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一、语言基础(16分)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1)~(5)题。(10分) 梁实秋在他的《清华八年》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园里谈不到什么景致,不过非常整洁,绿草如荫....,校舍十分__甲__(俭朴/简朴),但是一尘不染。工字厅后面是荷花池,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匾额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是当之无愧。又有长联一副,颇为精彩: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我在这个地方不知__乙__(消磨/消耗)了多少黄昏。西园榛莽未除,一片芦.蒿.,登高西望,圆明园的断垣残石历历可见,俯仰苍茫,别饶野趣。________这一带景色宜人,是同学们常来读书游憩而流连忘返的去处…… 清华园中的荷花池,后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更是如雷贯耳,招致莘莘学子的钦羡,使人__丙__(难免/不免)心生神往,希冀也能漫步在这荷花池畔,沐朝霞,送夕阳,书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一段终生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1)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或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绿草如荫 B.槛(jiàn)外山光 C.芦蒿 D.应和(hè) (2)依次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俭朴 消磨 难免 B.俭朴 消耗 不免 C.简朴 消磨 不免 D.简朴 消耗 难免 (3)文中加框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一尘不染 B.流连忘返 C.如雷贯耳 D.莘莘学子 (4)在文中第一段末句的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①土山的背后,缓缓流动着一条小河,②荷花池北岸上,可遥见一排高低起伏的土山,③两岸微风拂柳,又是一方胜境。④山上松柏茂盛,树下花草丛生,别有一番风致。 A.④①③② B.②①③④ C.④②①③ D.②④①③ (5)文中“工字厅”的长联因情景交融而颇有韵味。下面的对联与之意境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 A.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上还钟百岁人 B.山川佳色澄悬镜 松竹清阴静读书 C.贵客登堂谈真道 高朋满座叙福音 D.精神到处文章老 学问深时意气平 答案 (1)A (2)C (3)C (4)D (5)B 解析 (1)“绿草如荫”应为“绿草如茵”。故选A项。(2)简朴和俭朴,区别在于“简”与“俭”。前者着重指简单朴素,运用范围较广泛;后者只指生活作风方面,故前者符合“校舍”简单朴素的语境。消耗:(精神、东西、力量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逐渐减少。 消磨:①逐渐消耗,磨灭;②消遣,打发时光,浪费时光。由“黄昏”可知,此处应为“消磨”。不免:强调在某种情况下很自然地出现的一种结果。难免:强调某种结果不容易避免,多用于规律性的情况或一种解释、宽慰的语气。这里强调的是自然产生的一种感受,应用“不免”。故选C项。(3)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与句意不符。故选C项。(4)根据所给语句,可按照说明的先后顺序得出②,再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得出④,也是对土山的景物的说明;再由前到后的顺序得出①,在内容上与①相吻合的是③。故选D项。(5)“澄悬镜”对应荷花池,“松竹清阴”对应松柏参天,“静读书”符合校园情境。故选B项。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成语、俗语及节日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汉字的语义在变化,但没有脱离本义变化。如“巧”,技也,本义为“技艺高明”,__①__中的“巧”用的就是本义;“__②__”中的“巧”是由本义引申出的“灵巧、能干”之意。另外,还有源于牛郎织女传说的“__③__”,这里的“巧”也与其本义密切相关。 A.①巧夺天工 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③乞巧节 B.①巧立名目 ②无巧不成书 ③巧女节 C.①巧夺天工 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③巧女节 D.①巧立名目 ②无巧不成书 ③乞巧节 答案 A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活跃在舞台上的各种类型的净丑人物那五彩斑斓、变化万千的脸谱都深深印在傅老的脑海里,吸引着他去欣赏、追寻、研究、描绘。他认为,绘画技法可以实事求是,但是脸谱却必须不断创新,不能主观臆造,这是傅老画脸谱一贯坚持的原则。 A.绘画技法可以实事求是,但是脸谱却不能主观臆造,必须不断创新 B.绘画技法可以不断创新,但是脸谱却必须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造 C.绘画技法可以不断创新,但是脸谱却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凭空创造 D.绘画技法可以实事求是,但是脸谱却必须不断创新,不能凭空创造 答案 C 解析 “臆”,即主观地,与前面的“主观”搭配造成语义重复。另外根据上文可知,“变化万千的脸谱”的“技法”是需要研究的,不断创新的;“不能凭空创造”的原因是脸谱要实事求是,故选C项。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告诫人们整日空想不如踏实学习收获更大。 (2)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题应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如(1)中“整日空想”,(2)中的“奇特壮丽风光”,(3)中的“对历史的缅怀”等。二是注意难写字“臾”“圆”“豪”等的书写。 三、文字运用(11分)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人们常用“秋风扫落叶”来形容温带地区秋天的景色。你也许会为树叶的飘落而惋惜,但是,落叶恰恰是树木的一种自我保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尽量减少水分养分的蒸腾,才能安全过冬。并且,植物的落叶大多是叶背朝上,叶面朝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靠近叶面的栅栏组织排列紧密,且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密度较大;靠近叶背的海绵组织排列疏松,叶绿素较少,密度较小,所以当树叶落下的时候比较重的那面就会朝下。不过一些松柏之类的树木因为叶片像针尖一样,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能保持常绿。 答案 ①(有些)树木唯有脱尽全身的树叶 ②这是由叶子内部的特殊结构造成的(这跟叶面叶背的密度不同有关系) ③损耗的水分养分特别少(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解析 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要通读文段,理解文段的意思,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①写的是树木落尽树叶的问题,可以填入“(有些)树木唯有脱尽全身的树叶”;②处,根据上文的“叶背朝上,叶面朝下”和下文的靠近叶面的栅栏组织密度较大,靠近叶背的海绵组织密度较小可以推断,②说的是树叶落下的情况是和叶子的特殊结构分不开的,可以填入“这是由叶子内部的特殊结构造成的(这跟叶面叶背的密度不同有关系)”;③处,根据上文“尽量减少水分养分的蒸腾,才能安全过冬”和下文“所以能保持常绿”可以推断,③可以填入“损耗的水分养分特别少”。 6.“一分钟试卷”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测试形式。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为“一分钟试卷”下定义,要求:要点完备,表述准确,语言连贯。(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分钟试卷”是由美国帕曲卡·克罗斯提出的,以课堂重点、难点、疑点为测试内容的,以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的,在课堂结束前进行的一种测试形式。 解析 下定义的要求决定答案必须是按照“一分钟试卷是一种测试形式”这个基本结构来回答。然后将内容、时间、目的、提出者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作为宾语的定语部分。一般来说,“提出者”在最前面。
能力拓展 励志小语: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格言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作为城里人如果错误地认为农村远离城市,对农村污染视而不见,甚至把城市污染物转移到农村,终究要________,用自己的健康来偿还。 ②机器能够为人类造福,但如果将来机器发展得足够智能,那么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最大的潜在威胁”,玩弄人工智能等同于“召唤恶魔”,________。 ③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结果却是________,到头来圈住的定会是自己。 A.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作茧自缚 B.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作茧自缚 C.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D.作茧自缚 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答案 A 解析 自食其果: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适配语境中“用健康来偿还”。玩火自焚: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