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

出是巨大的
表现有三:
1、开设“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 想品德课)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进一步坚定 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的信心,确立对党 和政府的信任。)
•为什么?
2、有专门的一支德育队伍在奋战
(如党委书记、团委专职干部、学生政治辅 导员、 班主任) 3、考试德育,堪称世界一流
新飞电器与海尔电器产业的发展
1993年前,新飞电器和海尔电器齐名,在
同一条起跑线上,但七、八年之后,两者 之间的距离明显拉大。2001年海尔销售额 达到604亿美元,而新飞只有18亿美元! 新 飞战略上的不明确,是它落后于海尔的一 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可见战略对企业发展 的重要性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之“特色提炼”
隐性课程与高校德育
引子1:知与行为什么分离?
电视台实况转播了×××的飞车过黄河后, 记者采访某大一学生 记者:当时有什么感觉? 学生:很紧张,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不过 ……我更希望他掉下去。 记者:(大吃一惊)为什么? 学生:你不觉得那才刺激吗?许多人急得 团团转,追踪、打捞、抢救……当然他最 后成功了,也挺不错。
一、隐性课程解读:特征
1.内隐性
隐性课程最根本的特征
课程开发者有意识,实施者和学习者无意 识。 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有意识,学习者无意 识。 实施者无意识,学习者亦无意识。
开发者、实施者、学习者皆无意识。
•一、隐性课程解读:特征
形象性(视\听\等刺激) 渗透性(广泛存在\全天候\随时随地)
“依靠天才可以赢得几场比
赛。但是,只有凭借团队精 神和智慧才能夺取冠军。”
•团结协作的基本思维:双赢
案例1: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严寒的冬天里,一群人点燃一堆火。大火熊熊燃烧, 烤得人浑身暖烘烘的,有个人想:这么冷,这绝不能离开 火,不然我就会被冻死,其它人也都这么想,于是这堆无 人添柴的火不久便熄灭了,这群人全被冻死了。 又有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其中有一个人想,如果大家 都只烤火,这火迟早会熄灭,其它人都这么想。于是大家 都去捡柴,没有烤火,却被陆续冻死在捡柴的路上,火最 终因缺柴而熄灭。 另有一群人点燃了第三堆火,这群人没有全部围着火取 暖,也没有全部去捡柴,而是制定了轮流取火、轮流捡柴 的制度,于是人人都却捡柴,人人也都得到了温暖,火堆 也因得到了足够的柴源而熊熊地燃烧,大火和生命都延续 到第二年春天。
夸美纽斯的泛智学校: “把一切事物教给
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 马卡连柯的“高尔基工学团” :“对人的 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陶行知的晓庄学校:“生活即教育”、 “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 西点军校:“国家、荣誉、责任”(格兰特、 爱森豪威尔两位总统,巴顿等无数名将, 而且还有在商界500强中的精英)
3.各科教学活动中隐含的德育因素
主要包括有教学指导思想、教师的人格榜
样、教师的期望、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 教师传递信息的方式以及奖惩方式等
4.制度性的隐性德育课程
具体包括学校的组织结构、领导者的思想
观念与方式、教学管理方式及其评价体制、 学生宿舍生活管理制度及学生一切活动的 安排方式和规章制度本身的健全与合理性 等
二、德育隐性课程的理论基础
○间接的道德教育理论
间接的道德教育即在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的 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 直接的道德教学即开设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 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
直接的道德教学有利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
道德知识容易导致道德灌输;容易忽视道 德理性、道德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等。 •从各国学校德育发展趋势看,主张采 取多种形式,通过道德课、各学科和 各项活动进行道德教育,把直接的道 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之“魂”
YALE’s Founding Mission: 建校使命:为国家和
世界培养领袖
Supplying leaders of the nation & the world
培养了4位美国总统
38th, G.W. Ford (1941,LLB) 41st, G H W Bush (1948, B.A.) 42nd, W J Clinton (1973, J.D.) 43rd, G W Bush (1968, B.A.) 533 位国会议员 耶鲁校友被 10 余所大学 选为第一任校长:Princeton U., Johns Hopkins , Columbia, Cornell Chicago, Williams, Wisconsin,…
二、德育隐性课程的理论基础
○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
水平1――前习俗水平: 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2)以工具理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 水平2――习俗水平: 3)以人与人之间和谐一 “好男孩-好女孩”定 向 4)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水平3――后习俗水平: 的三条研究结论 A.道德发展是学习的结果,这种学习与知识和技 能的学习是不同的; B.道德的发展有赖于个体的道德自主性;
