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水稻插秧机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关于水稻插秧机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水稻插秧机1.水稻插秧机设计要求水稻插秧机是用于栽植水稻秧苗的机具。

结构简单、体积小,使用寿命长。

它主要包括送秧机构、传动机构、分插机构、机架和船体等组成。

本设计主要完成分插机构和送秧机构的设计。

设计要求:1)水稻插秧机应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

2)插秧频率120次/min。

3)插秧深度10~25mm之间。

4)发动机功率2.42kw,转速2600r/min,传动机构始末传动比i=26。

5) 对移箱机构(送秧机构)的设计要求:a.每次移箱距离应与秧爪每次取秧宽度相配合,要求保证取秧准确、均匀。

b.移箱的时间应与秧爪的运动相配合。

c.传动平稳,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必须使用可靠、耐久。

2. 工作原理及其动作分解分插机构是水稻插秧机的主要工作部件,由取秧器(栽植臂和秧爪),驱动机构和轨迹控制机构组成。

取秧器在驱动机构的驱动和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轨迹从秧箱中分取一定数量的秧苗并将其插入土中,然后返回原始位置,开始下一次循环动作。

秧爪在栽植臂的带动下完成取秧和插秧工作,图1中虚线给出秧爪的静轨迹图,h为插秧深度。

图1送秧机构的作用是按时、定量地把秧苗送到秧门处,使秧爪每次获得需要的秧苗。

按照送秧方向的不同,送秧机构分为纵向送秧机构和横向送秧机构。

横向送秧机构,其送秧方向同机器行进方向垂直,采用的是移动秧箱法。

因此,又称移箱机构。

本设计采用横向送秧箱机构。

工艺动作分解:1)秧爪按照特定静轨迹(如图1 所示)做往复运动。

2)秧箱做横向直线往复运动。

(在秧爪取秧过程中,秧箱需保持连续不断的匀速运动;在移至两端极限位置后,秧箱自动换向。

)3.分插机构,送秧机构运动方案设计及确定1) 分插机构的设计方案方案甲:评价:采用曲柄摇杆机构,主动件为曲柄,使秧爪按照特定轨迹运动。

此机构设计简单,传动准确,快速。

方案乙:评价:本机构采用连杆机构,利用油缸作为主动件,来实现秧爪的特定轨迹运动。

此机构设计简单,但是需要额外的液压油路。

结论:方案甲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符合设计要求,故分插机构选用方案甲。

2)送秧机构的方案设计方案A:评价:采用凸轮机构,通过凸轮的回转运动,实现从动件(秧箱)的横向直线往复运动。

本机构结构简单,传力小,传动准确,运动灵活。

但凸轮廓线的设计较复杂。

方案B:评价:此系统以电动机为驱动元件,通过PLC控制系统,来控制齿轮的转动,从而影响齿条的运动,使齿条进行直线往复运动。

此机构设计简单,传动平稳,效率高,传动比准确,可靠。

但此方案需要PLC控制设备,成本较高。

结论:方案A采用凸轮机构,结构简单,传动平稳,成本较低,故送秧机构选择方案A。

3)方案设计的确定综上所述,考虑到插秧机的设计要求(水稻插秧机应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送秧机构传动平稳,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必须使用可靠、耐久。

)以及自身所学知识,本设计的分插机构选择方案甲,送秧机构选择方案A 。

如图:运动仿真图:4.机构尺寸的设计1)送秧机构在设计要求中,电动机的转速为2600r/min。

由于传动机构始末传动比i = 26 ,故皮带轮与齿轮1 的转速为100r/min 。

在设计要求中,插秧频率为120次/min ,故齿轮2 的转速为120r/min,即齿轮1与齿轮2 的传动比为5:6 。

两齿轮的设计如下:齿轮1 与齿轮2 之间的中心距为99 mm 。

齿轮传动如图:连杆机构:杆AB为曲柄,杆CD为摇杆,BE与连杆BC 固结。

本设计的要求中,点E的轨迹如图1中所示。

假设AB长为10mm,BC长为30mm,CD长为20mm,AD长为30mm,BE长为55mm ,以A 为原点,AD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10 *cosθ1 + 30 *cosθ2 = 30 + 20 *cosθ3,10 *sinθ1 + 30* sinθ2 = 20* sinθ3,得,θ2 = 2* arctan ﹛2*sinθ1 —[16 —( 2*cosθ1 +1) ²]½﹜/ (4 * cosθ1 —11)点E的轨迹方程如下:x = 10 *cosθ1 + 55*cos(θ2+θ)y = 10* sinθ1 + 55 *sin(θ2+θ)利用MATLAB软件,通过改变角θ的大小(θ的值依次取10°,15°,20°,25°,30°,35°,40°,45°,50°),来获得点E的9个轨迹图。

在MATLAB 编译器中输入以下语言:for i=1:9theta1=0:pi/100:2*pi;theta2=2*atan((2*sin(theta1)-sqrt(16-(2*cos(theta1)+1).^2))./(4*cos(t heta1)-11));x=10*cos(theta1)+55*cos((i-1)*3.75*pi/180+pi/12+theta2);y=10*sin(theta1)+55*sin((i-1)*3.75*pi/180+pi/12+theta2); subplot(3,3,i);plot(x,y);end得出轨迹图:(第一行,θ的值依次为10°,15°,20°,第二行,θ的值依次为25°,30°,35°,第三行,θ的值依次为40°,45°,50°。

