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中学初三语文复习内部资料 lzq 11.04
叙事类文学作品
1
【考点七】分析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
【答题策略】
解答“分析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题目,要求明白叙事类作品中有哪些写作
技法。
主要有以下三类:
1.表达方式方面。
记叙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即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所有表达方
式有五种(外加说明)。中考注重考查记叙文抒情与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以
及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及其作用。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地点、天气、季节、时间、场景、山川、湖海
等自然景物):
①描写了„„的内容,渲染××气氛、烘托了xx人物的××情感;②交代
了xx人物活动的环境;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预示xx人物的美好或悲惨的
命运。)
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描
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②烘托出
人物的xx突出特点;③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④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2.修辞手法方面。
现代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复、设问、
反问等8种。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主要有:
3.篇章结构方面: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设置悬念等。
4.表现手法。
又叫写作手法、表达技巧。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见下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简表
表现手法 例文 作用
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鲜明地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人
物的„„性格。
(衬托)侧面烘托 《孔乙己》 衬托出人物某方面的性格、品行和技能或景物某
方面的特征,使得文章结构更加紧凑,表达更为
简洁精练。
景物渲染 《安塞腰鼓》 烘托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深化文章的主题。
夸 张 《皇帝的新装》 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以深刻的
印象。
悬 念 《威尼斯商人》 引发下文情节,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伏笔照应 《孔乙己》 内容前后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
出主题。
象 征 《海燕》 形象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深沉含蓄之美;启发读
者联想思考;增强艺术感染力。
托物言志 《紫藤萝瀑布》 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感情融入
到事物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大桥中学初三语文复习内部资料 lzq 11.04
叙事类文学作品
2
以小见大 《生命,生命》 通过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
中心,更有震撼力。
联想想象 《生命,生命》 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
情节更生动。
讽 刺 《范进中举》 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讽,增强文章的
深刻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紫藤萝瀑布》 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卒章显志 《地下森林断想》 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总结全文,使结
构完整。
动静结合
欲扬先抑
对比手法的答题格式:①运用了对比手法,②把“XX”和“XX”进行对比,
③鲜明地突出强调了“XX”事物的„„特征或“XX”人物的„„性格。
【小试牛刀】
阅读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例释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
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一、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
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
2.烘托出人物的xx突出特点;
3.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4.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如《最后一课》中写人们看布告牌,写普鲁士兵的操练,目的在于交代背景,
便于读者理解小说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
二、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
等。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营造了某种气氛,烘托了人物某种心情
【例】“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
些的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故乡》
描写了故乡萧条、荒凉的景象,渲染了一种阴暗、凄凉的氛围,烘托出作者
内心深处那深沉悲凉的心情。
类似的还有《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自然环境描写。一是菲利普一家人出
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
处”。
二是返回途中,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的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大桥中学初三语文复习内部资料 lzq 11.04
叙事类文学作品
3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
一点声音也没有。——《羚羊木雕》
2.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
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走一步,再
走一步》
【例】“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正是六月
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当日
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智取生辰纲》
3.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文章中心)
【例】玛菲尔背起书包,掩上铁门,回头看看玫瑰怒放的花园.......,看看孤独憔
悴的母亲,她对父亲的鄙视突然减少了几分。善良的父母一定是想用这种方式,
为他们撑起一片干净善良的爱的天空。——2011浦口一模试卷《玛菲尔的秘密》
【参考答案】玫瑰的怒放和母亲的孤独憔悴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这里
的环境描写表现了玛菲尔一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这也触动了玛菲尔决定
要为父母保守秘密(1分),同时还为文末用玫瑰花拼成的“欢迎回家”迎接父
亲的情节埋下一个伏笔(1分)。
4.预示了xx人物的美好或悲惨的命运
【例】“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孔乙己》
5.反衬了人物的悲惨命运
【例】第一次踏进他家小院,以为定是灰暗与冷清的,却不,一院子的姹紫
嫣红迎接了我。那些花,开得热情奔放,仿佛落了一院子的小粉蝶。——《种爱》
(丁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