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川端康成《厕中成佛》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对川端康成《厕中成佛》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对川端康成《厕中成佛》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川端康成微型小说《厕中成佛》的层层解读
分析,讨论文章多重矛盾背后的深层含义,尤其是对主人公的性格
进行心理分析,根据性格理解人物行为,体会作者的精妙描写。
关键词:川端康成 厕中成佛 性格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以其作品《雪国》、《千羽鹤》
及《古都》等,于1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厕中成佛》是川端
康成所写的微型小说,仅约一千五百字左右,但其知名度甚广,常
作为各类经典故事、哲理故事被收录。该文高度体现了川端康成的
艺术水平,在千余字的短文里,极度简练而准确地勾画出一个复杂
性格的主人公,虽似一副素描,但却内涵深刻。
《厕中成佛》讲述了一个日本乡村农民的故事。每逢春天,日
本京都的上层女子都会来岚山乡村观赏樱花。但农民十分简陋的小
茅厕让这些女游客非常窘迫。一个农民于是修了一个干净的厕所,
每次入厕收三文钱。游客蜂拥而至,发了大财。他的邻居(本文主
人公)于是也想依样照学,准备盖一个厕所。他的妻子表示怀疑,
但他不为所动,把厕所修得非常豪华,并把费用提高到每次八文钱。
不料女游客们都觉得太过奢侈,望而却步。妻子对此很不满意,丈
夫根本不着急,告诉妻子自己有办法。他告别妻子,要说外出转转,
保证自己家的厕所顾客盈门。丈夫外出后,来厕所的人果然络绎不
绝,妻子十分惊喜。但是到傍晚,她等待回家的竟然是丈夫的尸体。
原来他一整天都蹲在邻居家的厕所里,让那些游客不得不来他家的
厕所,但蹲了一天,最后被厕所的臭气熏死了。他的死让周围的人
议论纷纷[1]。
对于这则短文,初读该文的人不能准确读透,往往是一头雾水,
各类冲突矛盾的安排,冗长唠叨的铺垫,奇怪突兀的用语,让人无
法完全把握住文章意义,也让众多阅读者有各类解读。本文试从人
物性格角度,对本文做一个梳理,从深层次将外显的矛盾做一个统
和,赏析该文的精妙所在。
一、外显的矛盾
对于初读者而言,这篇文章没有跌宕的情节,动人的情感和直
白的哲理,这些矛盾、冗长的叙述,是作者在表达方式上有问题,
还是他有意而为之?让读者很难根据原有的理解模式读完小说,会
产生一系列的疑问。
(一)喜剧与悲剧的矛盾
这则短文的前半部,是一个类似西施效颦、邯郸学步的喜剧发
展,仿佛在讲述一个“东家长,西家短”的轻喜剧,读者开始期待
一个更大的“包袱”时,剧情却陡转直下,死讯来临,主人公变成
逝者,让读者一口气顺不下去,错愕万分。回头看丈夫临行前对妻
子的告辞,“带着几分哀伤的神情,回头冲着妻子带笑”,对自己这
辈子都做了一个总结,似乎他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为什么要这
么写?主人公有这个赴死的必要吗?
(二)聪明与愚蠢的矛盾
在主人公身上,既有聪明的思考,也有愚蠢的行径,如此矛盾
的现象在他身上合为一体。同那些足不出户的普通农民相比,他是
非常聪明甚至狡诈的。但是,他的死却是莫名其妙,典型的“要钱
不要命”,他会如此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吗?
(三)表扬与讽刺的矛盾
作者对主人公到底是什么态度?一会儿是赞誉,一会儿是讽刺,
再一会儿又是借旁人的口来评议(那几句评价也让人不得要领)。
作者是表扬他聪明勤奋,爱家爱妻子,舍己为家,还是“有力地讽
刺和鞭挞了贪财的人不择手段的行为和损人利己的思想”?[2]
二、性格理论
如此重重矛盾与疑问,作者不可能没有注意到,唯一的解释是,
他试图用最简短的文字,勾画一个复杂个性的人物形象,让其更有
立体感,而不是单一标签式人物形象。所以,我们找到一条整合上
述矛盾的唯一出路,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只有把其各种怪异行径统
整到某种性格之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主人公,也才能理解川端康
成的苦心。
“性格决定命运。”东方古语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
成命”,西方也有名言:“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
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心理学家们曾经以各自的标准和原则,对性格类型进行了分类,
下面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1)从心理机能上划分,性格可分为:
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2)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划分,性格可
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3)从个体独立性上划分,性格分为独立型、
顺从型、反抗型;(4)斯普兰格根据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把人的性
格分为:理论型、经济型、权力型、社会型、审美型、宗教型。(5)
海伦·帕玛根据人们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和注意力焦点及行为习惯的
不同,把人的性格分为九种,称为九型性格,分别是完美型、助人
型、成就型、艺术型、理智型、疑惑型、活跃型、领袖型、和平型。
[3]
三、主人公的性格
根据上述心理学性格分类,我们可以推测出主人公在性格上偏
重于情感型、内倾型、理论型、审美型。
他倾向于自我思考,但不能很好地结合现实,略有脱离正常的
思维方式,好走极端,因此他才会想到建造一个几乎完美的厕所,
而这是在现实中没有得到验证过的。
他关注情感,而不是理性思维。他所努力的一切,由“忌妒”
始,至“哀伤”终,在乎妻子的评价,为了挽回自己的失利,他采
取更为艰难的手段,牺牲自己。
他总是内向,所以行动不能很好地受现实约束,天马行空,自
以为是。内向的人对自尊极为敏感,心底里渴望得到承认和尊重,
哪怕付出更大的代价,也要让别人看到他是有能力的。
追求美的感觉,从美的角度评价事物,以自我完善和自我欣赏
为生活目的。但可惜身为农民,只能在厕所上一展能力。
对于如此复杂的一个人,理解了他的性格类型,感受到他的渴
望,才能理解他的行动,也才能理解作者的精妙构思。一切的矛盾
都可以得到整合。在这个基础上,读者才能读懂最后别人对他的评
价,虽然貌似离题万里,却句句说的是这个人想要的。承认他曾经
是很光辉的,认为他高人一等,满足着他的尊严,当然,这些话也
可以反过来理解,即对他的自我加以嘲弄,最终“厕中成佛”了。
参考文献:
[1]余致力编.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微型小说精品[m], 南
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1.
[2]刘春波. 试论川端康成掌上小说[d]. 东北师范大学,
日语语言文学, 2007,硕士.
[3]张晋, 滕慰群, 汤庆人. 一种性格分类的尝试. 中国
民康医学[j]. 2007(9): 804.
作者简介:刘华(1979—),女,四川渠县人,四川大学硕士,
讲师,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