)经过比较这9个轨迹图,发现第二行第二列的轨迹图(θ=30°)中的轨迹与图1中的轨迹近似,故选择第二行第二列的轨迹图(θ=30°)。

考虑到设计要求插秧深度在10~25mm之间,而通过观察此轨迹图,发现点E轨迹最右端点的x坐标(略小于40)与点D的x坐标(等于30)之差小于10mm且大于5mm,所以需改进方案尺寸:将各杆的长度增加一倍,即AB = 20 mm ,BC = 60 mm ,CD = 40 mm ,AD = 60 mm ,BE= 110 mm ,θ= 30°在此情况下,点E轨迹最右端点的x坐标与点D的x坐标之差必大于10mm且小于20mm,即方案可以满足插秧深度在10~25mm 之间的要求。

2)送秧机构从动件(秧箱)运动线图的设计,采用摆线运动修正等速运动规律的加速度曲线(从动件无柔性冲击,运行平稳),如下所示:从动件的运动线图分为6个阶段,各阶段运动方程式如下:1) 0≤ψ≤φ1 (秧箱做加速运动)S = S1[ψ/φ1—sin(πψ/φ1)/π]v = S1ω[1 —cos(πψ/φ1)] /φ1a = πS1ω²sin(πψ/φ1) /φ1²2) φ1<ψ<φ2 (秧箱做匀速运动)S = S1 + (S2 - S1)( ψ-φ1)/( φ2 -φ1)v = 2 S1ω/φ1a = 03) φ2≤ψ<π(秧箱做减速运动)S = S1﹛(ψ-φ2)/ φ1—sin [π(ψ-φ2+φ1)/φ1 ]/π﹜+ S2v = S1ω﹛1 —cos [π(ψ-φ2+φ1)/φ1 ] ﹜/φ1a = πS1ω²sin [π(ψ-φ2+φ1)/φ1 ] /φ1²4)π≤ψ≤π+φ1 (秧箱做加速运动)S = S1﹛(2φ1+φ2—ψ)/φ1—sin [π(3φ1+φ2-ψ)/φ1 ]/π﹜v = S1ω﹛[cos [π(ψ—φ2—φ1)/φ1] —1 ﹜/φ1a = —πS1ω²sin [π(ψ—φ2—φ1)/φ1 ] /φ1²5)π+φ1<ψ<π+φ2 (秧箱做匀速运动)S = S1 + (S2 - S1)( 2φ2 +φ1 - ψ)/( φ2 -φ1)v = —2 S1ω/φ1a = 06)π+φ2 ≤ψ≤2π(秧箱做减速运动)S = S1﹛(2φ2 + 2φ1 —ψ)/ φ1—sin [π(2φ2 + 2φ1 —ψ)/φ1 ]/π﹜v = S1ω﹛cos [π(ψ+ 2φ1)/φ1] —1﹜/φ1a = πS1ω²sin [π(ψ- 2φ2 -φ1)/φ1 ] /φ1²设计要求“每次移箱距离应与秧爪每次取秧宽度相配合”,即取秧宽度/点E的往复运动周期= 从动件(秧箱)的匀速运动速度点E的往复运动周期已知,周期大小为0.5 s 。

设取秧宽度为10 mm ,则v = 2×S1×ω/φ1 = 20mm/s ,即从动件(秧箱)的匀速运动速度的大小为20mm/s 。

根据实际需要,设定φ1,φ2,S1,S2的值,且满足2 * S1 * ω/φ1 = 20 mm/s 。

φ1,S1应尽量小些,以减小从动件从启动达到稳定速度所经过的时间和位移。

取φ1 = π/6,φ2 = 5π/6 ,S1 = 10 mm ,S2 = 110 mm ,将φ1,φ2,S1,S2 的值代入行程S 的表达式,得S = 60ψ/π- 10sin(6ψ)/π, ( 0 ≤ψ≤π/6 )S = 150ψ/π- 15, ( π/6 <ψ<5π/6 ) S = 60ψ/π- 10sin(6ψ)/π+ 60,(5π/6 ≤ψ<π)S = 70 - 60ψ/π+ 10sin(6ψ)/π, ( π≤ψ≤7π/6 )S = 285 - 150ψ/π, ( 7π/6 <ψ<11π/6 )S = 120 - 60ψ/π+ 10sin(6ψ)/π. ( 11π/6 ≤ψ≤2π)由2 * S1 * ω/φ1 = 20mm/s,S1 = 10 mm,φ1 = π/6,得ω=π/6 rad/s,即凸轮转速为 5 r/min 。

根据已求出的从动件的行程S的表达式,则对心从动件凸轮机构的凸轮廓线方程式为可写:X =(r b + S)* sinψY =(r b + S)* cosψ(r b为凸轮基圆的半径值)取r b = 20 mm,滚子半径为10 mm,在制作运动仿真过程中,得到理论廓线和实际廓线,如下图所示:凸轮机构的运动仿真图:5. 心得体会:本课程设计考察了我们所学的机械原理知识。

在设计过程中,要综合多方面的要求和需要来进行合理的选择,这是一个并不简单的过程。

由此可以了解到,自己的能力远不能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我们还应不断地学习和积累。

在对水稻插秧机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查找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尽管对现实生活中的水稻插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些资料对其工作的描述仍不够详细和清晰。

我们未能对水稻插秧机的工作流程和原理完全清楚,比如秧箱的具体结构和工作方式。

这是设计过程中一个比较大的遗憾。

设计尺寸的部分是其中最难的步骤,我们只能在做出一个自我感觉合理的尺寸假设的前提下,继续以后的设计,而且应用了一个之前我们完全陌生的软件MATLAB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