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几种CT征象对周围型肺癌的影像诊断价值周燕发

几种CT征象对周围型肺癌的影像诊断价值周燕发


血管支气管平行征:
此征指肺内椭园状块或肿块之长轴与肺门侧之 血管平行或成角(<15°)。此类肿瘤特点,是病 变很易穿透支气管壁向腔外生长,在周围肺组织内 形成结块,并向支气管周围蔓延,使管腔狭窄或阻 塞支气管,且伴肺血管入与结块中,若肿瘤向支气 管壁一侧浸润时,可使肿瘤与支气管形成一定角度 (<15°)。
胴内结块与周围血管关系有五种表现: 肺V优势型:肺V常独入肿块比肺A粗 肺A优势型:肺A单独主肿块,比肺V粗 无肺血管进入结块:肺A、V从结块绕过 肿块与周围血管难确定 肺血管集束:多条血管与肿块连接或包绕 本征主要是第二种形式
肺癌钙化的CT表现
肺癌的钙化发生率远低于结核球、错构瘤 等良性疾病,平片约1%,CT约6-7%,尸检约 16%,肺癌外化分以下几种:斑片状(云絮样 ),CT值79~123Hu,多在中央区偏外方;结 节状(3~5mm),CT值为263~652Hu,周边分 布为主;混合型。
2.该征在恶、良性结块中的发生率分别为;
肺泡癌64.7%(11/17例);腺癌37.1%(13/35 例);二者相加约5%(25/50例);鳞癌 19.3%(12/62例);未分化癌6.7%(1/25例) 。因此,肺泡癌明显高于其他类肺癌
肺癌的空洞CT表现:
此征象指较大的肿块≥4cm出现组织坏 死,形成缺损的透亮区。常见于鳞癌,约 占8%,其他各类肺癌占20%(含转移癌) 均可出现坏死后空洞。其机制多为:肿瘤 内血管栓塞→缺血→坏死→溶解→排出而 成;癌细胞分泌一种蛋白溶解酶和脂肪溶 解酶,使肿瘤液化→支气管排出;具有良 好功能组织分泌汗腺或皮脂腺物,这种液 态物引流排出,形成空洞。
CT血管造影征
在CT增强扫描时,可发现肺实变的组 织(由高柱状癌细胞分泌大量粘液充填肺 泡致)与局部肌肉相比呈低密度改变。低 密度实变的肺内可见长树枝状分布的高密 度血管影,即残留的主血管与分枝显著增 强强化。在不强化的低密度粘液的衬托下 ,形成所谓CT血管造影征。
归纳起来有:结块中由正常或气肿的 肺组织导致,由于结块内瘢痕的收缩使残 留肺组织发生泡性肺气肿;组织坏死,少 量组织排出或坏死组织脱水,体积缩小成 小空泡影;结节中的碳末沉着,大小与多 少也有相关性。
肺空泡、细支气管征的CT诊断价值
该征象的出现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有关
1. HRCT与普通CT对其显示率分别为41.3%和 25%(18/12%)
机制:该征系反应性纤维化瘢痕形成, 其收缩力通过肺的纤维支架结构传导游离的 脏层胸膜,而引起胸膜凹陷的间隙内为水。 由于肿瘤牵拉邻近脏层胸膜内陷与壁层胸膜 形成负压空间,遂吸引生理液体向该处积聚 ,从而证实腔隙内为水。
CT表现:
结块基底位于胸膜下,有线条胸膜影 (宽约1-2mm)与结块相连,呈喇叭状 或“V”字状或三角形,凹陷区内呈低? 液性密度,个别患者呈“一 ”字状,( 摄像与凹陷方向一致)
肺癌块CT值计算:于纵隔窗下,分别测算包 包括平扫、注射对比剂后40s,2、5、8min各时 相CT值以及各时相的强化值(指注布碘后各时相 CT值减去癌块平扫CT值),据统计,最大强化 值>20Hu对肿瘤诊断有价值,反之,结核瘤大多 <20Hu,炎块多>60Hu,swensen等测算110例恶 性强化值>20%,yamashlta,测该值低于炎块, 多于结核瘤,范围在20~60Hu
Ⅰ桑椹样结构:由数个或10个以上类园形结节聚 合而成;
Ⅱ葫芦样结构:由多个椭园状结块堆积(砌)排列 而成; 状如宝塔,尖端指向佛门
Ⅲ串珠样结构:由多个小类园形结节,呈球状、
串珠样排列而成。
机制:
Ⅰ、Ⅲ型产生的病理基础:a.小叶间 隔纤维增生,肿瘤侵犯一个或几个小叶, 刺激肿瘤在生长过程中使部分受阻,限制 发展;b.肿瘤各部产生了生长速度不均( 与类型相关)、瘤核不同、生长速度不同 (腺癌少);c.肿瘤生长遇到较大阻力, 如血管、疤痕、表面凸凹不均。
CT表现: 1.空洞外周呈分叶或不规则结块,洞壁厚薄
不均,凹凸不平,锯齿状,壁厚4~15mm, 部分区>15mm,诊断更具价值。 2.洞壁呈附壁结节或佛手状,癌?状;壁结 节可明显强化。
3.囊壁(薄壁)附着小结节灶,也具诊断意义
结节聚合CT征: 结节聚合征是指肿瘤由多个大小不一结节或
结块,聚积堆砌排列而成,通常分三种类型:
CT表现 1.斑片状钙化:边界不清(云絮状),密度
不均,呈网状,轮廓不清,或呈不规则
状,位于中心线略偏心分布;CT值可达 79~123Hu,范围可达癌面积1/2以上。 2.结节、斑点状:分布瘤的外周围部,CT值 高,平片也能见到瘤体多较大>5cm。CT 值>200Hu。多分叶。
肺部的空泡与细支气管征:
Ⅱ型产生的病理基础:多系肿瘤向周 围组织连续浸润、扩散等方式进行,因而 肿瘤不断增大,从原发癌脱落的肿瘤细胞 向组织—淋巴、血管等浸润值 扫描方法:平静呼吸状态下习气进行平扫,
然后以3.5ml/s的流率从肘静脉注射对比剂100mL ,于注射后40s,2、5、8min各时相分别对病灶块 中心层面进行;连薄层扫描。
此征象多指在≤3cm大小的致密结块阴影中 类杂有三种低密影:细小点状;卵圆状;条柱 状低密区(单发或多发,大小2mm为多见,条 影可略>2mm)。常见于腺癌(特殊类型细支 气管肿泡癌)是该肿瘤早期诊断征象之一。
发生机制:由于肺泡癌起源于细支气 管与肺泡上皮细胞,常为伏壁式生长,肿 瘤细胞沿原有的肺泡壁蔓延,未破坏肺的 支架结构,从而形成与正常肺泡组织相似 肺泡样结构,若被瘤组织取代,该征即消 失或继续坏死则形成空洞。
棘突片不同于毛剌
棘突征:宽约6mm,高平均约6.6mm, 细毛剌 宽1-2mm,长约1-5mm 长毛剌 宽1-2mm,长约1-2mm
棘突征于CT肿窗、纵隔窗均可见,而毛剌 仅在肺窗可见纵隔窗毛消失
棘突征 近端宽远端窄,毛剌:则近远端 相差甚微
胸膜凹陷征:
此征系周围型胴癌内瘢痕形成,牵拉 脏层胸胸膜形成胸膜凹陷。该征分二型: 仅能在肺窗上显示胸膜凹陷,无明显增厚 ,多见于肺癌。于肺窗和纵隔窗均可见密 度增高,胸膜凹陷影,常有明显胸膜增厚 (良恶病变参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