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巍谈镇海海防历史与爱国主义一、独特意义的镇海海防历史镇海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甬江的入海口,北面与上海一衣带水,东面和舟山群岛隔海相望,是宁波的北大门。
镇海区内招宝、金鸡两山对峙海口,蛟门天设,群岛屏列,扼宁绍咽喉。
其险要的地理位置使镇海历代被视为军事要地,自东晋以来历经大小战事46次,被誉为“浙东门户”、“海天雄镇”,在我国海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海防战争留下的海防遗址,对镇海弘扬海防文化,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海防历史赋予了镇海鲜明而独特的海防文化特色毋庸置疑,海防按其社会职能而言属于军事领域,海防史按其性质而言属于军事史。
然而海防的背后,却是国家和社会,海防史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大文化”的观点研究镇海海防历史,可以看到镇海海防不只是一种孤立的军事活动,而是和对外经济贸易、对外文化交流相辅相成的,而这一切,共同形成了镇海独特的海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宋代对外贸易,镇海是华夏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碇港,城区东南有曾为高丽使臣特建的航济亭;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座海天雄镇经历了历代海防战争的硝烟洗礼,众多海防遗址留下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十九世纪以来,一批批镇海人漂出甬江口,弄潮于世界经济舞台,于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使“宁波帮”这个代表着近代中国创业精神的团队名扬四海;作为院士之乡,镇海拥有26位镇海籍两院院士;作为书画之乡,走出了陈逸飞等数十名丹青国手。
历史悠久,人文渊薮,浩淼的东海沉淀了一个县(区)级海滨小城——镇海殷厚的海洋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敢于拼搏的海防文化、敢闯世界的海上丝路文化、开拓进取的商帮文化等特色文化,并与现代都市文化相融合,构成了具有镇海特色的文化气息和文化环境。
2、海防历史反映了镇海人民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镇海海防史,是一部镇海军民抵抗外侮的反侵略史,其中不畏强暴、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贯穿了镇海海防历史始终,也成为了后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基础。
明朝中叶,倭寇勾结不法商人,接连不断侵犯江浙等地,激起了浙江军民的强烈反抗,镇海军民在招宝山上建威远城,并屡与倭寇鏖战于甬江南北,威震海疆;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舟山失陷,镇海成为抗英的前哨阵地,镇海爱国军民同仇敌忾,血战英军,民族气节光昭日月;中法战争时期,法国远东航队率舰队侵犯镇海口,在镇海军民的誓死保卫下,法军败退,法舰北上骚扰威胁京津的企图遭到破灭。
在中法战争镇海战役中,我镇海军民数战皆捷,取得重大胜利,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抗日战争中,镇海爱国军民在招宝山、戚家山等地与日本侵略军激战,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前赴后继的镇海人民,用自己的血肉,凝聚成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激励着后人继承遗志,不断地朝着新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3、海防历史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丰富的资源支持。
镇海海防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的“四抗”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片丰富而又珍贵的历史人文景观,留下了一部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材——镇海口海防遗址,镇海口海防遗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十分难得的教育资源。
无论是国防教育、海洋教育、忧患意识培养,还是学生历史方法的获得,海防遗址文化均能给我们以有力的资源支撑。
镇海口的海防遗迹现存共有30多处,主要分布在以招宝山为轴心的2平方公里范围内。
在镇海口北面现存的主要海防遗迹有浙江军民抗倭的重要遗迹威远城、月城、安远炮台、烽堠、明清碑刻以及后海城塘遗址等。
其中,后海城塘遗址,城塘合一,既能挡住海潮冲击,又能抵御外敌入侵。
城塘是用大块石板条石构筑而成的夹层塘,气势宏伟,蜿蜒数千米。
在镇海口南面,现存的主要海防遗迹有金鸡山暸望台、靖远炮台、宏远炮台、戚家山营垒等。
如此集中的海防遗迹,这在全国是罕见的,与其他地区的海防遗迹相比,具有范围大、遗迹多、类型广、保存好等明显特点,而且海防遗迹与较为著名的众多自然、人文景观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这些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是镇海人民热爱祖国,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镇海一代又一代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
二、传承镇海海防历史的爱国主义灵魂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海防历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是一种继承和发扬的关系,一种以爱国主义为纽带,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无论是报国、爱国,还是兴国,祖国的兴衰存亡,是所有炎黄子孙爱国行动的最终理由。
报国镇海海防历史的见证在整个镇海海防史上,在无数仁者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中,无不渗透着他们保卫祖国、报效祖国的精神。
报国,是海防历史对他们英雄事迹的最好诠注。
现存海防遗址之一——泮池,就见证了爱国将领精忠报国,与祖国同生死共存亡的决心。
泮池位于镇海中学内孔庙大成殿前,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841年10月,因鸦片战争镇海之役失利,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在此投水尽节,实现其与镇海城共存亡的矢志。
海防遗址吴杰故居和吴公纪功碑亭,记述着抗法著名将领吴杰的生平和功绩。
1878年,镇海招宝山威远炮台建成,吴杰首任镇海炮台守备,统率镇海口各炮台。
在镇海口抗法保卫期间,吴杰不顾自身安危,身先士卒,亲自开炮痛击法舰,重伤法军司令孤拔,迫使法军败退,中法战争镇海战役获得全胜,破灭了法国海军不败的神话。
为纪念吴杰功绩,颂扬他报国、爱国的精神,镇海人民发起兴建吴公纪功碑亭。
“威望震欧洲,丰功留梓荫”的碑文流芳百世。
不管是著名将领还是普通士卒,镇海因为有了他们用生命和热血的捍卫才有了今天的和平和发展,如何发挥海防历史作用,让先驱们的“报国”情怀不断得以继承和延续,是今天的镇海人面临的课题。
1993年10月,镇海区首次在鼓楼举办了“镇海军民反侵略史迹展览”,本是文化部门的一个常规小展览,却在镇海城内引起了轰动。
