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调研报告 时间:2010年9月3日——9月15日 对象:太原市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 山西大学图书馆、海南省图书馆(文献) 目的:了解图书馆建筑的设计要求 解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功能组织与流线安排 空间的处理与空间气氛的营造 建筑形体的造型手法 调研者:陈世宁 一、图书馆的小资料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最早的图书馆,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建立在那里的东西,如书籍,报纸,视频和音乐的保存供人阅读,使用或借用,是为读者在馆内使用文献而提供的专门场所。 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便产生了文字,用来记录这些文字的载体—图书也就应运而生。它记载了从古至今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图书馆的功能之一,就是要收集、加工、整理、科学管理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源,以便广大的读者借阅使用。图书馆是作为保存各民族文化财富的机构而存在的,它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典籍任务,是图书馆最古老的职能。它是以文献为物质基础而开展业务活动的。但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图书馆不但保存手写和印刷的文献,还保存其他载体形式的资源,而且保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 图书馆收藏着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积极地开发,广泛地利用这些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它也是图书馆承担各种职能的基础。由于当今社会文献的生产数量大、增长快;社会文献的类型复杂、形式多样;文献的时效性强;文献的传播速度加快;文献的内容交叉重复;文献所用语种在扩大,质量下降等特点,使人们普通感到利用起来十分不容易。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科学分析综合、指引,形成有秩序、有规律、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与传递,使读者更好地利用它们。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开发包括下面几项内容:第一,对到馆的文献进行验收、登记、分类、编目、加工,最后调配到各借阅室,以便科学排架,合理的流通;第二,对馆外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搜索、过滤,成为虚拟馆藏,形成更加宽广、快捷的信息通道;第三,通过最现代化的手段—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使馆藏文献走向数字化。 二、太原市图书馆 基本概况: 太原市图书馆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藏书量200万册,主体建筑六层。市图位于滨河西路北段23号,由于滨河西路南北走向,西面建楼,东面绿化及紧靠汾河,所以,与市图紧挨着的建筑也是南北走向,北侧是市检察院,南侧是未竣工的地质博物馆,西侧是滨河花园小区。市图采用国际趋向的方型体型,与主体相连接的还有一个多功能报告厅。主楼前的广场中心建有旱喷泉,周边是园林绿地,环境幽雅静谧,绿地绿化丰富,绿化环境内还附有蜿蜒小道及长廊,可供读者休息、学习等。主楼整体有垫高,垫高部分以下是半地下停车场,主楼后也可停放车辆。
平面布置: 一层:展厅,办证咨询处、还书处,残疾人阅览室,自习空间,办公区,会议厅。一层主要部分是中间直通六层的共享空间,各层形成环状而上,且采用玻璃顶部,各层都能取得很好的采光。 二层:社科借阅室、自习室,自科借阅室,少儿借阅室,露天自习区,电子查阅。自习区挑出在咨询处上,很好的利用了自然采光,且增加室内变化的丰富度。 三层:现报刊阅览二室,电子阅览室(资源共享室),综合阅览室,技术支持中心,计算网络。三层以上的走道有若干半圆出挑,是小型自习区,也增加室内趣味。 四层:稽藏阅览室,工具书、地方志阅览室,第二自习室,健身房,办公区。 五层:过报刊阅览室,地方文献阅览室,装订室,特藏阅览室,办公区。 六层:古籍部,办公区,会议室。
