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业自然灾害与防治
——林区政府副秘书长、农林局局长 李天柱
(2010年7月16日)
农业是与自然气象条件高度相关的产业,农业生产过程就是与自然界博弈的过程。近年来,我国低温冻害、洪涝干旱交替发生,且霜冻、冰雹、病虫等灾害也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破坏极大。灾后反思,几乎每年每月都有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如何因时因地地科学防灾减灾,灾后迅速反应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除了不断提高农业灾害的预测、预报、预警水平,完善应急预案外,普及抗灾减灾知识、提高应对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增强农业抗灾救灾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能动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十分必要。为此,我结合这些年的农业工作经验,谈一谈农业抗灾救灾的措施与方法,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农业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以自然变异为主要原因而给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后果的祸害。农业自然灾害就是指影响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和对农作物收成起破坏作用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南涝北旱、雨雪冰冻、台风、地震以及沙尘暴等多种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认识它的发生、发展规律、分布规 2 律等,提高全民族防灾减灾意识,对我国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自然灾害的种类
1、气象灾害。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洪涝、干旱、低温冻害、大风、冰雹、沙尘暴等。在诸多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最大。气象灾害的分布与气候及地形条件密切相关。例如旱涝灾害集中分布于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但目前也有向山区、高原延伸的趋势,如今年在西南各省发生的特大旱灾和洪涝灾害。与温度有关的高温热害、低温冻害、冰雪灾害等主要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南方各省、气候寒冷的东北地区及地势高峻的青藏高原地区,但目前高温热害也开始向北方侵袭,前几天北京的地面温度达到了68℃,而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则席卷了中国南方地区。暴风(包括台风)灾害则以冬季风强盛的西北、北部地区及夏季风强盛的东南、东部沿海地区最为严重,而地处中国中部的神农架,这几年被大风损毁的庄稼也已不在少数。
据统计,每年我国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平均每年约720—870亿元人民币)的57%;由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全部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平均每年约1~2万人)的40%。特别是20世纪末至今,我国就发生了十几次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1998年的大水、2008年的冰冻雪灾我们一定记忆犹新,而今年的干旱、越来越频繁的沙尘暴更是让我们体现到了大自然的威力。 3 2、生态灾害。生态灾害显见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南方丘陵山地,这些地区生态条件比较恶劣,易受自然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荒漠化集中于西北及长城沿线以北地区。水土流失灾害以黄土高原、太行山区及江南丘陵地区最为严重。石漠化则以我国的云、贵、桂三省区最为严重。其中以贵州省的面积最大。此外,海洋带发生的赤潮、海岸侵蚀也是我国不可忽视的几大生态问题。在我国,造成生态灾害有自然原因,如气象、地质和地貌等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表现在四个方面:过量放牧;滥砍、滥挖、滥采;滥垦;滥用水资源等。因此,合理的开发资源、提高环保意识才能更好地避免自然灾害对我国造成的损失。
3、生物灾害。生物灾害在全国普遍存在,不同地区内,病、虫、鼠、杂草等的种类不同。“紫茎泽兰”、 “水葫芦”等恶性杂草已在云贵高原、江浙一带形成生态灾害。再如这些年在我区发生的马陆危害,核桃害虫、稻飞虱以及当前各种知名不知名的农作物病虫害,五号病、蓝耳病、禽流感、非典型肺炎等动物传染病害,其危害程度已不亚于气象灾害,有的已经开始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有不慎,就会引起社会恐慌。
4、地质灾害。我国地质环境复杂,自然变异强烈,灾害种类齐全,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活火山、崩塌和地面裂缝等。而地震因发生隐藏性强,爆发突然,毁坏程度巨大,被称为“群害之首”。2008年的四川地震、今年的青海玉树地震,给我们的心底加上了一道深深的烙印。在我区,泥石流、 4 滑坡时有发生,松柏铜镲沟滑坡带更是不得不让我们随时警醒。
(二)农业自然灾害的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灾害种类多,造成灾害类型复杂多样。我国地域辽阔,构造复杂,地理生态环境多变,有着各种灾害发生的生态条件。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发现我国的灾害种类几乎包括了世界所有灾害类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成灾类型多。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地质构造活跃带上,地震活动随处可见。加之我国又是一个受季风影响十分强烈的国家,受季风影响,导致寒暖、干湿度变幅很大;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年季变幅亦大,干旱发生的频率高,范围广,强度大,暴雨、涝灾等重大灾害常常发生;冬季的寒潮大风天气常常导致低温冷害,冰雪灾害等。在各类灾害中,尤以洪涝、干旱和地震危害最大。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之中,但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能耗高,又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灾害。
2、灾害发生范围广,造成灾害影响面大。我国东西、南北间,一年四季几乎总有灾害发生。春季北方有“十年九旱”之称,江南多低温连阴雨。春夏之交北方常有干热风,南方多冰雹、雷雨、大风和局部暴雨。夏秋是我国灾害最多的季节,自南而北先后多暴雨、洪涝,盛夏多伏旱,夏秋之交沿海多台风、风暴潮。冬季全国各地都有寒潮、霜冻威胁。这些灾害在平原、高原、山地、海岛等凡有农业的地方都会发生,说明我国自然灾害的范围极其广泛。 5 3、灾害发生频率高,造成灾害频繁。洪涝和干旱是对农业危害最大的两种自然灾害,其出现的时间和地区都比较集中,危害程度很大。南方一般发生在5~6月,北方7~8月。珠江、长江、淮河、黄河等流域是旱涝最频繁的地区,一般平均每两年都会发生了一次大的旱涝灾害,一般的旱涝灾害更是频繁。