记者:你崇拜他吗? 学生:不,我有自己的理想。 记者:你的理想是什么? 学生:(笑起来,很干脆)挣大钱。 记者:我是问你将来想当什么样的人,比如科学家、
学生:那还用问,哪个挣钱多就当哪个呗。
工程师、商人……
记者:你为什么想挣大钱呢? 学生:你想想,这个世界没有钱怎么行? 有很多钱才能享受。我将来要买汽车、买 房子,还要周游世界呢。 记者:如果品德课让你谈理想,你也这么说吗? 学生:不,那可不行,跟他随便谈一个他 希望听的就行了。
隐性课程主要指 那些隐藏在学校环 境中的,能对学生 成长产生潜移默化 影响的各种因素。
一、隐性课程解读:核心要素
1.物质性隐性课程:学校的建筑物、文化设 施、生态环境、班级环境以及各种徽章、标志、 服饰等物质形态的环境所营造的校园文化。
例如:物质性隐性课程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当代世界上最有影
响的教育家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我们 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种植花草树木、 修建纪念碑、雕塑、标志、刻石、楹联、 匾额、亭阁、水池等等。
北京大学的”一塌糊涂”
博雅塔、未名湖、图书馆
南通中学图书馆的正面墙壁
既不是教育方针,也不是“三个面向”,而是论语六则
南通中学图书馆的名师墙
南通中学名师荟萃,杜威曾远涉重洋,在通中登台讲 学,一代大师朱东润、姜亮夫等开创了“严谨善教”的 教风。这面墙诉说着南通中学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
•人工标志对校园精神具有渲染功能
President, Mexico President, Germany Premier Minister, Korea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Japan
YALE’s Primary Mission:
The preservation, 保护 transmission, 传授 advancement, 推进 and enrichment of 丰富 knowledge & culture. 知识与 文化
•案例: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又名:唱诗班男孩/ 歌声伴我心 学监马修与一群问题 儿童的故事; 用爱与音乐开启问题 儿童封闭心灵的成 功案例
•这部电影给了我们极其丰富的教育启示
故事发生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发生 在一所男子寄宿学校,这所学校有一个外 号叫“水池底部”,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 是难缠的问题儿童。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 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 惯。 马修老师和马修老师的音乐,马修老 师对待学生的方式和教育学生的智慧,揭 示了多层次和多向度的教育理解,揭示了 任何时候,教育都需要一种人文理想和价 值追求。
——创设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引导师生员 工认真学习,注重自我提高素质 (书香校园)
“把每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 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 —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 精神生活中占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 思想在不断地丰富,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 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 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

真心付出而效果令人大失所望 是学生自身出了问题吗? 是德育工作出了问题吗? 问题的根究竟在哪?
•为什么?
一是把学校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抽
离出来 (德育是单独的实体) 二是德育从生活中抽离出来 (德育从生活 中抽离出来(很难形成实际的道德体验)
•“庙里没有神” • 中国的德育教育就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庙宇,远 看金碧辉煌、气势逼人,走进去,却发现里面没有 供奉的神,空空如也。 ——一位外国学者
3.打造教师的团队精神
教师是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业之一吗?
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 co-operator)
合作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和姿态。( 例如,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 •一个人有一年教师 的职业经历,15个 人交流,每个人就 有15年职业经历, 这样可以缩短教师 专业化历程。
•迈克尔· 乔丹
• 学校的人工标志(校徽、雕塑等)具有很
强的宣示、渲染功能。
• 世界著名大学校园内的人工标志,往往因
其象征的学术意义而使人们感受到一种优 良的学术风气。
雕塑——
腾飞
2.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一是深层的文化底蕴,是由学校成员的共
同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 凝聚、发展而来的,如学校的办学理念、 奋斗目标和校风学风等; 二是外显层的心理文化,由学校成员在日 常生活中展现出来的舆论环境、社团关系、 个体关系、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方式、课 余的文体活动等。
•道德认知 (知) 道德情感 (情)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意) (行)
创造性地融合德育课程 A、学科式德育课程------“知” B、活动式德育课程------“做” C、隐性德育课程---------“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