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佛教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发展历程

安居:又名坐夏,或坐腊, 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 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 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
7. 中国化的佛学
①中国化的佛学
②佛教中国化的途径 宗教信仰、神学理论、礼仪制度、组织形式、修行
实践等。 如农禅并重-托钵乞食;传法世系-宗法制度
③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 方术灵神化、儒学化、老庄玄学化
③隋唐:汉地佛教的鼎盛时期。中国化佛教宗 派的产生标志佛教汉化的基本完成,汉地佛教 实际上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
④唐末五代及宋:佛教开始衰落,世俗化倾向 加深,佛教与儒道合流,佛教内部禅、净、教 融合,宋明理学产生和定于一尊,佛教式微;
⑤明清:汉地佛教发展几乎处于停止阶段,但 仍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成为汉民族的一种 文化心理积淀。
中 发国 展佛 历教 程
1.中国佛教三大系
汉地佛教
藏传佛教
云南傣族地区上座 部佛教
2.印度佛教的传播路线
①北传: Ⅰ印度北部乾陀罗-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中国 新疆-中国内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Ⅱ中印度-尼泊尔-西藏(形成藏传佛教)-中国内地、蒙 古、西伯利亚等地。
5.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形成和发展并流行于西藏、青海、内蒙等少数民族 地区的佛教,它是印度佛教、西藏苯教和汉地佛教相互融合的产物,俗称
“喇嘛教”。
①主要教派: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 派、格鲁派等。
②后世影响最大的藏传佛教宗派是15世纪经 宗喀巴改革后形成的格鲁派,格鲁派中的达 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构成了后期藏 传佛教的主要特色。
4.汉地佛教: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 文化结合的产物。
①汉代:佛教初传,依附黄老神仙方术,被视为黄 老神仙方术的一种,格义,译经等;
②魏晋: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时期,产生汉地佛教学 者和汉化佛学,对玄学的依附,三教一致的提出, 佛教学派林立,寺院经济发展,佛教艺术的辉煌, 帝王的兴佛灭佛,儒佛道三教的融合与相争;
三皇五帝时传入佛经; 西晋道士王浮造《老子化胡经》提出老子化胡说等。
②早期佛教传入对中国本土思想的依附
Ⅰ 民间流传,对宫廷的影响
Ⅱ 两汉之际对佛教的看法:“宫中立黄老、浮屠之 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 (《后汉书·襄楷传》)
③佛教传入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方面:
据《出三藏记集》载,罗什在弘始四年至十五年期间,译出 经论35部,294卷。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经》、《小品般 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 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坐禅三昧经》、《十住毗 婆沙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 论》、《成实论》及《十诵律》等。罗什所译经典极为广泛, 以意译为主,重点在般若系的大乘经典和龙树、提婆一系的 中观派论书,内容信实,文字流畅,有些经典后虽有新译, 仍难以取代,在中国译经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Ⅰ 佛像 中国有一定规模的正式建寺铸像在东汉末三国时期, 笮融建寺铸像:。 建寺铸像对佛教在中国的流传起了很大作用。
Ⅱ 佛经 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一卷,包含四十二篇较短的经文,一般认为是最
早的汉译佛经,但由于中国文献中对此经的传译、名称及性质等记载多 不相同,因而引起中外学者的长期争论,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有关本经传译的记载,与汉明帝求法传说有密切关系。本经的传来,最 早的记载是《四十二章经序》。经序说,后汉孝明帝梦见金人,因遣张 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西晋王 浮撰《老子化胡经》说是永平七年遣使,永平十八年还。《历代三宝纪》 以后的记载则都说是十年还汉。根据这些记载,本经的初传当在公元 64~75年之间。 从内容上看,《四十二章经》是一部介绍小乘佛教基本教义的汉译佛经。 现在一般认为,此经是一种经抄,而不是一部独立佛经,主要摘译自小 乘佛教经典《阿含经》,吕澂认为摘自《法句经》。主要内容是阐述了 佛教人生无常和爱欲为蔽等思想。此经翻译过程中夹杂了中国传统思想 如神仙家和儒家思想等。 它是最早的一部汉译佛经,文字简短而又包含了佛教修道纲领,所以直 到现在它仍为佛教徒重视的典籍。
②南传:
印度-斯里兰卡- 缅甸、泰国、柬埔 寨、老挝、马来西 亚、印度尼西亚等 国及中国云南傣族、 崩龙族、布朗族等 地区。
3.南、北传佛教的基本特点
北传以大乘为主,偏重对佛法大义的领悟和 发挥,注意与不同地区思想文化的结合,如 与中国思想结合而产生中国佛教宗派;
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上座部佛教,比较注重 原始佛教的精神和教理教义。
3.佛教与儒、道的碰撞与融合
(1)佛、道之争
王浮,《老子化胡经》 顾欢,《夷夏论》 《正二教论》、《难顾道士夷夏论》 《三破论》 佛陀-浮屠 沙门-丧门
刘勰,《灭惑论》,夷夏之争
(2)儒、佛之争
