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伪造,劳动合同

伪造,劳动合同

伪造,劳动合同 篇一:伪造劳动合同罪 篇一:伪造印章签订合同是否一定构成合同诈骗 伪造印章签订合同是否一定构成合同诈 骗? XX年04月20日 来源:人民法院报 [案情] 被告人冯某承包了h建工集团a工程项目的部分木工工程,因此向杭州r出租站租赁钢管、扣件用于工程中搭脚手架。r出租站要求冯某在租赁合同上加盖a工程项目部的公章,但a项目部认为这是冯某个人的租赁合同,不需加盖公司印章。为顺利签订合同,冯某私刻h建工集团b项目部的公章,于XX年3月8日与r出租站签订了租赁合同,并在合同上签署真实姓名。双方约定,租赁钢管、扣件,具体数量按实发为准,租赁期为2年,租金每月结算并付清。之后冯某陆续租来钢管、扣件用于工程,并按约定支付租金。后冯某在工程项目资金垫付较多导致资金短缺,于是将租赁来的部分钢管转手变卖来周转资金。XX年1月左右,出租站因冯某拖欠租金未付向法院起诉,a项目部因为被法院冻结了账户,也停发了冯某的工程款,导致冯某预计可以获得的工程款无法及时获得。3月冯某与r出租站协商分期归还变卖钢管的材料款,并首期支付17万元,但要求出租站撤回起诉。7月,法院因发现租赁合同上b项目部的印章存在私刻嫌疑,驳回起诉,并让r出租站负责人报案。XX年5月冯某被抓获归案。[分歧] 本案被告人伪造公司印章签订了租赁合同,但签订合同时并无诈骗故意,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后在租赁期内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变卖租赁物的行为是否一定构成合同诈骗罪?对此存在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私刻公司印章,存在隐瞒真相,虚构事实的情况,后又擅自出卖租赁物,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其行为已构成合同诈骗罪。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合同诈骗罪,但构成伪造公司印章罪。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1.被告人主观上不具有诈骗的故意。尽管被告人和出租站签订租赁合同时使用了伪造的b项目部的公章,但这一行为是在出租站要求合同上加盖公司印章而工程所在的a项目部不愿意加盖的情况下,被告人为了顺利签订合同而实施了伪造印章的行为,但租赁合同上也有被告人的真实签名,其签订合同的真实意图是租赁钢管、扣件,并实际用于工程,并不存在虚构事实骗取财物的主观故意。 2.被告人客观上不具有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首先,本案中双方的租赁合同已实际有效,出租站基于租赁合同交付租赁物,并非因为被告人的欺骗行为交付财物。被告人也按约定履行支付租金的义务,由于承包工程项目进行了垫资等原因导致资金暂时短缺,才在租赁期间采取了变卖部分钢管、扣件来满足资金周转。其次,被告人完成了所承包的工程,尚有大量工程款可以结算,并不是没有偿还能力。被害人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才导致工程款被冻结,无法按计划取得。第三,事后被告人积极和被害人进行了协商,并尽其所能支付17万元材料款,案发后也努力赚钱偿还,期间与被害人也有联系,并未潜逃。 3.被告人的行为构成伪造公司印章罪。被告人冯某在未经h建工集团许可使用印章的情况下,私刻了该公司b项目部的印章,破坏了国家对社会的正常管理活动,并使用该印章与他人签订租赁合同,引发了极大的经济纠纷,被告人的行为扰乱了公共秩序,构成伪造公司印章罪。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法院) 章丽美篇二:时讯|单位伪造劳动合同被罚20万 时讯|单位伪造劳动合同被罚20万 隆安律所上海分所劳动法实务 如今的劳动争议案件,为了胜诉,单位和员工伪造证据的事情屡见不鲜。市二中院昨天对一 起伪造劳动合同的单位开出了20万元的罚单。这是新民诉法实施后,法院开出的最高罚金。 案件到了二审,李某向法院提出司法鉴定申请,要求鉴定劳动合同的真伪,“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份劳动合同,也没有签过字。” 法院委托相关司法鉴定机构鉴定表明:该公司提交的劳动合同的第七页与前六页不是同一台打印机连续打印形成,第七页系喷墨打印形成,前六页系激光打印形成——该公司提交的劳动合同存在换页情况。而且,第七页上有着最为重要的李某“签名”和日期。 据此,法院认定文化公司提供虚假证据,判决支持了李某的诉讼请求。而且法院认为,文化公司伪造案件重要证据,严重妨碍了法院对案件的正常审理,情节非常恶劣,为了维护正常的诉讼秩序,法院依法对该公司作出了20万元罚款的决定。 审理上述案件的法官表示,“劳动合同可以说是所有劳动争议案件中的关键证据,伪造劳动合同,会直接把审判引入误区,这也是本案中劳动者在仲裁和一审败诉的主要原因。”针对此案,法官介绍,经过司法鉴定以及鉴定人出庭作证,单位在事实面前仍不承认伪造证据,拒不承认错误,严重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 同时,为了引导诚信诉讼,防止当事人进行虚假诉讼、提交虚假证据,法院制定并实施了诚信诉讼告知制度,在开庭之前,就对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送达诉讼诚信承诺书,明确告知当事人进行虚假诉讼、提交虚假证据等行为所面临的处罚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单位仍然伪造证据,主观过错明显。