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复习整理资料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复习整理资料

个人整理,仅供参考,如有问题,欢迎指正 一、绪论 【环境的基本概念】 法律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的基本组成】 自然环境:物质(空气、水、土壤、动植物) 能量(气温、阳光、引力、磁力) 自然现象(地壳运动、太阳稳定性、大气力量、水循环)

社会环境:物理社会环境(建筑物、道路、工厂) 生物社会环境(驯化、驯养的动物和植物) 心理社会环境(人的行为、风俗习惯、法律和语言)

【人类和环境的基本关系】 1、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依赖自然环境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2、人类又是环境的利用和改造者,通过社会性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类还是环境的破坏者,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等活动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各样的污染物,破坏生态平衡,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命的变化。

【八大公害事件】 日本水俣事件 污染物:甲基汞 马斯河谷事件 污染物: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 伦敦烟雾事件 污染物:大气中尘粒和二氧化硫 多诺拉烟雾事件 污染物:二氧化硫与金属元素、金属化合物相互作用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污染物:碳氢化合物 日本富山事件骨痛症 污染物:镉 日本米糠油事件 污染物:多氯联苯 日本四日事件 污染物:二氧化硫、金属粉尘 【环境发展史上的两大著作】 《寂静的春天》 《增长的极限》 《增长的极限》作者观点:1、增长的极限来自于地球的有限性; 2、反馈环路使全球性环发问题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 3、全球均衡状态是解决全球性环发问题的最终出路; 《寂静的春天》 明天的寓言 生物富集作用,DDT等农药的滥用危害人类环境,导致农药在生物体内的富集最终导致所有生物的死亡

她通过对污染物的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与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她告诉人们:在人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各种致命化学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是难以清除的,因为它们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进入了生物组织内。

【环境保护里程碑】 斯德哥尔摩会议、里约热内卢会议、哥本哈根会议 斯德哥尔摩会议:1 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会议提交文件:《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环境宣言》。 是联合国首次研讨保护环境的会议,也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为了纪念大会的召开,当年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里约热内卢会议:1984年的“臭氧空洞”,引发了新一轮世环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沉降” ;

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183个国家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首脑亲自与会。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国际合作的指导原则 《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的指导原则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控制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燃烧矿物燃料产生二氧化碳) 《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哥本哈根会议: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哥本哈根举行。本次会议计划就2012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出安排。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 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召开,目的在于推动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有效协议。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并表示中国将在2020年前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向世界展示出了应对全球变暖的决心

【环境保护运动】 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举行的“地球日”游行活动,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环境保护方面的群众运动。

二、当代全球环境问题 【几个主要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荒漠化、酸雨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从而减少了地球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

【6种温室气体】 《京都议定书》划定的 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s);工业生产的产物: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

【温室效应的影响及危害】海平面上升;冰川消退;加剧洪涝、干旱及其它气象灾害以及荒漠化;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京都议定书》】1997年12月,在日本东京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6种受控制温室气体,2005年2月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丹麦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会议中心议题:1.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是多少? 2.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3.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4.如何管理这笔资金? 【臭氧层作用】 有效地挡住了来自太阳紫外线的侵袭,才使得人类和地球上各种生命能够存在、繁衍和发展。

【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氯氟烃 :制冷剂,泡沫塑料的发泡剂 ,气溶胶产品的驱雾剂 ,清洗溶剂 哈龙 :高效灭火剂 溴甲烷 :熏蒸杀虫剂 四氯化碳 :清洗溶剂和灭火剂 甲基氯仿:清洗剂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1、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损坏人的免疫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 2、破坏生态系统; 3、引起新的环境问题 【《维也纳公约》】1985年3月22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订了《维也纳公约》,1988年9月22日正式生效。

【《蒙特利尔议定书》】1987 年,大气臭氧层保护的重要历史性文件 ——《蒙特利尔议定书》出台。《蒙特利尔议定书》确定了全球保护臭氧层国际合作的框架,提出了受控物质(主要是哈龙、氟氯碳即氟利昂)清单及其逐步和最终完全淘汰的时间表。

每年的9月16日是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生态环境三个水平上。

【土地荒漠化成因】 1、自然因素 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 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 2、人为因素 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历史动乱 【土地荒漠化危害】 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农牧业减产 【酸雨】 酸雨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也就是PH值低于5.6的降水

【酸雨PH】二氧化碳在常温时溶解于雨水中并达到气液相平衡后,雨水之酸碱值约为 5.6。 【酸雨来源】自然现象导致酸雨。例如,火山喷发后会降含硫酸或盐酸的雨,雷电可以使雨水中含硝酸等。人类活动造成酸雨:发电厂、钢铁厂、冶炼厂、家家户户的小煤炉燃烧矿物燃料;汽车发动机;焚烧垃圾等。

【引起酸雨的物质】酸雨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所产生的物质引起的,大气中的SO2和N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集中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酸雨的危害】 1.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丧失鱼类和其它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

3.对人体的影响。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梗等疾病的概率增加。

4.对建筑物、机械、市政设施的腐蚀 【酸雨的控制】环境管理、环境经济与环境法律是控制酸雨污染的一个主要手段。 1. 原煤脱硫技术 ,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 40 % ~60%的无机硫。 2. 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 3. 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4. 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 5. 改进汽车发动机技术,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持有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能够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并能沉降到地表层,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POPs特性对人体的危害】 多氯联苯 1. 高毒性 2. 稳定性 3. 蓄积性及生物富集作用 4. 迁移性——“蚱蜢跳效应” 三、当代中国环境问题 【大气中的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TSP):颗粒小于100μm的颗粒物,是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可吸入颗粒(IP):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PM10。 【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2013年2月2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称PM2.5拟正式命名为“细颗粒物”。 【PM2.5的来源】 1、自然源:土壤扬尘、海盐、植物花粉、细菌等。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都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层中。

2、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 固定源: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

流动源:汽车尾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