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课程.2019】隔与未隔网名:兰君《人间词话》选读逐条批注这些条目:《人间词话》第34条词忌用替代字。
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
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
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
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
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
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批注】此段开头写道“忌用替代字”,我觉得应该是“慎用替代字”比较合适。
比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中用“落木”代替“落叶”,“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中用“青春”代替“春天”等等诸多例子不都是诗句中的名句吗?用替代字好不好的关键是用得怎样样,替代字有利于诗句中境界的创造,意境的传达就是用的好。
“以词害意”就是不好。
结合本则上下文来说,王国维的意思应该是强调:诗词作者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意境的创造上,而不是搜肠刮肚的寻找替代字去弥补意境的不足。
我猜想他批评《解语花》中“桂华”代替“月光”原因是“桂华流瓦”的意境给人以隔绝之感,没有“月华流瓦”那么容易让人产生如见其景的真切感受。
月光如水一般明亮,如水一样静静在瓦上流淌,表达很自然,容易理解。
“桂华”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桂树的高大形象和桂花的香气,结合上下句看“花市光相射”,“纤云散”,中间应该突出的是月光的皎洁明亮,这里写出了在元宵节的灯火映衬下,月光照着琉璃瓦上那种特殊的明亮之感。
所以用“桂华”代替“月光”用词虽美,却影响了意思的精准传达,造成了视线阻隔中断。
“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此处用“绣毂雕鞍”代指纵马奔驰的男子。
本文意在表示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不舍之情,“绣毂雕鞍”是精美的外在装饰品,是当时很多有身份男子的共同特征,这里代指所思念的那个人,形象不够鲜明独特,也不足以表现女主人因痴情而愁苦的特殊情感。
我觉得如果选用的是能表现两人美好回忆的有鲜明个人特征的物象,可能会更好些。
《人间词话》第35条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
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
”若惟恐人不用代字者。
果以是为工,则古今类书具在,又安用词为耶?宜其为《提要》所讥也。
【批注】此则是对上则内容的补充,仍在表达作者反对一味用替代字来弥补意境和境界的不足这种现象。
我理解作者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意境的创新和真挚的感情,只学会了用替代字来表情达意,非但不是创新反而是一种思想懒惰创造力退化的表现。
从《四库提要》的注解可以看出,《乐府指迷》中“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
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
作者沈伯时是用意是“欲避鄙俗”,至于后来“转成涂饰”并非作者本意。
而王国维引用其中的只言片语,忽略掉其写作背景,是为了自己的表达需要。
这就像一位画家指出了绘画可以创新,其中的一种途径是画水墨画。
用黑白色可以代替大自然中的各种颜色一样,至于如何调弄水墨代替不同颜色,那是绘画者的功夫。
甚至你不用水墨画,你画油彩画,你搞素描都行,你不能因为有人水墨画的画工不好就说那位画家说错了,带人误入歧途。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沈伯时的《乐府指迷》实际上也反映了诗词创作中的一个现象,有些替代字已经具有了语码作用。
就像提到‘红雨’‘刘郎’就会让人想到桃或与之相关的典故一样。
意象也是可以不断创新的,否则总按固定的意象写作,那么连机器人也会写诗的。
意象的选择要根据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来决定,不能固化。
《人间词话》第36条美成【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批注】此则内容王国维赞扬周邦彦的写荷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我认为王国维评价的非常准确,主要是突出了荷的神采。
尤其是“水面清圆”和“一一风荷举”中的“举”字写的非常精妙。
“水面清圆”让人仿佛看到水清叶圆的美景,还能产生一种亲手摸过荷叶的质感印象:浮在水面上的荷叶,叶色青翠,铺遍荷塘,叶片柔嫩、清润,嫩得能掐出水来,大的小的荷叶叶边都圆润光滑,没有残破。
“一一风荷举”,让人仿佛看到水上荷叶随风轻摇,花茎挺举的动态。
“一一”让人联想到每一朵荷花的状态,有的微红,有的洁白,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正在盛开,阵阵清香随风传来……。
“举”字融情于景,不仅写荷的情态,还写出了荷的精神风貌。
“风荷举”荷是在“风”中挺举,经历了“溽暑”和“宿雨”的磨炼后,“荷”仍能在风中挺举,此情此景让诗人诧异,精神振奋,终身难忘。
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与恋恋不忘之情完全融入到了对荷之美的描写与回忆中。
前面写“燎沈香,消溽暑”让人觉得夏日悠长,暑气浓重。
写“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写晨光初兴之景,诗人兴致刚刚提升。
写到“一一风荷举”时,仿佛是精神为之一振,遥想故乡此情此景,仿佛暑气全消。
周邦彦写荷不仅写出了荷之神理,也仿佛写出了观荷者的精神状态。
他最高明的地方是写荷时,重在写意、写神,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有“踏花归来马蹄香”的艺术效果。
姜夔的《念奴娇》一词中,我比较喜欢的只有“嫣然摇动”这一处,这句话让人仿佛联想到盛开的荷花随风摆动的姿态。
至于“水佩风裳无数。
翠叶吹凉,玉容销酒。
”写荷花的颜色用“玉容”,写荷花的神态用“嫣然”,此时荷花与美人的形象是融为一体的;用“水佩风裳“的典故代替荷花荷叶也是把荷当人写,但有些令人费解;“翠叶吹凉”、“青盖亭亭,情人不见”和“冷香飞上诗句”又写的是诗人欣赏荷叶闻荷花香气时的感受,有清冷之感。
