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统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化室内灾情安全监测预警空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
系统采用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微处理器控制技术以及智能传感数据采集技术,由一台信息机与多个
微处理控制器设备组成“主从式网状”分布结构,主要分为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两大部分,另设应急
执行控制机构和移动小车服务。监测子系统主要包括传感器网布设、信息采集、信息传输通信组网、
物联网技术应用和设备设施配置等,实现环境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发送;安全预警系统主要包括微控
制器C8051F120、微处理器ATmega16L、无线射频nRF24L01A、语音报警和GSM短信、电话通知,实现监
设计目的: 目前,国内外虽然拥有众多各种各样的监测预警小系统,但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就是
监测密度不够、覆盖面不全、预警服务难跟上,信息的共享未形成,管理缺乏综合协调。因而建立一
种覆盖范围广、监测密度强、有效管理和及时预警的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对经济的发
展和社会的安定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基本思路: 本系统是以物联网为技术平台,以传感器网络和成熟的GSM/GPRS网络为基础,研究开发
的一种主要应对室内环境安全的监测预警和减灾执行的智能化网络系统。系统布设多个监测节点,采
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连接各个监测节点和总控中心形成监测网络。监测系统以室内环境
因子为采集、分析对象,通过总控中心调用正常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和决策,进行预警通知和控制相
应的执行机构动作,以减小安全隐患。
创新点: 1)采用了物联网技术,将所有传感器节点通过控制中心连上互联网,形成网络化运作管理
。 2)在单片微处理器平台上,通过GSM /GPRS网络对灾情预警信息机进行远程通信控制,依据环境
本智能化安全监测预警控制系统将环境监测与预警控制有机结合,采用物联网关键技术实施智能监
控,将所有传感器节点通过单片微处理器连成一个局域网络,网络覆盖面积可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全
球,使监测信息高度共享,做到灾情及时发现、及时分析、及时预警、及时控制,形成一个快速应急
体系。依托成熟的GSM/GPRS网络平台及时预警,也可通过无线通讯网络把环境参数传送到计算机上,
这样就彻底摆脱了485总线以及CAN总线等有线方式与计算机的通讯距离困扰。系统增设执行机构,紧
技术特点和优势: 本系统可依据环境特点,布设监控预警点以及选择监控类型,结合移动式检测预
警装备替换非正常工作点。同时,总控中心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接收所有网点的数字信息,调用数据库
对比,作出相应的应急预警控制,如GSM短信发送、发送应急小车行动指令和真人语音报警等。另
外,室外固定工作点可以依赖太阳能供电,无需架设电网,还能保证工作点不受外围电路供电的影
响,达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作用。系统整体环境控制精准、功耗低、体积小、监控范围大、成本
低、适应能力强。 应用场合和推广前景: 本系统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喷涂包装等工业
国外情况: 20世纪9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的日趋成熟,在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发
达国家,和火灾类有关的测报网络的密度要比我国大很多。 就美国为例,美国幅员辽阔,其国土面
积同我国相近,主要灾害为飓风、地震、洪水、干旱等。美国对灾害的战略主要是在于预防,并且下
大力气研究与灾害有关的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和社会行为,如:灾害预报、环境控制、灾情救治、灾
后流行病防疫等等。美国的减灾系统工程有如下几个重要特点: 1)重视对灾害的科学研究,特别是
灾害发生的动力学机制问题的研究; 2)把人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放在突出位置上,十分重视人的
生命价值;从制度上、法律上把防灾、减灾作为联邦政府及州政府的一项日常任务确定下来,有十分
明确的责任划分; 3)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灾害网络,包括监测、预报、救灾、通讯等等,当灾情发生
时,各种服务系统自动进入救灾状态。特别重视防灾通讯系统的建设,并将其作为一项单独的减灾工
程加以建设,其通讯网络从中央防灾机构一直到居民区,形成了一个可以及时通报灾情,及时 进行
救灾工作的现代化防灾通讯系统。
国内情况: 我国的智能化室内安全监测预警系统还处于从无到有的初级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在各
大公司和媒体的强大概念宣传攻势下,我国智能监测预警行业逐渐形成,可用的、接近现实需求的产 东方网7月4日消息:记者4日从民政部举行的全国民政科学技术和技能人才大会上获悉,近年来,
中国通过“亚洲巨灾综合风险评估技术及应用研究”、“中国巨灾应急救援信息集成系统与示范”等
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在自然灾害发生机理、规律、防范预警、应急救援、灾情评估、灾后恢复
重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
其中,卫星遥感、无人驾驶飞机、北斗导航定位、网络通讯等一批先进技术手段,在抗击南方低
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得到了充分运用。此外,中国还建立了以国家
减灾中心为主要依托,以“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为主要载体的防灾减灾研究基地。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
经济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3%。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而且在未来还将呈增加趋势,
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已成为全社会的一项主要任务。根据气象灾害特征、致灾因子和天气现象类型,
我国的气象灾害可分为7大类20种,它们不止产生直接危害,还能引发很多次生灾害,给国家和社会造成
巨大损失。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冻害等极端天气事件;冰雹、龙卷
风、雷击等局地强灾害天气;沙尘暴等,这些气象灾害每年都造成我国巨大的经济损失。经过多年的建
设,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地基、空基、天基观测相结合的综合观测系统;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测水平和
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数值预报体系,同时,气象预报内容不断丰富,预报范围也开
始向空间天气等领域发展。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不足,观测站
网特别是农村、海岛等边远地区的时空密度不够,同时软件系统相对滞后,使得探测产品的集成度不关于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
字体:大 中 小
