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三螺旋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三螺旋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三螺旋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孟卫东,佟林杰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 要] 自三螺旋创新理论被引入我国以来,对于三螺旋创新理论的研究便层出不穷,但 是目前国内有关三螺旋理论方面的文献比较零乱和分散。为了加深对三螺旋理论的了解以及 推动三螺旋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创新应用,论丈将从三螺旋理论的内涵及相关概念、三螺旋理 论的应用领域以及三螺旋理论的前景三个方面对国内三螺旋理论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 

[关键词] 三螺旋;创业型大学;技术转移;区域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692(2013)04—0126—05 

引言 1996年,雷德斯多夫和埃茨科威茨在继承前 人创新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螺旋创新理 论,并用于研究政府一大学一产业之间的关系,此 后,三螺旋创新理论被公认为创新研究的新范式之 三螺旋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的接 受和应用,促进三螺旋理论出现的主要因素包括两 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对于 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大学教育 和科研工作与产业的关系日益密切,客观上要求加 强大学和产业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大学为了进 步增强知识溢出效应,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一 产业一政府关系,主观上也在不断增强大学和产业 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由于政府所扮演的政策制 定者的角色,所以必须不遗余力地支持大学—产业 的协同作用,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政策鼓励以支持大 学和产业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 我国学者自21世纪初开始引进三螺旋的概念 和理论,2006年之后国内对于三螺旋理论的研究 逐渐升温,国内学者对三螺旋理论进行了不同方 面、不同角度的论述,目前国内有关三螺旋理论方 面的文献不断增加,但是比较零乱和分散,为了加 深对三螺旋理论的了解以及推动三螺旋理论在不 同领域的创新应用,本文将从三螺旋理论的内涵及 相关概念、三螺旋理论的应用以及三螺旋创新理论 在我国的前景三个方面对国内三螺旋理论研究文 献进行综述和分析。 二、国内三螺旋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国内学者对于三螺旋创新理论的研究主 要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是单纯引进和介绍西方 的三螺旋创新理论,这一类我们称为三螺旋创新理 论的元研究;第二类是在国外三螺旋理论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的本土化研究。 (一)三螺旋创新元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最早出现三螺旋这一词汇要追溯到2000 年,薛澜在《中外科技信息》上的文章中提到三螺 旋,这可能是人们在中文学术文献中首次看到 “triple helix model”。在2000--2004年,我国三螺 旋创新理论的研究几乎停滞不前,白2005年开始, 三螺旋开始被系统引进和研究,自此,国内对于三 螺旋的研究不断升温。 1.三螺旋基础概念和理论的研究 方卫华Ⅲ在其文章中指出:在西方,人们已 经看到曾经是分离的三个领域的趋同和交叉现象; 三螺旋模式试图揭示和精确描述在创新系统中正 在出现的制度力量的新结构,这篇论文首次系统地 阐释三螺旋的公共政策含义以及三螺旋要求新制 度结构安排的本质和各方关系不断转变的特征,指 出三螺旋也涉及对创新过程的动力学解释。只有三 螺旋模式才是足够复杂,能够涵盖在国家和地方层 次上可观察行为的不同种类。 周春彦 对于三螺旋主导社会的可行性进行 了初步的分析,对三螺旋的核心概念政府一大学一 产业三者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随后2006年, 在其翻译出版的《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 体的创新模式》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三螺旋创新 理论。