结合全诗来看,我与荷之间有一种距离感,是我在观荷,观荷时想到了像荷花的人,再由人产生了“几回沙际归路”的乡情。
诗人的感情层层铺垫,几经波折,再传达到读者时就产生了更深的疏离感。
《惜红衣》一文中大半的笔墨在叙事抒情,直接写荷花的只有“红衣半狼藉”一句,写的是荷花凋零的形象,抒写了“望故国”“不共美人游历”的遗憾。
这里荷花只是睹物思人的一个媒介。
难怪王国维先生读评这两首词时有“隔物看花之恨”。
,《人间词话》第39条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
北宋风流,渡江遂绝。
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批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这些诗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景,语句生动,读来有新奇之感。
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似乎在暗示一种情感,“二十四桥仍在”,让人想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
此句有“物是人非”之感概。
“波心荡”,是写诗人的内心犹如江心的水波动荡?还是只有水波动荡之意?“冷月无声”是写玉人无声,人犹如冷月,还是因“玉人无声”“我”觉“月冷”?亦或只是描绘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静无声之景?此句传达的感情不明了,写的景色特征也鲜明。
“波心荡”水波如何动荡的?“冷月无声”月为何“冷”,如何“冷”的,不如“淮南皓月冷千山”那样特征突出。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数峰”如何清苦?为何要“商略”“黄昏雨”?作者想借景表达什么感情?景的特征不够鲜明,情的抒发不够自然。
“岑寂。
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
”这一句中,已明确说出生活是“岑寂”的,冷清、寂寞的。
为何紧接着写“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此句是用“高柳晚蝉”衬托环境的寂静?用“高”修饰“柳”,用“晚”明确“”蝉”声的时间,是告诉人们这里本来就寂静,不如“鸟鸣山更幽,蝉躁林愈静”那样对比鲜明。
有资料解读此两句是在借“高柳晚蝉”诉说时序更替、秋风将至的消息,透漏出凄然以悲的心事。
用“晚蝉”声音之悲写感情之悲凉,在诗词中已成俗套,没有新鲜感,感情的抒发自然也不真切、深挚,没有写出诗人独特的感情。
此处,作者不仅批评了姜夔等南宋词人写景给人隔膜的感觉,还揭示了文体流变的规律:当一种文体在某个阶段达到繁荣鼎盛后,陷入俗套,没有创新,开始有衰落的倾向。
《人间词话》第40条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
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
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
”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白石【翠楼吟】:“此地。
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
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
”便是不隔。
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
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批注】:欧阳公【少年游】“晴碧远连云”,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
晴则色明。
“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
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
“晴碧”句是“点”,“ 千里”两句为“染”。
“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点出不胜离别之苦的主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
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写景和用语都不隔,所以境界高。
白石【翠楼吟】“此地。
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
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
”一句中“宜有词仙”并非真有,仙人乘鹤是本地故事,而“词仙”之说则是就楼成盛典而加以想象的。
“君“乃泛指;“玉梯凝望久”,凝望的有虚景,凝想的情也是借典故表达的。
“叹芳草、萋萋千里”是翻用崔颢的诗“芳草萋萋鹦鹉洲”,这句话本是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连起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但在文中诗人到底想表达什么情,并没有明说。
这一句写景不隔,抒情不够鲜明,所以境界相对低一些。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比较欣赏陶渊明、谢灵运这两种风格的诗。
陶渊明的诗以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见长,写景亦是写心境;谢灵运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善于描摹具体景物的形态、姿色。
如果说陶的写景诗是写意画,谢的写景诗就是工笔画。
不管什么画,只有写景如画,让读者心领神会的作品才是“不隔”的好作品。
即使是同一个诗名并称的诗人,在“隔与不隔”的艺术水平上也有深浅高低的区别。
如:颜延之与谢灵运并称“颜谢”,但颜诗喜用典故,堆砌辞藻;苏东坡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但黄庭坚的诗常用生硬、冷僻的词句,所以他们给人稍隔的感觉。
即使是同一个词人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语句表达也有隔与不隔的区别。
比如对欧阳修和姜夔同一首词作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话语如在目前”作为写景诗“隔与不隔”的标准。
所谓“词语如在目前”,就是要直观、鲜明、真切,让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