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4
越8
.
矿产资源与循环利用
陈春生
(福建民爆公司永春分公司福建永春362615)
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0)12-0140-02
摘要:科学发展观呼唤循环经济,尤其要确立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循环经
济的核心。矿产资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大力倡导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具体实践行动.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选择。因此,必须增强资源危机意识、建立政策体系、
完善法律法规、提高科学技术,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矿产资源,以最低的环境成本实现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
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政府应该在对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立法和功能转化等方面进行完善、改革,促
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矿产资源 循环利用 政策体系 综合利用
矿产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
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支
撑。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矿产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对其开发
利用程度,往往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甚至决定一国的战略
地位。综观世界先进国家,不管是资源丰富的美国,还是资源贫瘠
的日本.都把合理开发、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当成生死
攸关的问题。因此,研究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紧迫性和深远
意义。
一、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即物质流动方向
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
成一个反馈式流程.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为社会经济
活动的行为准则,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从而最有效地
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从根本上消除了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与环境
资源之间的尖锐冲突。传统观念认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一对
不可调和的矛盾,要发展就要抓工业、上项目,就必然会造成环境
的污染。事实上,造成环境的污染的原因不是工业本身,而是由传
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经过进几年的实践探
索发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既能实现加快经
济发展的目标.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和环境,
是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态化有机结合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经济与
环境“双赢”的最佳模式。 循环利用是德国在其1991年制定的《包装条例》中首次提出
的.随后通过1996年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法案》将它从包装推广
到所有部门。资源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它遵循资
源循环这一规律将目前认为是废弃的产物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
用.从而大大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二、我国矿产资源产生的必要性研究
我国矿产资源大多是低品位的贫矿资源,而且往往是多金属
的共生或伴生矿。据统计.我国的共、伴生矿床约占已探明的矿产
储量的80%。目前全国开发利用的139个矿种中,有87种矿产部
分或全部来源于共、伴生矿产资源。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 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
35%左右,。煤系共生、伴生20多种矿产,绝大多数没有利用。据
1999年调查资料,共伴生组分综合回收率40—70%的国有矿山企
业不足40%.大量非国有小型矿山根本不进行综合回收。有色金
属矿山综合回收率为35%,同比国外水平低l0%。又据对1845
个矿山的调查统计,只有2%的矿产综合利用率达70%;有用组分
利用率在2.5%以下的矿山就占75%。可见,在矿产资源开发阶
段,我国矿产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都相当低,对多组分矿床
未能做到综合勘探、综合开采、综合利用,许多珍贵的有用组分大
量流失,矿产资源耗费率高,损失浪费严重。
我国采、选、冶过程中排出的“三废”数量惊人,仅选矿每年产
生的尾矿废弃物超过5亿吨。据中国矿业联合会尾矿综合治理办 公室估计,尾矿潜在价值约1300亿元,当前的利用率非常低。
“九五”期间.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率由1995年的43%提高到2000
年的52%.年综合利用量达到3.55亿吨,其中,煤矸石综合利用
量由1995年的56o0万吨增加到20oo年的6600万吨,利用率由
38%上升到43%:粉煤灰综合利用量由1995年的5188万吨增加
到2000年的7000万吨。利用率由43%上升到58%,我国铜、铅、
锌伴生金属冶炼回收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
80%以上。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7亿多吨,累计堆存
量已达7O亿吨以上,占地约5万多公顷。据估算,我国固体废弃
物可利用而未被利用的资源价值达250亿元。2002年我国工业
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6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l5~25%。20o3年
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只有55.8%。一些超大型复杂多
金属矿床的尾矿利用率仅为1O%。可见,我国“三废”利用率虽
然逐年增高,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低,综合利用率潜力很大。
2003年我国钢铁工业年废钢材利用量为58oo多万吨,占粗
钢产量的比例为2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3%;再生铜产量93万
吨,占铜产量的22%,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7%;再生铝产量145万
吨,占铝产量的21%.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0%。我国每年平均约
有200万~300万吨废钢铁、10万~15万吨废杂有色金属等未被
合理回收。目前,美、英、德、法、俄、日等发达国家的钢铁工业, 废钢铁利用比率已达40~5O%,我国只有20%左右。此外,我国每
年还有大量的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
废玻璃等,没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加强废旧金
属等物资的回收利用,可以缓解我国矿产资源的短缺。
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桎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矿
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l 的一项
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其次是一种新的经济增
长方式.然后才谈得上是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我国现阶段发 展循环经济的首位目标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
在中国矿业2004国际研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目前,
全国92%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
料,都来源于矿产资源。”因此,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
现循环经济.就必须重视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对工矿企业废物
的回收和再利用.以达到节约资源、治理污染的目的。进入90年
代后.又提出了源头治理的思想。l993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二次全
国工业污染防治会议上循环经济理论正式在中国出现,2000年,
绵阳市政府将构造循环型经济写入该市的“21世纪议程”。20o2
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2003年6月,根据
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开始启
动。规划内容涉及20个相关的重点领域和专题。其中,生态建设、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被列为第十个专题。2004年,
发展 2010年12月
December 2010 第48期总507期
Vol,507 NO.铝
循环经济 式成为我国的一项周策