她在对《三螺旋》一书的书评中提到如何实 现自主创新,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和前提是什么, 并指出组织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于创新流动的重要 性。此外,还从创业型大学、风险资本、孵化器运 动等方面来系统地阐释三螺旋创新理论。 2.三螺旋创新发展理论的研究 周春彦 ¨ 和埃茨科威茨合作发表与创新三 螺旋相对应的可持续发展三螺旋的观点,使三螺旋 理论由单一的创新三螺旋发展为创新三螺旋与可 持续发展三螺旋并存的双三螺旋理论体系,从而否 定了引入第四螺旋模型的可能性。周春彦和埃茨科 威茨合作首次提出大学一公众一政府可持续发展 三螺旋及双三螺旋耦合作用理论体系,并基于非线 性理论模型和三螺旋场、三螺旋循环概念对创新三 螺旋进行了诠释。 周春彦 基于非线性网状创新模型提出的“三 螺旋场”和“三螺旋循环”概念进一步推进了三螺 旋创新模式的理论研究。 王成军[6 研究了三螺旋的主要内容及国际会 议情况,并通过中外三重螺旋计量比较研究,重点 介绍了国外三螺旋研究的计量方法。 (二)三螺旋创新理论本土化研究综述 三螺旋创新理论产生的背景和适用的环境存 在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国内对于三螺旋创新理论 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对国外理论的解释和引进上, 而应该进行二次创新,将三螺旋创新理论本土化。 所谓本土化研究就是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从政府 大学一产业三者的关系出发不断调整和完善三 螺旋理论的适用性。 从政府的角色定位来看,在三螺旋创新理论中 政府是协调者的角色和地位。任锦鸾、陆剑南 在 《复合三链螺旋创新系统模型研究》中提出“复合 三链螺旋创新系统模型”,将政府看作是产学研相 互作用之外的机构,而不是“独立创新主体”,更符 合中国国情。蔡翔、王文平、李远远 指出由于中 国的特殊国情,短期内“强政府”在创新体系发展 的推动方面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随着大学、 产业等创新主体的主体地位提升,政府职能需要随 之转换。政府需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把握创新 发展的方向,逐步减少国家在微观和制度层面上塑 造国家和区域创新行为的轨迹和方向,从而促进大 学一产业一政府之间的互动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 上深度拓展,这将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从大学的角度来看,三螺旋创新需要有创业型 大学为智力支撑,文晓灵 对于我国是否需要创 业型大学进行了辩证分析。在其文章中列举了我国 国内支持和反对建设创业型大学的不同观点和看 法,并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并不是每一所大学都适 合于创业型模式,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大学应该起 创业的作用。我国国内创业型大学的发展需要适应 国际发展的大趋势,但是还必须根据不同类型大学 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发展创业型大学。 我国对于三螺旋理论的研究不仅停留在应用 层面,而且已经开始对其进行本土化的创新研究, 刘祖云、严燕 伽以三螺旋理论为依托,尝试提出 “中国国家理论创新的三螺旋模式”,即以政治发 动、媒体关注和学术研究为三股力量的理论创新模 式。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它将具有不同价值体系与 功能的政治政策流、舆论传播流与理论信息流,融 为一体并形成三力合一的态势,从而推动着国家的 理论创新活动。 

三、三螺旋创新理论应用研究综述 三螺旋理论在我国的应用研究较为广泛,我国 学者将三螺旋创新理论应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综 合我国目前的研究成果和文献,笔者认为我国目前 比较有代表性的三螺旋创新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可 以归纳为创业型大学建设、产学研和官产学研究、 技术转移和创新以及区域创新发展四类: (一)三螺旋创新理论与创业型大学建设 南佐民 ”以三螺旋创新理论为基础,提出了 我国创业型大学的实践方式,同时在文章中指出我 国的高等院校在创业型大学的建设中应该承担的 角色,应重视高校在生产衍生企业方面的作用。随 后,刘元芳、彭绪梅、彭绪娟 以三螺旋理论为 基础,重点阐述了创业型大学在三螺旋创新理论中 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提出要从组织建设、学科和研 究中心建设、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园和 高校衍生企业以及创新文化建设五个方面构建三 螺旋创新理论下的创业型大学。 由于国情与发展的局限性,我国的创业型大学 建设不能直接套用三螺旋理论,需要在原有理论的 基础上本土化之后再进行创新发展,探索适合我国 创业型大学发展的理论模式。