4、时空交替分布,对农业的影响复杂。因受副热带高压活动的影响,我国汛期雨带自南向北的推移呈跳跃形式,其前进速度或停滞时间异常会形成一方出现洪涝,而另一方出现干旱的情况。因此,干旱与洪涝在地区分布上往往是相嵌分布,最常见的形式为南涝北旱,南北涝中间旱,或北涝南旱。由于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并有群发和诱发其他灾害等特征,因此对农业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如何预防和治理自然灾害,减少农业损失,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预防和治理农业自然灾害的原则和主要措施
(一) 预防和治理农业自然灾害的原则
(1)预防为主,防抗结合。树立农业自然灾害可持续治理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
(2)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3)分工协作,协同应对。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6 (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靠科技,应用先进的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发挥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作用,积极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预防和治理农业自然灾害的主要措施
1、建立完善的农业灾害预警机制
积极和气象部门协调配合,加强农业灾害如洪涝干旱灾害等的全天候、大面积、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并及时发布农业自然灾害预警信息。
2、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快速反应机制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迄今为止,人类既不能非常准确地预测,又不能完全地控制自然灾害。鉴于危机的破坏性和负面影响,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时间因素极为重要,作为危机应对者的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在现场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灾区局势,迅速恢复社会秩序,。
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后,灾害发生地乡村干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户应在1小时内据实向当地政府和农业、民政部门报告灾情,灾情发生地人民政府和农业、民政等部门要立即对收集到的农业自然灾害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并在规定时间内逐级上报。报告应有电话报告和书面报告两种形式。来不及形成文字的,可先用电话口头报告,然后再呈送书面报告;来不及呈送详细报告的,可先做简要报告,然后根据事态的发展和处理情况,随时续报。
3、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应该 7 在支持农业发展上作出更大贡献。而事实上,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规模狭小、范围过窄,尚未有效调动农民、保险经营主体、政府等多方积极性,很难满足保险经营所依赖的大数法则理论,农业风险分散机制极其脆弱。当前农民主要还是采取自救、依靠政府救济(社会捐助)等方法来防范和分散农业风险,而农业保险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建立和健全农业保险机制,以政府为主体,加快完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构和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基金。
4、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自然灾害发生后,封锁信息、信息不明或传言传播的失真性,很容易加剧人们的恐慌情绪,使社会心态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极有可能导致社会的失稳。因此,政府必须及时向公众披露信息,化解公众的怀疑情绪,唤起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因此,有必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公布有关灾害信息。对于信息披露其基本要求是:时间第一,争取舆论主动权;言行一致,确立信息沟通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明确信息发布通道和时间;处理与各种媒体的关系,建立政府与媒体的合作机制。
5、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的管理和监督
要规划并建设好农业灾害防治工程,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发挥工程防治灾害最大效能。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们片面追求“多、快、好、省”,造成不尊重科学规律和不讲究质量、效益的工程很多,实践证明,防治工程本身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是灾害频发且治理困难的原因。因此,在规划、建设各种防治工程的时候,除了要设计好工程的功 8 效、配套设施以及承载能力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工程的其他效应,如生态、环境效应,权衡利弊,合理规划,科学施工,严抓质量,杜绝豆腐渣工程。
三、主要农业自然灾害综合防御对策
(一)暴雨洪涝
洪涝系指某一时段内由于降水过多、排水不畅而产生的洪灾和涝灾,其中洪灾指河流泛滥和山洪暴发,涝灾指雨水过多或过于集中,使农田积水成灾。在我区,5—10月是洪涝灾害高发期。
洪涝灾害发生后,将导致作物叶片变黄,根系发黑、腐烂,生长减慢,植株软弱。
综合防御对策:
(1)建造高标准防洪工程;
(2)修好田间排水沟;
(3)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
(4)调整农业结构,实行防涝栽培。如调整种植业与养殖业、旱作与水生作物比重等等。
(二)连阴雨
持续5天以上的阴雨天气成为连阴雨。我区常发生于春秋两季。春季连阴雨对玉米播种、小麦抽穗开花、油菜结荚成熟以及核桃、板栗花期授粉影响较大。秋季连阴雨主要影响秋种和秋收活动。连阴雨持续时间长的,将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综合防御对策: 9 (1)掌握天气气候演变规律,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尽量避免在连阴雨期间进行播种、收获等关键农事活动;
(2)修好田间排水沟,及时清沟排渍,搞好田间管理;
(3)提倡薄膜育苗和工厂化育苗,实施育苗移栽;
(4)播种、收获季节注意收看收听天气预报,及时组织人手抢种、抢收。
(三)干旱
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气候现象。在我区主要有春旱和夏旱,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则是旱期长、范围广的伏秋连旱(出现在7—8月,延续到9月甚至10月的大旱)。
综合防御对策:
(1)根据干旱规律,调整农业结构。在常发生春旱和初夏旱的地方,应改以种植秋收作物为主,夏收作物为辅。在伏旱常发区,调整播种日期,使作物对水分的敏感期躲过伏旱。
(2)兴修水利,合理灌溉。
(3)平整土地,深耕改土。平整土地是减少径流、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量的有效办法。在坡度大的地方应栽果树或生态树种,根据当地条件,修高梯田、水平沟或鱼鳞坑,已增多蓄水,保住土壤。
(4)抗旱播种。春旱最主要的是影响作物出苗,因此要特别注意适时播种,获得全苗。
(四)低温冻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