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苏联解体看“三个代表” 论文

从苏联解体看“三个代表” 论文

一、苏联解体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帝俄时代的白蓝红三色旗冉冉升起。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正式宣告解体,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发生了剧变,社会主义遭受了巨大的挫折。

.................
新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的解释了我国政府的工作目标和途径,避免了重复苏联之覆辙.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并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并且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二、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一)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在于政府的执政措施,经济改革,社会矛盾,等方面出现重大失误和挫折.导致苏联社会内部各阶级出现了较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最终解体。

当时苏联所实行的是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

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

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

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其次再加上苏联的领导人指挥失误、政府高层特权导致贪污腐败盛行、民族矛盾冲突不断加深日益恶化等多方面因素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二)对苏联解体的沉痛教训的反思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因此适时、正确地吸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经验教训,研究苏联衰败的制度上的原因以及有关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思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苏共垮台、苏联亡国乃是其制度性缺陷导致的。

这些制度性缺陷并不是苏共和苏联的独家产物,而是一种国际性现象,至今仍不同程度地遗留在执政的共产党内和尚在运作的社会主义国家中。

因此,破解苏共垮台、苏联亡国的深层原因以及现实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缺陷,既是尊重历史,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客观要求,更是中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现实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

1.苏联政府无法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苏联解体前的计划经济措施以及其“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无法顺应世界经济改革潮流,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苏联的无产阶级劳动积极性不高,生产力低下.生产资料于生产工具落后。

这种体制导致战后苏联的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
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

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2.苏联政府无法代表先进的文化发展
由于冷战的原因,西方与苏联完全对立,而西方一直在世界文化发展的最前端.而苏联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冷战封锁,已经逐渐脱离了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逐渐走向了对最高领导人个人狂热崇拜的左倾思想.走如了封闭的文化世界。

3.苏联政府根本就无法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由于苏联政府是单一政党执政,所以内部阶级和权利斗争十分激烈,就比如斯大林刚去世,刚上台的赫鲁晓夫就对其展开了强烈批评.这样的内部矛盾,直接削弱了苏联政府对国家的控制能力,削弱了国家资源,各领导人根本无暇顾及人民的根本利益,加上苏联政府的高度集中经济发展模式,人民的生活条件一落千丈.各级政府的腐败、贪污、军队的疲软,人民已经逐渐的走向了水深火热之中。

因此当时苏联政府的这种政治体制完全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逐渐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导致了最后的“亡党亡国”。

三、以“三个代表”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思想方针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站在世纪之交的时代高度,总结了我们党近80年的历史经验,借鉴并反思了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联系当前我国面对的国际新形势以及党面临的新问题,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我们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这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挹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苏联体制的区别以及其优势
苏联政府以及苏维埃政党执政过于制度化模式化,并且其社会制度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在建设社会主义上逐渐堕入了教条主义,没有能正确认识本身的历史定位,未能及时改革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弊端。

而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根本问题,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全方位奋力开拓,积累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认真面对和解决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对我们党的严峻警示,最终总结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的解释了我国政府的
工作目标和途径,避免了重复苏联之覆辙.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并且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深入反思历史经验教训,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由在占世界人口1/3的国度里取得胜利和苏东剧变、苏联解体的大曲折,向人们、向一切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重大的课题。

深入研究和思考如此错综复杂、变化深刻的历史现象,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教训,我们得到重要的启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消亡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则预示着社会主义辉煌的未来;我们一定要吸取苏共解体的教训,必须始终不渝地加强党的建设。

我们党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执政党,只有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以保持先进性,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化解风险,因势利导,更好地巩固、加强和发展我们的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在中国共产党大力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际。

如果不以制度的民主化进程为依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将难以达到理想的预定目标。

总之,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的竞争,但是这些都是需要好的社会制度来维系,所以说世界的竞争也是社会制度的竞争,谁的制度更适应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就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适应者昌,不适应者亡。

我们应当多从这个角度思考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教训,并借此谋划现实社会主义的未来。

惟有如此,我们的社会主义才会越来越经受得住考验。

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蒸蒸日上,昂首前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