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根治术配合中药换药治疗肛周脓肿
12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
2016-07-16T14:48:30.3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 作者: 管永刚
[导读] 明显降低术后脓肿的复发率和肛瘘的发生率,缩短了疗程,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
553400
摘要:为评价一起根治术配合中药换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回顾性总结
120例肛周脓肿一期根治术配合中药换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手
术方法、创面愈合情况、注意事项。
120例患者术后痊愈116例(96.7%),形成肛瘘3例,延迟愈合1例,再发脓肿1例,需要再次手术者4
例为
3.3%。结果表明,一期根治术配合术后中药换药治疗肛周脓肿,明显降低术后脓肿的复发率和肛瘘的发生率,缩短了疗程,减轻了患
者的痛苦。
关键词:肛周脓肿;一期根治术;中药换药
2014~2015
年我可采用一期根治术配合术后中药换药治疗肛周脓肿1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85例,女35例;年龄2~75岁,中位年龄37.5岁;病程5~14d。期中肛周皮下脓肿82例,坐骨直肠窝脓肿18例,
高位肌间脓肿
9例,直肠黏膜下脓肿11例。
1.2
治疗方法 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或骶管麻醉。直肠指诊确诊病变的位置、范围及可能的内口位置。以肛门为中
心在红肿最明显或波动最显著处(经穿刺证实后)做放射状切口,食指伸入脓腔探查其大小并分离间隔,排尽脓液,用
2%双氧水、甲硝唑
溶液、生理盐水交替冲洗脓腔;持银质探针由脓腔内插入经内口从肛门引出,沿此探针切开肛门与脓肿间的皮肤。如为肛周皮下脓肿则直
接切开,如为坐骨直肠窝脓肿,则由内口经探针拖出橡皮筋,收紧并结扎橡皮筋。搔刮脓腔内腐败组织及处理切口边缘,然后用
0.25%布
比卡因、美蓝混合液注射于肛周或脓肿部皮下,再用碘伏纱条填塞包扎。术后保持排便通畅,联合应用抗生素
3~5d,每日用1:5000PP液
清洗肛门
1~2次,用朱黄散(人中白、煅石膏各9g,冰片、雄黄各3g,硼砂15g、朱砂3g)外敷创面,至有新鲜肉芽组织长出。1周左右检
查橡皮筋松紧度,必要时再给予收紧。
2
结 果
一期愈合116例,治愈率96.7%。术后形成肛瘘3例,再发脓肿1例,延迟愈合1例。疗程5~14d。需要再次手术4例为3.3%。
3
讨 论
肛周脓肿单纯切开引流术后复发和后遗肛瘘达42%~65%,故大多需再次手术治疗。我们采用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配合中药换
药,能明显缩短疗程,降低术后脓肿的复发率和肛瘘的发生率,减轻病人的痛苦。
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找到内口和实施合理的切口。对大多数肛周皮下脓肿和坐骨直肠窝脓肿寻找内口很容易,高位脓肿寻找
内口时一定要耐心操作,忌用暴力,防止形成假内口
[1]。手术切口的选择也很中药,地位脓肿行放射状切开,向内至内口,向外至脓肿边
缘,并处理两侧炎性皮缘,并处理两侧炎性皮缘敞开切口,保证引流通畅,防止形成假性愈合。高位脓肿或范围较大者加做弧形切口与脓
腔等大,必要时于术后延长切口,不会增加肛门外括约肌的损伤程度,有利于脓液充分引流,但此弧形切口需距肛缘
1.5cm以上,否则易使
肛门向内上移位
[2]。蹄铁性脓肿在前或后位行放射状切开皮肤后挂线,两侧各做两个弧形小切口,留下中间皮桥;多间隙脓肿行放射状多
切口。探针从内口穿通后容易牵出肛外,用手指触及探针跨越切口与内口间的组织仅为内括约肌以下为低位脓肿可行切开术,创口开放并
修剪皮瓣,创腔放置油纱条。探针跨越外括约肌浅部、深部或肛提肌、肛管直肠环一部分,穿通内口后不易牵出肛外为高位脓肿,不应盲
目切开,应行挂线,否则易致肛门失禁。脓腔较大可填纱布条引流,不需另加胶管引流。
本病是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的混合感染,常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对27例肛周脓肿病人进行了厌氧菌培养,结果厌氧菌阳性者18
例,占
66.6%,故应选用抗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为主的药物,,必要时脓液细菌药敏指导用药。重视术后创面的清洗,每日用1:
5000PP
液清洗1~2次,用朱黄散外敷创面,直至有新鲜肉芽组织长出。方中人中白、煅石膏、冰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雄黄、硼砂、朱
砂祛腐生肌。患者排便后一定要清洗患处,每次
3~5min;不要长时间的坐浴,因为坐浴时肛门部位于身体的最低位,血液易于积聚而不易
回流,且水温又高于人体温度,血管的扩张加重了局部的淤血和水肿,不利于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导致愈合时间延迟
[3]。
本研究应用美蓝和布比卡因混合液注射于肛周皮下,使痛觉消失或迟钝,使肛管组织及括约肌松弛[4],降低了肛管腔周围的静息压,
使创腔内炎性渗出液能充分引流,改善了创腔的周围环境,开放侧支循环,使血供得以保证,有效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加快水肿吸收,
较快控制炎症,促进创面愈合,明显缩短窗口愈合时间。
参考文献:
[1]
安阿玥 肛肠病学1998.2 第一版114 -120
[2]
李日庆自编 中医外科学2007 7第二版 241-244
[3]
李一兵 肛肠外科诊疗常规2010 6 第一版 121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