卫星应用产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应用卫星研制生产已形成系列化,正在从试验应用型向
业务服务型转变,卫星应用已成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的重要支撑。根据《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贯
彻落实《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加速以卫星通信广播、
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应用为核心的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建立完整的卫星运营服务、地面设备与用户终
端制造、系统集成及信息综合服务产业链,促使卫星应用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服务,特提出以下
意见。
一、加快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远近结合、军民结合、自主
研制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原则,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重大需求为牵引,以业务化和规模
化发展为目标,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卫星应用公共资源的共享、培育卫星
应用企业集群和产业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开放式发展为途径,以加强卫星应用和培育卫星应
用市场为突破口,加强国家对卫星应用产业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统筹规划与建设卫星及其应用系
统,加大对卫星应用产业扶持力度,促使卫星应用产业成为加强与改善政府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
要手段,不断提高卫星应用业务化运行能力,形成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二、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完成应用卫星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
地面设备国产化率达80%,建立比较完善的卫星应用产业体系,促进卫星应用综合业务的发展,形成
卫星通信广播和卫星导航规模化发展、卫星遥感业务化服务的产业局面;使卫星应用产业产值年均增
速达到25%以上,成为高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
三、推进卫星通信广播产业集约化发展。发挥卫星通信和卫星广播作为国家重要信息基础设施不
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发展卫星通信广播综合业务,扶持发展灾害应急通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公
益性卫星通信事业。京津冀地震预警一体化
每日新报记者李海燕 任悦 前不久,尼泊尔发生强烈地震,造成重大损失。地震,这个让人们谈而
生畏的名词,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居安思危,提高防震减灾意识,是需要全民参与的社会事务。2015
年,天津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将有哪些新的举措和突破?新报记者专访了天津市地震局局长、党组书记
李振海。
监测台站守在防震减灾前沿
李振海告诉记者,天津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已取得了良好成绩,在地震监测工作上成绩突出。目
前,天津已建成31个陆地台、2个海域台、120个强震台、15个前兆台和12个卫星基准站组成的立体化
地震监测台网。2014年,地震观测数据连续率达98%以上,在年度全国评比中创下了14项前三名的历
史最好成绩。天津加强“首都圈”“环渤海”区域地震联防协作,核实各类前兆异常17项,创新研发
GNSS高精度数据、地脉动等地震预测新方法。
推动京津冀地震预警一体化
2015年,天津重点围绕地震预警、震情跟踪、断层探查、群测群防、法规建设、应急准备、科普
宣传等方面,谋划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要将防震减灾纳入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现防震
减灾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启动开展京津冀防震减灾协同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发挥天津地震预警
示范作用,推动三地地震预警、强震风险源探测、城乡地震安全、应急协同、科技创新一体化建设。
预警系统示范项目年内建成
今年,天津要强化地震台网建设和运行维护,确保仪器设备正常运转。颁布地震监测设施布局规
划,做好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要加快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示范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建成投入试运
行。制定地震预警管理制度,建立发布标准。严格落实“宏观异常零报告”制度。要完善水文、地震
、气象等多学科的观测资料共享机制,深入开展地震预报理论与方法研究。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北京燕禹水务科技有限公司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特点是:方案完整、技术先进、应用成熟。
(1)方案完整
燕禹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包括了水雨情监测系统(包括水雨情信息接收处理及系统监控软件)、山
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包括计算机网络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软件)、预警(发布)系统技(包括
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软件、灾情预警广播站),以及山洪灾害群测群防技术方案等。
(2)技术先进
燕禹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完全符合水利部全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和行业相关技术
规范。方案中构成主体的软硬件产品均为燕禹水务自行研制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包括工业产品生产
许可证、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软件产品登记证书),如遥测终端及内置测控软件、水雨情数据接收和
处理软件、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软件、预警报警监控终端及内置测控软件等。系统采用模块化设
计,可通过相关配置满足各地的建设特点。
(3)应用成熟
通过互联互通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提高整个监测预警系统的效率,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和
服务。
由于北斗卫星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全天候的定位、导航、授时、短报文通信等服务,具有高精度
、可靠性好、使用价格低于国外卫星系统等有点,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卫星技术在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