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监测、报告的管理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国家传染病监测规 划和方案。 省、自治市、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根据国家传染病监测规划和方案,制定本行政 区域的传染病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传染病的 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 素,进行监测;对国外发生、国内尚未 发生的传染病或者国内新发生的传染病, 进行监测。
传染病监测、报告的管理
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周廷魁 2005.4
一、传染病监测的法律依据 二、传染病监测的发展趋势 三、传染病监测的基本特征 四、传染病监测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 五、传染病监测的应用 六、传染病监测的评估 七、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的管理
一、传染病监测的法律依据
第十七条:国家建立传染病监测制度。
WHO
1968年 第21届世界卫生大会讨论了国家和国 际传染病监测 全球: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广泛开展监测 从传染病监测发展到非传染病监测 从传染病发展到所有卫生事件的监测 从生物医学监测发展到生物-心理-社会监测
我国的传染病监测
1950年 全国疫情报告系统 1980年 建立疾病监测点 单项传染病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 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监测 71 145个
6.实验室监测
7.保密制度 疾病的发生有涉及个人隐私的要遵 守保密制度。 可以增加社会公众对监测工作的信 任、支持与参与意识。
合计
140
48
2.9
2.哨点监测 某个特定的人群,即能灵敏反应总人 群某传染病流行状况的有代表性人群组 作为哨点人群,对哨点人群用统一的内 容和方法开展的监测。如:AIDS对性病 患者、吸毒者、暗娼和长途卡车司机等 高危人群的监测,可大致了解我国HIV的 感染状况和发展趋势。
3.无关联匿名监测 利用为其他目的所收集的资料,在 不识别个人身份的情况不开展监测。此 类监测目的不是为了发现,而仅仅是了 解人群中疾病的流行状况。 如:收集医院检验科血样(无个人识 别标记)进行HIV检测。
某医院性病患者HIV感染率监测
对象 人数 HIV(+) %
自愿作HIV检测
拒绝作HIV检测 合计
735
231 966
38
33 71
5.2
14.3 7.3
4.监测的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 直接指标:如发病数、死亡数、发 病率、死亡率等 间接指标:直接指标不易获得,如 流感、通常用类流感发病、死亡
5.动态人群和静态人群 动态人群:研究过程中人口频繁地 迁出、迁入。人群的计算要用人时(人年 或人月)计算法。 静态人群:无人口迁出、迁入或仅有 少量迁出、迁入的人群。可采用观察期 平均人口计算。
传染病监测与非传染病监测的不同
传染病谱的“冰山”现象:
传染病监测的目的
传染病监测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目的是为预防控制传染病,为卫生决策, 为卫生干预提供信息。 传染病监测需要描述流行病学、分 析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和理论流行 病学知识。 也需社会学、人口学、统计学、卫 生经济、气象学和生物学知识。
XX省传染病居民漏报调查结果(80年代)
疾病 查出病例数 报告数 漏报数 漏报率%
菌痢
百日咳
4497
380
884
101
3613
279
80.34
73.42
伤寒 流脑 白喉 合计
14 27 2 4920
2 15 1 1003
12 12 1 3917
85.71 44.44 50.00 79.61
美国每百位医师按主动与被动监测报告比较 (80年代) 疾病 肝炎 麻疹 风疹 沙门菌 主监测 78 11 7 44 被动监测 27 8 3 9 比例 2.9 1.4 2.3 4.9
第十九条 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的发生、流 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 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第七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 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 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
第十八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 病预防控制中履行下列职责: ……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以及分 布进行监测,对重大传染病流行趋势进 行预测,提出预防和控制对策, ……开展传染病病原学鉴定,建立 检测质量控制体系……卫生评价。
四、传染病监测的主要内容
监测人群的基本情况:一般人口学资料、 出生、死亡、生活习惯、经济状况、教 育水准、居住条件和人群流动的情况; 监测传染病分布的动态变化(人、时、 地),包括传染病漏报调查和亚临床感 染调查; 监测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性;
监测传染源、动物宿主、昆虫媒介及传 染来源; 监测病原体的型别,毒力及耐药情况; 评价策略和干预措施的效果; 研究传染病的病因学、流行因素和流行 规律; 传染病流行的预测
第二十条 ……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预 案…… 包括以下 主要内容: (二)传染病的监测、信息收集、分析、报 告、通报制度; 第二十八条 ……工程竣工后,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应当对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监测。
二、传染病监测的发展趋946年 开始对疟疾; 发病学监测与实险室检查结合----综合监测 1955年 脊髓灰质炎疫苗监测计划 1957年 流行性感冒 1961年 病毒性肝炎及多种传染病监测 1986年 CDC列出监测的策略和目的, 建立监测评价、研究和培训
传染病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确保监测工作的质量,提高效率。 1.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 被动监测:指下级单位按常规向上级单 位报告监测数据和资料,而 上级单位被动接收。如各国 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属于被 动监测的范畴。
主动监测:上级单位根据特殊需要、主动 进行的专项调查或要求下级单 位严格按照规定调查收集资料。 如传染病漏报调查、零报告、 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测等。 主动监测质量明显优于被动监测。
传染病监测的定义
也称流行病学监测、公共卫生监测; 是指长期、连续和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 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 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 其效果。
三、传染病监测的基本特征
只有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传染病的 动态资料,才能发现疾病发生、流行和 分布的规律及发展趋势 必需将原始资料整理、分析、综合成有 价值的信息 充分利用信息,上报与反馈,干预与评 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