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会共话之二——代表委员话“幸福”

两会共话之二——代表委员话“幸福”

两会共话之二——代表委员话“幸福”
告别“GDP”崇拜 缔造“幸福”中国
人民网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杨文彦)2011全国两会正在召开,此间“幸
福指数”继续升温。“幸福”包含哪些内容、实现途径是什么、考核标准看什么
等等,成为继“和谐”之后的又一高频热词,同时,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讨论
最多的内容。
幸福的基础是经济
浙江代表团缪水娟说,幸福指数是反映百姓生活能否达到小康水平的指标,
提高百姓“幸福感”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说,全国上下下决心来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把经济发展的质量搞上去,肯定会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老百姓的幸福
感也会显著增强。
全国政协委员蒋明麟说,每个人的幸福感都不一样,不可能用统一的数据来
衡量。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关键在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民生的基础就是
经济。GDP与幸福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也不能完全划不等号。
全国人大代表姚玉舟认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GDP,使政府有更多的财力
投入到改善民生当中。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百姓的幸福指数也逐年提高。
幸福的关键是民生
全国人大代表李勤说,如果没有没房子住,怎么会有幸福感?只有加大公租
房和廉租房的建设,才能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
全国政协委员孙贵宝说,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人民政府的公共服
务体系。比如医药卫生方面,全国人民都挤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病,当然不幸福。
人大代表黄方方说,要让“幸福”更好地落地,国家要继续加强保障和改善
民生。一是将保障就业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二是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逐
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三是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建立健全统
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改革发展。
五是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构建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让广大低收入家
庭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六是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更加关注各类困难群
体的生存与发展„„
张嘉极委员认为,“幸福指数”应该囊括收入、保障、物价、住房、教育、
环境、医疗、文化等各项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有人把“幸福指数”比喻成那把
转型时期摆脱“GDP崇拜”的钥匙,再恰当不过。
幸福的感受是公平和尊严
全国人大代表江香梅说:幸福感的关键是公平和正义,如果感觉不公平,老
百姓的幸福感就会打折。
全国政协委员陈凌孚的提案题目,就叫《共享发展成果,建设“幸福社会”》。
他提出,要“人人有工作,家家有房子,处处好环境,个个受尊敬”。
政协常委蒋明麟说,幸福是个庞大复杂的话题,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
受教育层次、不同世界观,都会影响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幸福是满足人物质世界
和精神世界的一种内心总体感觉,是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人大代表姚玉舟认为,平安是民心所盼,是人民群众安定生活的依靠。营造
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是推进幸福生活建设的必然要求。
同时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必然影响和带动社会风气持续优化,必然推
助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幸福的裁决在百姓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会前与网民交流时说,幸福要“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
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领导
干部的政绩应该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最高标准,
而不是以高楼大厦和项目作为最高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姚玉舟说:“幸福不是抽象的概念,测量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也要讲科学。要让人民感受说了算。”
广东佛山市委书记陈云贤代表说,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要致
力于惠民生、解民困,使幸福落实到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事好事
上。幸福指数理应成为考评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全国政协委员林贤郁表示,要走出GDP神话,也要警惕“幸福指数”崇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