为了震慑和打击不诚信诉讼行为,捍卫司法尊严,彰显法律权威,法院开出了20万元的罚单。篇三:伪造四十万借条的签名,构成犯罪吗? 伪造四十万借条的签名,构成犯罪吗? 闫建业律师(大连) ◆ 对问题的答复: 该行为是否涉嫌犯罪以及涉嫌犯何种罪要结合行为人的主观目的来认定。 如果行为人出于通过诉讼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那么行为人涉嫌诈骗罪,这种诈骗的方式从客观方面看,行为人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并启动民事诉讼,意图通过虚假诉讼使对方为虚假的债务关系承担责任,其行为符合诈骗罪客观方面的犯罪构成,在犯罪理论上这种诈骗方式被称为“三角诈骗”。并且,诈骗数额为40万,属于数额特别巨大。当然,如果败诉了,属于犯罪未遂。 如果行为人故意帮助一方当事人伪造证据,根据行为人的动机和目的,行为人可能涉嫌诈骗罪(共犯),也可能涉嫌伪造证据罪。与一方当事人合谋虚假诉讼的,涉嫌诈骗罪(共犯);受一方当事人欺骗,没有非法占有目的,而帮助伪造证据的,涉嫌伪造证据罪。 ◆ 诈骗罪的罪名及法定刑: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诈骗罪数额的认定: 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 ◆伪造证据罪的罪名及法定刑: 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闫建业律师(大连) 篇二:劳动者造假劳动合同 篇一:浅析劳动者以欺诈手段订立劳动合同的认定与处理 浅析劳动者以欺诈手段订立劳动合同的认定与处理 作者:东乡县人民法院 王剑锋 刘志峰 发布时间:XX-11-17 11:30:46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紧张,有些劳动者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或者为了应聘到更高的职位,对用人单位实施欺诈,后又被用人单位发现,由此产生纠纷。这类案件通常涉及的法律问题是:其一,对劳动者采用欺诈手段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可以确认无效;其二,对于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虚假信息的,是否可以一概认定为劳动者实施了欺诈行为,因而确认合同无效;其三,因劳动者的原因而形成的无效合同如何处理。 一、对劳动者采用欺诈手段签订的劳动合同效力的认定及其特征 对于劳动者提供虚假信息的,是否可以一概确认据此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应视情况而定,即应根据劳动者提供的信息对于合同的订立,合同中有关职位、工资的约定是否起决定作用,以及用人单位在签订和履行合同的过程中有无过错等情况来认定。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况: 1、用人单位所提出的用人条件违背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公序良俗,致使劳动者被动作假。 当前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提出的招聘条件往往存在违反法律原则或公序良俗的情况,如要求女职工未婚,在聘用后一定时期内不准结婚、生育,否则一律予以辞退等。为此,一些女性劳动者为谋得该份工作,在其他条件均符合的情况下,只能对自己的婚姻状况隐瞒,提供虚假信息。那么,用人单位能否在合同履行期间,据此要求确认该劳动合同无效,并可以提前辞退女职工呢?显然不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种族、民族、性别、宗教信仰而受歧视;用人单位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因此,尽管从形式上看,劳动者提供了虚假情况,实施了欺诈行为,该劳动合同属于“采取欺诈手段签订的劳动合同”,但实质上,用人单位提出的上述录用条件,违反了劳动法的规定,属无效条款,因而这些劳动合同不能确认无效,用人单位也无权以此为由辞退女职工。 2、用人单位的用人条件合法,劳动者造假 在用人单位的用人条件合法的情况下,劳动者存在造假行为,还应对造假内容加以区分。以造假内容对合同签订是否起决定性作用为标准,分两种情况:(1)若劳动者此类造假的内容对于合同的签订无决定性作用,则应确认合同有效。(2)若造假的内容对于合同的签订起决定性作用,则应确认合同无效。 二、关于无效劳动合同的处理问题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可归纳为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收归国有三种。而劳动法第97条仅规定:“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的无效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对于劳动者而言,其付出劳动,必然有权获取报酬,即劳动者享有报酬索取权。虽然民法中关于无效合同的处理结果之一是返还财产,即合同当事人对于已经接受的财产负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