分析: 市图拥有自己一小片绿化环境,绿化环境中也设置了蜿蜒小道,但整体感觉杂乱,不注重绿化布置,显得没有活力,杂草枯木一般。 市图主体建筑造型虽较方整,但立面上的处理还是有很多变化的,加上墙面与玻璃的虚实处理,使得建筑看起来更加丰富,虚中有实,实中带虚。建筑内部以中部直通六层的共享空间为主体,各阅览功能用房围其而设,别有一番趣味。屋顶做成玻璃顶,能有很好的自然采光,但太浪费能源,而且如此设计的共享空间太浪费空间。各层之间主要以共享空间中的直行双跑楼梯为连接,这能很好的观看室内风景。室内二层有一挑出的大半圆空间,而三层以上则挑出若干小型半圆,这不仅增加了自习阅览空间,也增加了室内趣味。 太原市图书馆 技术参数 建筑入口前广场长宽 长45米,宽25米(入口距离大门25米) 入口及台阶 主入口:共十个台阶,踏步宽350,踏步高150 门宽6.6米 次入口:台阶设计同上 门宽1.5米 借阅柜尺寸 长5米。宽:对内500,对外300。高:对内800,对外1.1米(两层设计) 阅览桌尺寸 成人:长1.6米,宽1.0,高750 儿童:长1000,宽600,高500。(四人桌) 阅报台:长1400,宽1050,高度 总高1米,斜面下端距地面700 建筑柱距 规整处7.47米见方 层高 3.9米 窗台高度 外墙对外开窗1米;内墙对内开窗600 书架尺寸 成人:长5米,宽490,高2米(普通书柜为5层,杂志为6层。报刊钢架:长650,宽400,高1000(单面);长630,宽720,高870 (总高) 儿童:长2.7米,宽280,高1000 四层设计 厕所尺寸 总尺寸,长5米,宽3.6米 大便池:所占面积长1200,宽900 无障碍:长2000,宽900 小便池:间距900,便 池高处距地面1000,低处距地面430 无障碍:扶手距离 600 建筑消防通道,公共楼梯通道,各种走道尺寸详见平面图
三、山西省图书馆 基本概况: 山西省图书馆占地36000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收藏书刊文献资料220万余件,涉及中外文图书、报刊、古籍线装书、唱片、录音录像磁带、CD、VCD 、DVD、电影胶片、缩微资料及大型计算机数据库、CD-ROM等各种载体;此外,还有金石拓片、字画、舆图和手稿、地契、账簿、票证等特种文献。省图位于解放南路文源巷23号。省图西侧是山西省图书馆宿舍,南侧是山西省心血管疾病医院。省图与独分出一栋的少儿部相连,少儿部又连着报告厅。没有明显的停车场,但有单车棚,汽车停放在篮球场地上。且还书处在门口,与岗位处相连。
平面布置: 一层:存包处,办证台,文源书苑,图书借阅二室,办公区。 二层:报纸、自然科学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展厅,期刊阅览室,第三借阅室,咨询台,目录检索大厅。 三层:读者工作部,多功能厅,第四借阅室,文献、专利、标准检索室,自动化网络部,信息咨询部,自习阅览室,报刊部。 四层:图书借阅五室,数字化工作室,晋图专递编辑组,档案室。 分析: 省图绿化极其丰富,整个建筑被蔓藤类植物所包围,加上周围高大树木,让人恰似走进了森林一般。整体观看省图,确实有山西古城中古建筑一般。 省图的内部功能分区很是复杂,应该是多期工程的原因。进入门厅,左右两侧是存包处和办证处,感觉很空间很小很压抑,一层主要是阅览室。一层两边各有一部双分楼梯仅能通往二层,从二层进入,首先是展厅,接着是两边对称的房间布局,从两边能通往楼上。省图内部功能分布主要吸引人的是西北角的扩建部分。那总共七层,但每层的层高不高,七层高度与主体四层高度差不多。而功能就是不同分类科目的阅览室。省图给人一种古建风味,也带给人一种神秘的气息。
四、山西大学图书馆 基本概况: 山西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02年,始称山西大学堂图书馆,辛亥革命后改称山西大学校图书馆,1931年定现名。山大图书馆面积19349平方米。馆藏文献190.1万册(件),其中印刷版文献158.5万册,电子图书6.08万册,非书资料10040件,中外文文献数据库17个,各院系分馆文献 24.537万册。图书馆古籍13万余册,主要为明、清时期及民国时期的线装书。山大位于太原市坞城南路696号,北邻山西省委党校,南邻山西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西面是大马村,东面山西旅游职业学院。
平面布置:(图中上部为东) 分析: 山大图书馆周围有一圈树木围着,大门前还有一块广场绿地,环境怡人且利于安全疏散。 山大图书馆现代、高大。主要功能房间在三层,四层到十层是不同分类科目阅览室。建筑围成一四合院式,中间有一中庭,可供晨读学习用。图书馆由台阶从二层进入,要下到一层由辅助楼梯进入,在二层门厅那有一直行楼梯进入三层,上到四至十层则由电梯或电梯旁的辅助楼梯进入。图书馆正对山西大学南校门,在校门与图书馆之间有一个宽120米,进深110米的绿化广场,既分散了从校门进入的人流,又阻隔了来自坞城南路上的噪音。图书馆西南方是9层的科技楼。西北面是4层的文科楼,南边是一个5层高的计数楼,北面是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教学楼有2层高。东面是山西大学附属小学,其操场距离图书馆较近,学生下课时噪音较大。图书馆楼前绿化比较丰富。图书馆离各个教学楼都比较近,便于师生查阅相关资料。有意思的是,山大图书馆的二层的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