三、实行矿产资源循环发展的对策研究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 展巾国家充分认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积极发挥政府作用,
克服政府失灵,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 循环社会。
1、设立相应组织机构,提高政府效率是推进循环经济的前
提。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和发展循环经济,扭转循环经济只与环
保部门有关的观念.设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循环经济运行的领导
和组织。同时政府要进行相应的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理顺部
门关系,改变调控手段,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
的现代政府。特别是提高公务员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
化服务意识.改善政府形象 、
2、逐步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对于
构建循环经济系统.需要经常性的直接财政补贴的支持。可以考
虑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照顾,例如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
损补贴、税前还贷等。我国也应借鉴国际经验,对企业生产经营过
程巾使用的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通
过政府面向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可以
大幅度地调动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十牛.指导着整个社会资源想循
环经济的方向的发展。政府应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和价
格等政策手段.来引导和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同时,国家也将对
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的支持。国家
发政委已经提出了《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
见》,现任止在根据这些目录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对生产和使用目
录范围内的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在政府采购 ,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
府绿色采购。通过政策调整,使得循环经济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
染者付费、再利用者可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啄则,大力
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例如埘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1日物
品回收利用产业,对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可以通过税收优
惠和政府补贴政策,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另外,政府_日f
以建立专门设立环境技术开发基金,重点支持废旧物品回收处理
(上接第184页) necessary and he could make sure everyone is
jol。m‘llg i’n the discussion.Sometimes we say we can know a person
from what he says,how he stands and how he walks.The way a
teacher stands,sits,and walks also tell the students many informa—
tion.
Some people say that teachers are the human soul engineers.
We know that this sentence is a high praise to teachers.We also
find that teachers have to take a very bi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tu—
dents and the society.A good teacher should master the skills of
eommlJ nirati0n with th stl】dents.These skil】S inelljde verba1 and
(上接第178页) 3-2学习资源没计
学习资源设计就是要提供实现学习者进行协作活动所需要
的资源与设备。存《数字杂说》这个网络课件中,资源设计的结果
是学习数字相关知识所需的信息资源,并确定每种资源在学习巾
的作用。
3_3协作方式Lj策略设计
在策略设计巾.大致要 绕协作组成员学习完成 个方面的
任务:协作组参数设计、协作组学 程序、l办作组学习方法。协作组
参数设计是针对如何分组以及如何分配情境lfl的角色而进行的
协作组学习程序是指协作组学习活动的序列,即协作组的交互进
程。而协作组学习方法的设计规定了协作组在学习某一特定主题
内容时的形式.如竞争模式、合作模式、教学相长或顾问模式。
4、结论 和再利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等公益性事
业方面使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为了促进物质和能量在区域和社会更大层面l 的循环流动.
政府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通过适当的制度
安排或提供服务,为废弃物资的再生利用建立市场交易平台,例如
建立再生资源的交易市场和信息网络,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等等
3、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政府应加快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淘汰落后的技
术、工艺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项目。与此同
时,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的产业.并用循环
经济的理念指导区域发展,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结构
的特点,合理调整我国经济的区域布局,建立 域循环经济。
4、加强立法: 作,完善环保法律体系。我国白20世纪80
年代开始,相续制定了许多法律、行政法规,以初步形成了环境资
源保护的法律体系的框架。然而,在现行的环保法律中,立法观念
还仅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维模式上.对于废物的回收再利用的认
识比较模糊,在执行上也属于从属地位,这有违循环经济的理念。
循环经济对废物进行被动的“末端处理”配合废物回收再利用和
减量化的方法,从而形成一整套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的机制。
昕以,应该尽快地对现行的环保法律进行系统的修改,以“3R”原
则为指导,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
策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和公民存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
并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确保法律的有效性和严肃行..
参考文献:
1]邱定蕃:资源循环利用对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影响lJI.矿冶.
2003.4. [2]沈镭:资源的循环特征与循环经济政策IJI.资源科学.2005.1.
3]葛振华:国外矿产资源保护政策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lJ1.国土
资源情报.2003.1.
[4]马立新:试论循环经济中的矿业开发川中目国土资源.2004.4.
[5]王贵成: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IJJ.引进与咨询
2003 4
nonverba1.Be good at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helps the teachers
tnrn to a real human soul engineer.
References:
[1]邓跃龙,李卫.课堂教学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l J1.中国科技
信息,2O10,f131.
[2]苏海峰,任国盛.大学生心目中高校教师形象的调查分析【JJ.
法制与社会,2010 (03).
『3]姚本先 汪祚军.新时期高校教师形象探析——大学生心目
巾最受欢迎的教师调查『J1.高校教育管理,2009,(03).
协作学习策略与模式已成为跨越各个年级、课程内容和学习
层次的主要学习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再
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实验证明.有效的网络环
境下的协作学习设计能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快速的大面
积的提高,使学生乐于阅读,勤于阅读,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在初
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应用中能够取得的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黄荣怀,《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
『2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f31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
技术研究所
『
4]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中国远程教育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