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困难与对策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
决定》,提出“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举全
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农村
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距2020年还有不到6年时间,要确保
7000多万人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每个月
要减贫100万人,任务非常重。
一、存在的困难
1、面对精准脱贫要求和众多新政策、新机制,部分干
部还习惯于用老思维、老办法考虑、解决新问题,创新意识
还不够强,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不足;工作中存在点优面
窄、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扶贫攻坚工作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
高。
2、资金投入不足,补助标准低。由于受到资金规模少
的制约,有的贫困村只是“解决村屯路和人畜饮水”,很难
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状况,与小康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更
达不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仅仅依靠财政扶贫资金为主
要投资的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十二五”“整村推进”目标
要求投入的需要。
3、扶贫难度越来越大。贫困人口主要集聚在深山区,
交通、水利、大力、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贫因
素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贫困户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
脱贫难度大。
4、扶贫队伍有待加强。随着办公的电子化以及扶贫工
作的专业化,这需要上级加大人员、经费投入,配齐配强扶
贫队伍。
5、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交通条件恶劣。
二、具体对策
1、完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线图。制定《关于打
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逐级签订精准脱贫责任书,
印制相关挂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强力推进。
2、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按
照“五看五不录六优先”要求,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指标体系,
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解决好“扶
持谁”的问题。
3、细化精准帮扶措施,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
照“五个一批”(发展一批、搬迁一批、助学一批、救助一
批、兜底一批)要求,谋划推进五大精准脱贫工程,做到对
症下药、分类施治、靶向治疗。一是通过扶持生产和技能就
业发展一批,实施“钱袋子”工程。努力为每个贫困户都找
到一条致富之路;二是通过移民搬迁一批,实施“挪穷窝”
工程。对生存环境差、“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
困群众,在完成年度搬迁任务的同时,对贫困地区群众居住
状况和搬迁意愿进行摸底,科学编制搬迁规划。三是通过教
育助学一批,实施“拔穷根”工程。围绕“不让贫困群众输
在起跑线上”,大力实施3年教育提升计划,新建一批山区
寄宿制学校,保证山区4年级以上孩子应宿尽宿。大力发展
职业教育,提供从学校到岗位的“一站式”职业教育。四是
对因病致贫返贫的救助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的贫困群
众,从提高民政保障对象医疗救助比例、提高补偿比例、建
立特殊人群医疗救助基金、建立大病补充商业保险、设立扶
贫门诊、推行60岁以上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医疗机构看病全
额救助机制等。五是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实施“兜底线”
工程。制定“两线合一”方案,从2016年1月1日起,将
低保标准由2300元提高到2900元,做到应保尽保,动态
管理。
4、创新扶贫新业态,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积极
拓展扶贫新业态,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旅游扶贫---改善旅
游农家院硬件设施,统一服务标准,并与发展绿色生态种养
产业项目相结合,增加群众收入。金融扶贫---发挥贫困县扶
贫自立服务社全覆盖的作用,用好扶贫担保公司和金融扶贫
富民工程试点项目资金,为贫困群众解决贷款资金。家庭手
工业扶贫---针对留守妇女、老人等半劳动力较多的情况,大
力发展新型家庭手工业,并与电商平台相结合,积极打造自
有品牌,促进产品上档升级,提高附加值。现代农业园区扶
贫---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流转土地增收。通过“租金”、
“薪金”和“股金”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互联网扶贫
---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优势,积极探索发展互联网电商、
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务工等扶贫新模式,为实现“工业品下
乡,农产品进城”搭建平台,既方便贫困群众生活,更拓展
农产品市场,促进贫困群众增收。探索金融扶贫---加强与农
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探索开展产业扶贫担保,
进一步解决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户贷款难问题,并且要切实
加强扶贫贴息贷款项目的监督管理,确保扶贫效益。
5、加强扶贫队伍建设,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强
化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市县扶贫攻坚指挥部,
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级党组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
