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泥炭基本知识: 有人望文生义,以为含泥量高的叫泥炭,含草多的叫草炭,也有的叫草本炭。煤炭学界沿用俄罗斯的名词把泥炭称为泥煤。泥炭进口商把泥炭叫做泥炭苔、水藓泥炭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实泥炭是这一类资源的总称,不管什么类型、在哪里出厂的统统叫作泥炭,“peat ”一词世界通用。经常看到某些网站上,把泥炭和草炭两个名词并列使用,这就不合适了,因为两个名词是指同一个物质。还有些专家也习惯了用草炭的名字发表论文或者很多学术刊物也部分草炭泥炭,也需要改正,因为我国的辞海和百科全书是明确泥炭的学名,而把草炭看作是土名俗名的。我们的科学家和学术刊物是应该主动使用正确的学名做为真实文献名称的。说中国泥炭是草炭尚有情可原,但把进口泥炭也称为草炭就更不合适了。因为泥炭藓属于低等藓类植物,不属于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属于高等植物,也不属于草本植物,称之为草炭也是概念错误。 在泥炭名词术语中,还经常可以看到高位、中位、低位泥炭,贫营养、中营养和富营养泥炭的概念。这些概念是泥炭地质学中专用名词,对那些对泥炭科学了解不多的用户来说,不必要深入研究学术上的深奥定义,我们只要知道高位泥炭并不是指泥炭的质量高和赋存位置高,而是指泥炭发育过程中,植物完全靠大气降水补充营养,只要知道这样的泥炭营养含量反而很低、酸度很强就可以了;低位泥炭不是指泥炭的品位低,而是指泥炭发育过程中植物生长主要依靠地表水补充营养,所以其泥炭中矿质养分含量反而比较高就可以了。至于中位泥炭,就是介于高位泥炭和低位泥炭之间的泥炭类型。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可以将高位泥炭与藓类泥炭对应起来,将低位泥炭与草本泥炭对应起来,高位泥炭称为藓类泥炭(或者叫贫营养泥炭),低位泥炭称为草本泥炭(或者叫富营养泥炭)就可以了,至于木本泥炭,也可能是富营养的,也可能是贫营养的。中位泥炭与低位泥炭、与高位泥炭的界限不太好划分,泥炭从业者也没有必要纠结这个精确分类,我 2
们知道泥炭分成三种类型,即藓类泥炭、草本泥炭和木本泥炭。我国因为地处中温带,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使得我国成为富产草本泥炭,稀缺藓类泥炭和木本泥炭,所以如果我们园艺产业需要藓类泥炭的话,必须从北欧、北美和俄罗斯进口。如果我们需要木本泥炭的话,这必须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热带国家进口。 泥炭是怎么形成的呢?泥炭是湿地中死亡的植物残体在多水厌氧环境中经过微生物分 解转化的产物。泥炭的形成有三个不可缺少的条件:1,丰富的植物残体来源;2,多水厌氧环境;3,厌氧微生物活动。具备了丰富的植物残体来源、长期稳定的多水厌氧环境和微生物分解活动受到抑制的这三个条件,再加上漫长的时间,才能将死亡的植物残体逐年积累转变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矿产资源。 那么泥炭矿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泥炭都是在积水或低洼湿润环境中,大量生长繁殖喜湿喜水沼泽植物和水生植物,这些植物死亡后,由于地表过湿,通气不足,导致死亡的植物残体分解不尽从而积累下来。随着积累下来的植物残体厚度不断增加,泥炭层上的水层深度不断减少,直到出露水面。 我们同时可以看到,由于此时的泥炭地地表低于周围地面,周围地表水分是可以向中心汇入的。这些汇入的水源必然带来环境中的丰富矿物营养,这些矿物营养控制着生长在泥炭地中的植物类型只能以喜欢丰富营养的草本泥炭为主,所以形成的主要是草本泥炭。 3
