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的文献综述

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的文献综述

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的文献综述

延安大学 学科教学 (语文) 崔 伟

【摘要】 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文学素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被淡化以致于趋向消失。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开始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开始注重“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等被传统“应试”观念忽视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文学素养”重新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文学素养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文综合了近年以来教育界对“文学素养”培养的思考,并简要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更好地实行文学教育提供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参考。

关键词: 文学素养 培养

一、前言

现阶段我国语文教育依然存在功利性和工具性特点。只要学生在中考、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教师就一定是优秀的。荣誉将会接踵而至,教师也会得到丰厚的物质奖励。中国的语文教育从来就是不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的。李正宣在《古代语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中指出:“古代语文教育是非专业化的。1904年“癸卯学制”产生,语文开始独立设科,称“国文”。在此之前的三千余年里,都没有严格分科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古代语文教育是传“道”的教育。文本身就是道,教书必然传道,读书必然学道,阐释也是传道。”【1】现在的语文不仅仍然要与政治、历史、哲学等学问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增加了语法、逻辑、修辞、广义的文学和科技论说文;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在理论上仍然争论不休,实践上也有不少问题。现代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同样存在着两种倾向:用“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2】早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大语文教师和学者对这些不良倾向提出了批评,并试图提倡文学教育。这些想法和措施在《语文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以后取得了重要进展。《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任务作了明确的指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3】语文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语文教学开始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开始注重“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等被传统“应试”观念忽视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方智范在《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中强调了语文教育中文学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语文课的言语作品教学,理应是活泼的生命活动,文学鉴赏也必须着眼于生命整体的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必得把自己的整个心灵,包括我们的生活和经验、思想和感情、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集中灌注到作品中去,与之契合,与之拥抱,在阅读和鉴赏中,激发起我们相应的情绪体验,在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交感中,获得思维的磨砺,精神的启悟,审美的愉悦。”

在“语文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文学素养”,还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尽管教师们已经意识到了“文学素养”的重要性,可是依然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约束,放不开手脚全力推行文学教育。中小学的语文老师对“文学素养的培养”作了尝试和探索,在理论上虽然不能有大的建树,但毕竟对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正文

(一)文学素养的含义

新课程实施以后,语文教育中的文学素养培养问题逐渐得到越练越多的专家和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国内知名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这一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研究论述文学素养的论文和专著虽然很多,却大多没有对文学素养的定义作一个明确的定义,缺乏对概念本身的定义、概念内涵的界定和对概念深入的阐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浙江诸暨市牌头中学的陈蕾老师,对文学素养作了一个定义:文学素养,又称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艺体裁、文艺发展史、文艺发展现状、文艺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5】浙江大学的朱首献博士也认为:文学素养实际上指的是人在文学实践活动中所培养起来的文学经验或素质,它包括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或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说到底,它与人的其他素养一样,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够培养起来。

(二)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现在的研究者对文学素养的培养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明确的阐述。方智范认为:“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 语文教育没有了文学教育,意味着语文教育的失败。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则认为:“语文特别适合承担审美教育的任务。语文作为重要学科,贯彻整个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个学习阶段,而且,就艺术类型来说,文学从古至今一直是最重要的艺术类型之一„„把文学教育和美育结合起来,把思想情感德陶冶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无疑值得继承、发扬。”【6】潘涌《论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指出:“文学教育„„引导个体生命渐悟天道和人道,以审美的姿态去对待天、地、人,倾听天籁,体察心音,把握人生艺术,升华生命品位,最终趋向天人合一、物我澄明的大化之境。【7】现代教育者指出:文学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其中对美育的影响更为深刻和直接。周萍老师从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的角度看到:“培养文学素养,可以使学生1、能领悟文学作品主题的时代美和永恒美。2、欣赏辨析文章,深化理解认识。3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8】随着教育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的增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被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涉及文学作品的要求是:“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直接促进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的开展,对培养文学素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如何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教育工作者在培养文学素养中积累了丰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经验。周阳敏《浅谈文学教育与文学应试之矛盾》中谈到文学教育的操作方法:“调动各种艺术手法,展开联想,使学生尽可能地进入作品有声有色的艺术境界之中,于动情处歌泣流连,于沉思中绞尽脑汁,才是入门。入于作品之中,出于作品之外,有所收获,看人生通透明朗,处世事游刃有余,可算过院。读得万卷书,行得万里路。言由其衷,行不逾矩,见高山而知仰止,望大洋乃悟兴叹,方谓登堂入室。”【9】中小学语文教师认识到,要实现这样的文学教育,提高文学鉴赏水平是先决条件,“文学鉴赏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文学作品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力量,直接诉诸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想象力,这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10】李跃峰更是明确提出《在文学鉴赏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任务、阅读的主体能动性、教师在阅读中的导读作用等做了阐述。【11】阅读是培养文学素养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途径。中国的语文教育自古就是偏重读写的教育,古代语文教育的第一个重点是读。因为读是明经(即悟道)和写作的前提,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关键。这些论述对阅读在提高文学素养中的独特地位、对阅读的对象、对阅读中教师应该起到的作用,都有一定的阐述。教学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很强,对推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素养培养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中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文学实践中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生识字,读书,作文。有两个重要之点:一是要符合本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一是要符合儿童和青少年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12】他们在教学中强化说写实践,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设计专题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进行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能有用,用需好学。从而把抽象的文学素养具体化,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方式。李正宣在《古代语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中提到:古代语文教育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写。写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习写字,二是练习写文章。而这样的传统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语文教育的现状

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还不在主流地位,甚至部分教师对文学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当前中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现状堪忧:1、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不熟悉,文学积累薄弱;2、漠视文学经典,阅读功利性较强,文学欣赏水平有待提高;3、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不高。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仅停留在华丽辞藻的层次。根本上忽略了语文课中的“文化传承”、“精神修养”、“现代思维”、“社会应用”及“语文才能”。不仅仅是学生,教师的语文素养也比较缺乏。许多语文教师不仅在思想认识上不到位,自身的文学水平也比较低下,这些都直接造成了当前文学教育的举步为艰。因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对如何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也做了专门的阐述。指出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是影响文学素养培养的核心因素,而且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指出教师要转变文学观念、加强阅读积累、提高写作水平。要把教师的文学教育同教师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结合起来,这才能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总结

语文教育事关中华文化的兴衰。语文教育兴,则中华文化兴;语文教育衰,则中华文化衰。中学生文学素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中学生文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以必须加强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正宣.古代语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2(9).

【2】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织编写.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M].科学出版社,2004.

【3】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5】陈蕾.谈文学素养与语文新教师的培养[J].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研,2007(04).

【6】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7】潘涌.论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1(01).

【8】周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J].考试周刊, 2007(49).

【9】周阳敏.浅谈文学教育与文学应试之矛盾[J].中学语文教学,2006(11).

【10】刘宁.文学鉴赏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N].甘肃日报,2004年.

【11】李跃峰.在文学鉴赏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5).

【12】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D].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