展览数次延期,许多学校、机关、团体都纷纷组织前来参观,许多参观者都边看边记,一位中学生充满激情地写道:“中国会永远落后吗?我们将用行动作出回答!”有位机关干部这样写道“昔日挨打被侮,根源在于落后,毋忘历史耻辱,须激爱国热情,立誓以身许国,固我中华长城”。
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引起了区领导的深深思考,区委区政府统一了思想,一致认为只有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激发出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才会有持久的原动力;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也不应是“空对空”,要有具体生动的内容作为载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镇海丰富而又珍贵的海防历史遗址和众多灿若星辰的英雄人物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因此修复开发海防遗址,意义重大!经过这一番深思熟虑,一个“大工程”的轮廓渐渐凸现出来了。
1994年2月,镇海区委、区政府做出了“保护开发镇海口海防遗址,全面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工程”的决定,并把这项工程作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头戏,确定了“一地、二全、三化、四促”的总体思路,从此,镇海区每年都要制定《关于在全区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每年四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为爱国主义教育周,并已连续十四年举办隆重的爱教周开幕式及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确保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发展。
“一地”即建立完善以海防遗址为龙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全”即全社会发动、全民参与,共同投入我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保护建设。
“三化”即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教育活动形象化、教育基地网络化。
“四促”即通过保护和修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促进历史文物的进一步保护和利用、促进文明城市建设、促进投资环境的改善、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全面发展。
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工程拉开了序幕,凝聚于近代镇海海防历史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了继承和宣扬的平台!爱国镇海海防历史的精神镇海区历届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注重通过爱国主义基地这一平台的建设,以及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来弘扬“爱国”这一镇海海防历史的核心精神,从而进一步凝聚全区上下共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心和热情,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挖掘海防遗址优势,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镇海区根据“挖掘资源、营造特色、龙头带动、形成网络”的原则,密切联系本地实际,投入2000多万元(其中1250万元为各界自发捐款)于1997年建成并开放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同时,形成了以“一馆三区”(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招宝山区、后海塘区和梓荫山区内的海防遗迹)为龙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
江泽民同志亲笔为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题写馆名。
自1997年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各类参观人员88万多人次。
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
此外,我区还对另外四家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镇海革命烈士陵园、镇海中学朱枫烈士纪念楼、92899部队海测船大队史展馆和两院院士风采馆以及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寿昌烈士纪念馆,进行了整体性的规划建设。
同时,为让参观者在旅游中接受教育,我区依托爱教基地,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市场有效运作,精心规划,认真实施。
目前,我区已初步形成了以海防历史纪念馆为龙头的红色旅游基本线路。
所有红色旅游景点实行“挂牌定点,免费讲解”,同时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海防馆还成立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在学生节假日开展中短期特色训练。
几年来,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发挥爱教基地功能,创新爱教活动载体。
在加强基地建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镇海区坚持教育引导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未成年人为重点,不断创新载体,努力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1994年全区举办第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周开始,14年来,我们把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弘扬历史文化、感受建设成就、学习先进典型、突出敬业奉献等主题相结合,除每年举办1000人左右、各界干部群众参与的开幕式外,还广泛组织电影周、文艺汇演、文化巡游、演讲征文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爱教周”逐步形成了“主题不断深化、规模不断扩大、载体不断创新、效果不断增强”的特点。
同时,我们以重大节庆纪念日为契机,充分利用每年的清明节、“五一”、“五四”、“七一”、“八一”、“十一”“一二·九”等节日,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党员干部、部队官兵、青少年学生参观学习,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常化。
如每年清明节,我区都组织领导干部进行祭扫,缅怀革命先烈,每年“一二·九”,举行18周岁公民成人仪式。
镇海中学每年高一新生的第一课就是在军训时瞻仰学校的人文历史遗迹、了解海防遗迹背后的事实。
让爱教基地实实在在成为广大群众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