龙雪梅、龙泳伶“ 指出我国的大学不能简单套用三螺旋理论,应该建 立我国特有的创业型大学体系,应该从转变观念、 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建立合理的教师激励和管理制 度、加强领导核心建设、创业文化建设以及找准自 身定位、合理推进大学创业等六个方面构建我国的 创业型大学模式。张秀萍等 指出我国创业型大 学的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包括创业型大学的目 标定位及价值重构、组织结构优化与制度创新和管 理机制创新;需要引入政府和产业的外部媒介的作 用,形成政府一大学一产业的良性互动机制。 我国在创业型大学建设的道路上面临着诸多 的障碍,如何扫清障碍保障创业型大学建设顺利进 行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向春“ 在阐释创业型 大学的组织元素以及动力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 国创业型大学面临着教育产业化和知识产业化所 带来的挑战,指出我国的大学应从加强市场化运作 模式和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两个角度来推动我国 创业型大学的发展。黄英杰 指出我国大学人才 培养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大学毕业生缺乏实践和创 新精神,学生就业和创业还存在着相当多的困难。 同时我国在创业型大学建设中面临着包括理念的 缺失、专业组织机构匮乏以及创业文化氛围不足等 多方面的挑战。因此,我国应该从变革高等教育结 构、发展专业学位、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培 养创业精神和理念等方面积极应对。 (二)三螺旋创新理论与区域创新发展 以三螺旋创新理论为基础的区域发展需要准 确把握政府和高校在区域发展和创新中的地位和 作用。吴敏 分析了大学一企业一政府在区域创 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从微观、中观和宏观 三个层面分析了三螺旋模型下区域创新系统的参 与主体的参与过程和内容;其次,论述了基于三螺 旋创新模型的政府、大学和产业在区域创新系统中 分别所起的作用。胡士强、张云霞 结合三螺旋 创新理论比较无锡尚德与贵州微硬盘两个案例,分 析了目前我国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并提出应该以隐性三螺旋来定位政府角色。张海 滨、陈笃彬 卅在定性分析高校在区域创新中的人 力支撑、知识产出、技术转移支撑和科技平台的基 础上结合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东部7省 市高校支撑区域创新贡献度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 验证了三螺旋理论中高校支撑作用的合理性和科 学性。 在准确把握区域发展中政府和高校角色定位 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营造三螺旋创新的区域环境和 空间。李海波等 指出三螺旋创新理论更加适合 属于中宏观层面的区域创新实践。面对区域创新发 展的多元主体,三螺旋创新理论将政府一大学一产 业作为三条主螺旋线,三者均是区域创新的发动 者、组织者与管理者,彼此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 共同形成动态三螺旋,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创新发 展。张博、张守信 和袁宇 以三螺旋理论为 基础研究区域产业集群,前者对黑龙江冰雪产业集 群的驱动力以及协同作用的增强进行了比较深入 的研究,后者对三螺旋模型的互动机理围绕区域创 新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两者均是从实证角 度出发总结三螺旋在区域发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 (三)三螺旋创新理论与产学研合作模式 以三螺旋为基础的官产学合作模式的研究首 先需要理顺政府一大学一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同 时明确如何能加强官产学合作中的各螺旋线的作 用。陈红喜㈨以三螺旋理论为支撑,分析“大学 产业一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政产学研合 作模式应重点发展“组建研发实体”高级模式,指 出要积极争取政府的参与、协同和支持。边伟军、 罗公利瞳 认为三螺旋创新模型为官产学建立长期 的合作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政府、产业、大学三 者除自身传统功能之外,还表现出其他两者的作 用,在合作创新研究中三者既有明确分工,在功能 上又存在一定的重叠,同时指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 官产学联盟是三重螺旋发展到组织阶段两种典型 的官产学合作创新模式。徐珏、于丽英乜 以产业 集群层面下官产学三重螺旋关系为研究对象,分 析产业集群成长过程中的官产学三螺旋关系的演 变特征,并比较硅谷和张江产业集群发展中三重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