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农村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有扶贫
任务的乡镇全部建立扶贫办,明确专人负责。所有贫困村由
工作队牵头建立精准扶贫工作室,使上级的政策能够更好更
快的传递到基层末梢,惠及贫困群众。深入推进驻村包户帮
扶。所有贫困户都明确帮扶责任人。市县成立扶贫驻村工作
队管理办公室,出台工作队管理考核办法,严格督导考核。
6、建档立卡全覆盖。严格按照“三审两公示一公告”
的要求,结合规模控制,全面完成贫困村识别和贫困户识别,
全部录入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
三、尝试与创新
1、在产业扶持上创新
产业扶持是精准扶贫的重头戏,只有产业支撑,才能实
现扶贫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才能真正实现可持
续脱贫。纵观我市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大抵分为三种:一是
肢残智残致贫;二是因病因灾致贫;三是产业折腾致贫。据
走访了解,贫困户对产业扶持普遍存在“三难”:一是资金
筹措难,怕折腾,怕亏损;二是技术掌握难,弄不懂,学不
会;三是市场开拓难,商贩进不来,东西出不去。农业作为
“靠天吃饭”的风险产业,产业培育需多方投入,靠坚持不
懈。因此,精准扶贫应树立“跳出扶贫抓扶贫”的理念,抓
住政策机遇、创新扶持方式、用好用活资金,在扶贫致富的
同时,培育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各部门专业技术人
才,到贫困村进行全方位培训,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进一
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既“扶技术”,又
“扶思想”,为产业扶持提供强大支撑。
2、在生态移民上创新
生态移民是“含金量”最高的精准扶贫措施。要做好做
活生态移民文章,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原则,
因人制宜选择搬迁安置地点和方式,确保搬迁对象既有房可
居,又有业可就。既要鼓励搬迁户进城市建、购房安置,又
要鼓励搬迁户进乡镇建、购房安置,尤其要盘活沉淀的公租
房、廉租房以及乡镇、村撤并后的闲置房,既“去库存”,
又“扶贫困”。
3、在民政兜底上创新
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
性保障兜底。一是扩面,做到“应保尽保”。扶贫办与民政
局要加强衔接,进一步做好贫困户与低保户的政策对接,将
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二是提标,做到“解
决温饱”。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水平,引导农村贫困人口
积极参保续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三是建院,做到“老有
所居”。利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机遇,提升农村养老事业,
结合乡镇、村合并后的闲置房产处置,改扩建乡镇敬老院和
村级幸福院,让农村特困老人“老有所居”。
4、在资金保障上创新
(1)用好扶贫专项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
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
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将扶贫投入纳入财政预算。
(2)撬动金融扶贫资金。市财政要设立金融扶贫专项
基金,降低金融机构扶贫信贷风险,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主动
投入精准扶贫。金融机构要延伸服务网络,创新金融产品,
增加信贷投放,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信贷,
由财政按基础利率贴息。
(3)探索资产收益扶贫。要积极探索“在不改变用途
的情况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
业、养殖、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由村集体、
合作社或其他经营主体统一经营”模式,支持农民合作社和
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农民土地经营
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四、基础工作
1、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
制,确保任务到位,责任到人。各项目责任人要高度负责,
从力量配备、措施落实到进度安排,都要亲自把关、亲自抓。
2、加强宣传力度。要采取板报、墙报、媒体和培训等
形式大力宣传。
3、加强督促检查。各级扶贫办要对开展情况进行全方
位的动态管理,采取逐月汇报、逐个项目检查、验收考核等
方式狠抓工作落实,并安排专门力量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
项督查,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人员,
要及时进行检查监察,追究责任,确保项目建设逐月按要求
和形象进度完成任务。
4、加强协调。要督促有关部门加快资金的到位。同时
协调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全力协调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
业综合开发、民族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国土整理、环保、
农业等相关涉农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调度到位,确保各项任
务如期完成。
5、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工程建设过程中,市扶贫部门每月
要组织督查,了解项目建设进度情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
难和问题。年中还要联合市财政、审计、发改、民政等多部
门组成联合督查组,深入项目建设现场督查,确保项目进度
如期完成。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严格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
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要求,及时将扶贫资
金拨付到位,严禁对扶贫资金截留、挤占、挪用、贪污和挥
霍和改变投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