僧祐《弘明集后序》:一疑经说迂诞大而无 征。二疑人死神灭无有三世。三疑莫见真佛 无益国治。四疑古无法教近出汉世。五疑教 在戎方化非华俗。六疑汉魏法微晋代始盛。
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第一个阶段:佛教初传到两晋(依附)
第二个阶段: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中国化佛 学开始独立发展与鼎盛时期)
第三个阶段:宋以后(中国化佛学由盛而衰)
三、佛教在中国的初传
1、佛教在中国的初传:
①时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传说时间:
《列子》:“丘闻西方有圣人”; 《历代三宝记》提到秦始皇查禁佛经;
五失本,三不易 本无论
②般若思想的传播 Ⅰ 思想文化背景:
ⅰ 两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为佛教进一步发展提 供了良好土壤。佛教规模较以前有很大发展。 ⅱ 思想文化领域,两晋时玄学盛行,为佛学的兴 盛也提供了契机。支谶传入的大乘般若学以假有 性空来论证一切皆空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上人 的精神需要,也与流行的谈无说有的老庄玄学有 相通处,故“因风易行”,与玄学合流而蔚为显 学,当时的般若学者,往往也是清谈人物,兼通 内外之学,也熟悉老庄,这推动了佛教依附于玄 学而大兴,社会上出现玄佛合流,佛教般若学在 玄学影响下也形成诸多学派,这就是“六家七 宗”。
礼制问题,庾冰,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3)三教的交流
《般若经》 支道林 慧远
四、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1.三国时期 思想背景:统治者的支持、在与中国传统
思想的融合冲突中发展、社会的动荡不安、 佛教学者的涌现。
①大乘般若学与小乘禅学 康僧会、支谦
② 格义:佛教学者所用一种解说、翻译佛典的方法,即观念 的比附,用中国的观念比配印度佛教的观念。佛教传入中土 不久,它的理论幽玄,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了解,于是讲说佛 法的人便用格义的方法,和此土旧有的学术思想相配合,来 发挥它的意义。
如魏初康僧会和陈慧合撰的《大安般守意经注》把“安般守 意”四个字作了十几种解释,其中就有一段说“安为清,般 为净,守为无,意为名,是清净无为也”,即是用此土的道 家所说“清净无为”来配释“安般守意”的。《阴持入经注》 也用“无为”配释“泥日”(涅槃的古译),这些都是格义最 初例子。
什门四圣 “师之弟子,曰生、肇、融、睿, 谓之什门四圣”——《稽古略》)。鸠摩罗 什及其弟子以译经和对佛理的阐发,为中国 佛学及其特点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 玄奘 真谛 不 空
道安: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编制系统经录 的人。《综理众经目录》,也称《安 录》、《道安录》,主要部分收载于梁 僧祐《出三藏记集》,对中国佛教目录 学的产生有开创性意义。
康僧会 主要继承安世高系小乘禅学,主张由禅定引 发神通,强调“明心”,通过修持禅法,使被染污 之心恢复清净,达到理想境界。其思想中融合了儒 家与道家的思想。如用道家“元气”解释佛教“四 大”(地火水风),用儒家“孝事其亲”来发挥佛 理,为佛教发展开拓了道路。
支谦 三国时期译经最多的人,他译经多以道家思想 融会佛理,以中土传统思想、语言理解表达佛理, 这在客观上为中土人理解、接受佛教消除了文化上 的隔阂。支谦掌握般若学“不坏假名而说实相”的 基本精神,开拓了两晋以后玄学化佛教。佛教般若 学通过他的发挥而对玄学的兴起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2、东晋十六国时期
①译经与经录 译出了较全的佛经三藏,译经开始走出格义和“偏而不即”
的状态,出现中国学者自己的佛学论著,如《肇论》。
鸠摩罗什:简称罗什,祖籍天竺,生于龟兹,精通大小乘佛 典,名闻西域。后秦弘始三年,后秦主姚兴将其迎至长安, 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办性质的佛经译场,悉心从事译 经和说法。
Ⅱ 般若思想在中国传播发展的两个阶段:
ⅰ 两晋之交“六家七宗”的出现,标志着有 中国特色的般若学说的形成。
ⅱ 鸠摩罗什译出印度中观派的主要“论”著 等一批佛教经典与僧肇所写的《肇论》,标 志印度般若中观理论开始全面传入中国以及 中国人对这一理论较准确的理解。
Ⅲ 六家七宗 六家七宗是说东晋时代的佛教学者对于般若性空的解释,各出异义,纷
②《牟子理惑论》及其影响
Ⅰ 《理惑论》产生的背景 佛教在中土遭受的怀疑、排斥和反对,与中国传统 文化在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冲突。 Ⅱ 《理惑论》的努力与儒释道三教一致论的提出,为佛教在两晋的传播提供了 思想基础。
《牟子理惑论》通称《牟子》,亦称《理惑论》。据唐神清《北山录》称,原名 《治惑论》,唐人避高宗李治讳改今名。相传东汉末年牟子著。原收在陆澄的 《法论》中,书名下有副标题:“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后此书收入《弘明 集》。从书的自序看,牟子原是儒生,博览经传,也读神仙家之书,但认为虚诞 不可信,常以五经难之。因感“方世扰攘,非显己之秋”,执意不仕,而致志于 佛教,兼研《老子》。因见“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乃作 《理惑论》以问答形式答辩,针对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引起种种议论和疑难,引证 孔子、老子的话分别给以辩解,为佛教辩护,论证佛教与传统儒、道思想并无二 致。问答主要集中在对佛、佛教教义和佛教出家修行生活三个问题上。主要记述 释迦牟尼出家、成道、传教的事迹;佛经的卷数及戒律的规定;佛教关于生死问 题的观点;佛教在中国初传的情况等。据称因看到“佛经之要有三十七品,老氏 《道经》亦三十七篇”,故效法而为三十七条问答。文中广引《老子》和儒家经 书,以论证佛教与儒、道观点的一致(最早提出三教一致论)。为中国较早的阐 述佛教原理的书。《理惑论》为消除人们的疑虑,对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而且对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