随着泥炭出露水面,沼泽植物继续向水面中心侵入,水面面积逐渐缩小,泥炭面积不断增加。此时,周围地面仍然可以向泥炭地中汇集水分和营养,所以这个时刻形成的泥炭仍然 是富营养的草本泥炭。
泥炭不断积累的后果是将整个水面完全淤满,整个洼地由原来的锅底状变成平坦状。由于 洼地已经填平,地表水也不太容易进入泥炭地了。由于泥炭层增厚,植物根系向下穿插也 不能穿过泥炭层从下面的矿质土层吸收营养,这时候植物生长的营养就不能依靠地表水和地下根系吸收的养分了,营养不足的结果导致一部分特别喜好矿质营养的植物种属退出泥炭地,代之而来的是对矿物需求较少的中营养植物,说形成的泥炭从从草本泥炭逐渐向藓类泥炭过渡。
如果该泥炭地所处地区气候湿润,那么地表的植物残体仍然难以完全分解殆尽,仍然可以保持泥炭的积累。而这个阶段由于地表水无法进入泥炭地,泥炭地上的植物只能依靠大气 降水中所含的微量矿质营养为主,由于养分严重不足,所以地表生长的需要较多营养的植物就逐渐退出,而需要很少营养的藓类植物开始进入,由此实现植物类型从草本植物向藓类植物的根本转变。随着泥炭持续积累,泥炭厚度不断增厚,逐渐形成了中心高、四 4
周低的凸起泥炭地。 凸起泥炭地只能发生在降水丰富、低温冷湿的寒温带地区和中温带地区的高山地区,所以北欧、北美和俄罗斯广大地区是世界主要藓类泥炭聚集区。而我国由于大气降水远远低于蒸发量,不具备藓类泥炭形成条件,大部分泥炭地长期停留在低位富营养阶段,不具备藓类泥炭形成条件,所以我国的藓类泥炭需要进口。从以上分析还可以看到,我国泥炭完全依靠地表径流补给,如果地表径流改变或者中断,我国泥炭地就会中断积累,泥炭地就会逐渐退化,甚至完全终止发育。对于地表来水减少的泥炭地来说,泥炭地的退化是致命的,也是不可恢复的。这样的泥炭地即使不开发利用,也会因为积水消失,通气增加,分解加剧,即使不开发利用,数十年时间即可分解殆尽,失去利用价值。 既然泥炭是由死亡了的经过一定分解的植物残体构成,所以泥炭植物残体的组成和分解程度就决定了泥炭的基本性质和价值。如果植物残体是藓类植物,就是藓类泥炭;如果泥炭残体是草本植物,这总泥炭就是草本泥炭;如果植物残体是木本植物,这种泥炭就是木本泥炭。由于藓类泥炭、草本泥炭和木本泥炭性质有较大区别,所以其利用价值和利用方向都有极大的差异。比如,藓类泥炭纤维丰富,通气透水性好,抗分解能力强,可以用于生育期较长作物的无土栽培。木本泥炭致密坚硬,孔隙度较小,不适合用于种苗生产和无土栽培,但腐植酸含量高,便于提取,可以用做腐植酸肥料生产原料。草本泥炭纤维含量丰富,通气透水,腐植酸含量高,有利于刺激种苗根系生长和维持基质内养分的平衡供 应,但结构稳定性不如蘇类泥炭那样好,所以一般不用于使用期比较长的无土栽培和花卉 种植,但对于只有30-50天的种苗生产期来说已经是绰绰有余,所以草本泥炭主要应该用于种苗生产。
泥炭三剑客: 泥炭分为藓类泥炭、草本泥炭和木本泥炭三种,他们是泥炭家族的三剑客。 5
藓类泥炭,就是泥炭植物残体组成以薛类植物为主、发育积累于寒温带冷湿气候区的有机矿物。由于薛类泥炭在形成积累过程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而大气降水中矿物质含量很低,一
方面使得薛类泥炭灰分含量很低,最低甚至只有1 %,另一方面造成藓类植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不能被钙镁离子完全中和,所以藓类泥炭酸性较强,分解度较低,纤维含量较大。 木本泥炭,就是由木本树木为主要泥炭残体组成、发育和积累在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内的天然有机矿物。在热带海洋性地区,因年均温高年,降水量极大,快速生长的树木枝干为泥炭形成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来源;超大降水量造成泥炭地地表积水或水分饱和,限制了氧气进入,降低了树木残体分解速度,导致大量树木枝干因为不能完全分解而堆积在泥炭地中,逐渐形成巨厚泥炭层,有的泥炭地厚度甚至达到25米,远远超过薛类泥炭和草本泥炭的厚度,泥炭年积累率可达5毫米,也比藓类泥炭和草本泥炭积
