钼混合浮选一混合
精矿铜钼分离浮选为这次试验的选别工艺流程。
2.1铜钼混合浮选 强化混合浮选作业是保证铜钼最终回收率的基
础,因此,铜钼混合浮选条件试验根据该矿石的特
点,做了磨矿细度、捕收剂种类、捕收剂用量、pH值、
浮选时间等主要条件试验。混合浮选开路试验流程
如图1。‘
。’f : 变量.pH变量 ()磨矿细度:变量 米捕收剂(变量):变量 2号油:变量 铜钼I翱选 2号油:变量 广 。。’’。 捕收剂(变量):变量
铜 精矿 c ol变量lpH变量 【 ‘瑟 量
中矿 尾矿 图1 混合浮选开路试验流程 2.1.1磨矿细度试验
通过对该矿石目的矿物的粒度、嵌布特征测量
结果和磨矿细度试验结果(见图2)综合分析,矿石
磨至一0.074 mm含量占65%时,目的矿物已基本
单体解离,可达到较为理想的选别效果。因辉钼矿
较软,易过磨,铜钼混合浮选一般应在较粗磨矿细度 下进行,选择磨矿细度一0.074 mm含量占65%。
羼矿细厦(一O.074ram%) 磨矿细度(一0.074ham%) 图2磨矿细度试验结果曲线 2.1.2捕收剂种类试验
捕收剂种类试验结果见图3。采用自行研制合
成的YS一324捕收剂对铜、钼的联合捕收效果均要
优于采用丁基黄药和Z一200,可获得铜回收率
81.74%、钼回收率70.31%的混合粗精矿,较为理
想。YS一324新型硫化矿捕收剂具有合成原料来源 广、生产方便和价格低廉等特点。因此将YS一324
作为本次试验用捕收剂。 一 一 褂 回
药剂种类 图3捕收剂种类试验结果 2.1.3矿浆pH值试验 矿浆pH值试验结果如图4。当矿浆pH值为
7.5时,混合精矿中铜、钼品位分别为6.918%、 0.637%,回收率分别为79.91%、76.22%,回收指
标较为理想。在此pH值条件下,粗选氧化钙的用 量为700 g/t。
一 一 静 擎 国 通瓣 咯擎 圄
pH值
图4矿浆pH值试验结果曲线 2.1.4 YS一324捕收剂用量试验 当捕收剂YS一324用量为40 g/t时,混合精矿 中铜、钼回收率分别为88.21%和81.79%,此时,
铜、钼回收率均达到较优,对降低尾矿中有价元素的 流失,保证回收指标起到关键作用。YS一324捕收
剂用量试验结果见图5。
3O 35 40 45 5O YS一324捕收剂用量( ) 一 V 褥 回
图5 Ys一324捕收剂用量试验结果 2.2铜钼混合精矿分离试验
铜钼混合精矿分离试验开路流程见图6。 铜钼混合精矿 。 水玻璃:40 ̄;/t ()再磨细度:变量 )l(硫化钠( ):变量 )l(YS一511:变量 禺l蕾盗 。 J 硫化钠(g^):变量 I Ys一511:变量 钽女 矿. 蛰l鎏{. 钼粗精矿 — ‘譬 1
I 硫化钠(rot):变量 I Ys一511:变量
中矿 锕精矿
图6铜钼混合精矿分离试验开路流程 2.2.1
铜钼分离再磨细度试验 第3期 李玉敏等:内蒙古某铜钼矿石选矿试验研究 27
由图7铜钼分离再磨试验结果可看出,当细度
为一0.043 mm含量占62%(未磨时细度)时,虽可
获得较高的钼回收率,但较低的钼品位和较高的铜 含量不利于之后的精选作业。当再磨细度达到一
0.043 mm含量占90%时,钼粗精矿中钼的品位和
回收率指标均较为理想,综合考虑,选择再磨细度一
0.043 mm含量占90%。
1 一 一 瓣 回
冉厝细度一0.043 ram%
图7铜钼分离再磨细度试验结果 2.2.2铜钼分离硫化钠用量试验 铜钼混合精矿分离浮选用硫化钠做抑制剂。在
碱性介质中,硫化钠水解分离出HS一。HS一比黄酸
盐离子有更大的表面活性,吸附在黄铜矿与黄铁矿
表面,抑制了铜、铁硫化矿物。
当硫化钠用量为150 g/t时,钼精矿中铜品位为
0.05%,较低。铜钼分离硫化钠用量试验结果如图
8所示。
一 冰 一 豁 回 器
硫化钠用量【s/t)
图8铜钼分离硫化钠用量试验结果 2.2.3铜钼分离捕收剂用量试验
铜钼分离捕收剂用量试验中,采用自行研制合
成的YS一511捕收剂,此捕收剂对辉钼矿的捕收效 果较好,铜的回收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且单位药剂
用量小。如图9铜钼分离捕收剂YS一511用量试
验结果,当YS一511用量为2 g/t时,铜、钼精矿互
相含杂品位较低,这既保证了铜、钼精矿的质量,又
保证了铜、钼的回收率。
钼捕收剂Ys一5l1用量( ) 钼捕收剂Ys一5l1用量( )
图9铜钼分离捕收剂YS一511用量试验结果 2.3闭路试验 在原则工艺流程和各种条件试验的基础上,进
行了铜钼混合浮选后铜钼分离全流程闭路试验。采 用的流程:铜钼混合浮选采用一次粗选、三次精选、
三次扫选;混合精矿经过浓密脱药后进行再磨;铜钼 分离浮选采用一次粗选、七次精选、两次扫作业。闭
路试验获得了铜精矿品位20.62%、铜回收率 86.597%;钼精矿品位45.87%、钼回收率78.47%
的理想技术指标。铜回收率较前期试验提高了 2.907个百分点。闭路试验结果见表2。
表2全闭路试验对比结果
3结语
(1)该铜钼矿石类型为少硫化物铜、钼矿石,矿 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辉铜矿、辉钼
矿等。矿石中辉钼矿和黄铜矿关系密切,且高岭土、 白云母在矿石中占有一定含量,给铜钼分离和提高
精矿质量带来一定难度。 (2)试验采用自行研制合成的新型药剂YS一
324和YS一511分别作为铜钼混选和铜钼分离的捕 收剂、硫化钠为分离浮选抑制剂适宜的,获得了较好
粗选和分选效果。 (3)针对该矿石性质特点,确定铜钼混合浮选
一混合精矿铜钼分离为本次试验的工艺流程,铜钼 分离获得了铜回收率86.597%,铜品位为20.65%
的铜精矿,钼回收率为78.47%,钼品位为45.87% 的钼精矿。
(4)采用铜钼混合浮选一铜钼分离流程,不仅 流程结构简单,而且尾矿水可以返回使用,从而大大
地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紧张对生产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M.Poorkani,S.Banisi.Industrial use of nitrogen in flotation of molybdenite at the Sarcheshmeh copper complex[J].Minerals En— gineering,2005,18(7):735—738. [2] Anita Ansari,Marek Pawlik.Floatability of ehalcopyrite and mo— lybdenite in the presence of lignosulfonates.Part I.Adsorption studies[J].Minerals En ̄neering,2007,20(5):600—608. [3]Anita Ansari,Marek Pawlik.Floatability of ehaleopyrite and molyb— denite in the presence of lignosulfonates.Part II[J].Hallimond tube flotmion.Minerals Engineering,2007,20(6):609—616. (下转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