累速度高10倍左右。随着木本泥炭不断增厚,泥炭地表面高出 6
周边地形,地表水不得进入泥炭地,导致 木本泥炭地完全依靠大气降水补给,矿物营养缺乏,所以木本泥炭灰分含量低,酸性强,腐植酸含量高,一般可达60-70%,高者可达80%以上,是三种泥炭中腐殖酸含量最高的一种。 草本泥炭,就是以喜好矿质营养的草本植物为主、发育和积累在中温带地区的有机矿物。中国地处中温带季风气候区,大气降水量小于地表蒸发量。通常情况下,每年大气降水不足以弥补因为蒸发而耗散的水量,所以平原面上的地表不会常年积水,只能短期或季节性积水,不具备抑制植物残体分解,促进泥炭积累的外部条件,所以我国平原广大地区很少有泥炭积累,却大面积发育了积累了无泥炭积累的矿质湿地和盐沼湿地。而在山区沟谷或者在平原区古河道里,因为有稳定的地表水、地下水供应,容易形成长期积水环境,有利于降低植物残体
分解强度,促进泥炭的形成和积累。由于草本泥炭地主要依靠 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水中含有丰富的钙镁离子,所以草本泥炭矿质营养丰富,酸度减轻,分解度加大,腐殖酸含量增加,因此草本泥炭也被称为富营养泥炭。 藓类泥炭纤维丰富、结构稳定,透气透水性好。泥炭矿层深厚,品质均匀。但藓类泥炭分解度小,腐殖酸含量低,生物刺激作用弱,对矿质营养吸收固持能力差,添加的肥料养分易 7
于流失,所以特别适用于制备使用时间比较长的栽培基质、立体绿化基质、家庭园艺基质,使用中需要频繁多次补充施用肥料,所以现藓类泥炭基质大多加入颗粒性长效缓释肥料,以弥补因为泥炭养分保持能力较低的不足。 草本泥炭分解度大,腐殖酸含量高,所以对养分吸收保持能力强,可以在基质制备时将苗期养份一次性加入,减少了育苗过程中补肥的麻烦。草本泥炭呈微酸性,可满足多数植物根系环境需求,无须添加石灰调整酸度。草本泥炭虽然颗粒细碎,结构稳定性不如藓类泥炭,但作物育苗只有30天左右,草本泥炭结构变化虽然快于薛类泥炭,但因育苗时间很短,泥炭结构变化对短期育苗影响不大。多数作物育苗需要基质原料颗粒较小,保水能力较强,加之多数育苗穴盘深度和基质厚度不大,因此,草本泥炭在种苗生产中恰恰具有独到优势。 木本泥炭质地坚硬,没有纤维结构,不可能用做基质原料。但木本泥炭有机质、腐殖酸含量特别高,在土壤改良修复、有机-无机肥料生产中所具备的优势又是藓类泥炭和草本泥炭所无法比拟的。木本泥炭保肥能力强,土壤结构作用大,重金属含量低,是当今少有的绿色、环保、天然的土壤改良和修复资材。
评价泥炭质量的关键指标: 泥炭的质量和种类不同,利用方向也不同。利用方向是根据泥炭性质而异,但利用方 向不同,对泥炭的某些性质的要求也不同,所以某些指标对一种利用方向是优级,对另一 个利用方向则不一定重要。所以泥炭质量的高低不能根据分析结果简单定论。 1、有机质。有机质是泥炭的关键组分,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规定,泥炭有机质含量超过30%以上时才能被认定为泥炭,有机质含量小于30%的只能称之为有机土或沼泽土。一般地说,有机质含量越高,泥炭的质量越高。但从育苗基质来说,泥炭有机质含量超过90%的,腐植化程度也很低,泥炭外观看起来全是纤维状态,这样的泥炭吸附容量很低,对养分的缓冲作用很小,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