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机理阐释及实现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机理阐释及实现路径研究


收稿日期: 2019-01-09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18ZDA045) 作者简介: 徐维祥( 1963—) ,男,浙江东阳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城市创新。
·48·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18 卷
论述。而关于新型城镇化,国外学者侧重于城市 化的角度,主要关注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研究以及 城市化产生的影响方面。
一、理论基础
( 一) 乡村振兴内涵 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核心 是“战略”、关键是“振兴”、靶向是“乡村”。是新 时代为解决“三 农 ”问 题 的 新 战 略、新 部 署、新 要 求,在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实现 了质的飞跃。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归结为“五大 建设”: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重在资 源整合、产业培育、经济转型与收入增长; 生态宜 居是乡村振兴内在品质衡量的关键,重点在于优 化农村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 级发展绿色产业,形成低碳绿色生活方式; 乡风文 明是乡村振兴主体价值塑造的保障,关键在于乡 土文化的传承、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构建和谐社 会,增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 战略的主体 基 础[12],关 键 在 于 基 层 组 织 建 设、民 主自治、科学决策与治理机制的创新,明确了如何 凝聚农村各方力量振兴型城镇化的内涵,结合空间粘性理论,剖析了两者的战略耦合机理,以国内外典
型地区的发展模式为例,提炼了二者战略耦合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
战略均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两者互为联动、相互促进; 结合不同类型
的战略耦合模式,从不同角度得出依托式发展、吸收式发展、反哺式发展以及互惠式发展路径,
第 18 卷第 1 期 2019 年 3 月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Vol. 18 No. 1 March 2019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
———机理阐释及实现路径研究
村振兴战略,抓住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主要 矛盾的主要 方 面,成 为 解 决“三 农 问 题 ”、解 决 城 乡矛盾的有力 抓手[3]。城乡发展不 平衡是经济 发展的短板,因此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成 为补齐城乡发展不平衡这块短板的得力之举,两 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协同发展。
纵观国内外文献,尚未对乡村振兴的研究范 畴和理论定义形成共识,但城乡问题研究一直受 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发达国家在历史发 展的长河 中 也 经 历 了 人 口 拥 挤、交 通 堵 塞 等“城 市病”问题,许多国家一直在探索、实施适合本国 发展振兴乡村的战略措施: 亚洲国家以日韩为代 表的“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和“新村运动”具 有一定借鉴意义,欧美国家以美国的新城镇开发 建设、英国 的 农 村 中 心 建 设 和 法 国 的“农 村 振 兴 计划”为 典 型 代 表[4- 6]。 国 外 关 于 乡 村 振 兴 的 研 究较为广泛,经历了从结构功能视角、政治经济视 角和社会建设视角三个阶段,从不同层面展开了
徐维祥1 ,李 露1 ,刘程军2
( 1. 浙江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2. 浙江工业大学 之江学院,浙江 绍兴 312030)
摘要: 针对目前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是推进乡村可持续发
展和促进城乡融合的重大战略,也是破解“三农”困境,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通过探讨
为全国范围内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型城镇化; 空间粘性; 战略耦合
中图分类号: F299. 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6-4303( 2019) 01-0047-09
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后,城乡地域结构、产业 结构、就 业 结 构 和 社 会 结 构 都 出 现 了 较 大 变 化[1]。与此 同 时,农 村 地 区 的 经 济 得 到 迅 速 发 展,农业综合生产力极大提高,农村现代化面貌逐 步改善。十九大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成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 展之间的矛盾。现阶段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城乡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2]。城乡 居民收入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 比波动较大但总体呈现弱化趋势。近些年来,农 民收入不断增长,但相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仍 然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这与农民整体收入 水平起点低密切相关,除此之外,农民收入增长的 稳定性低也导致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一 现实问题。一方面农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许多 支持,但 另 一 方 面,城 镇 化 过 程 中 也 遗 留 了 许 多 “乡村病”,比如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引致的农村 老龄化现象、留守儿童问题等。十九大提出的乡
国内学术 界 专 门 针 对 乡 村 振 兴 战 略 研 究 不 多,对乡村振兴或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学理性阐释 也较为缺乏。关于新型城镇化方面的研究较为成 熟,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新型城镇化作了研究 分析,有一定的理论基础[7-8],但是关于乡村振兴 与新型城镇化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较少。整体上 看,传统学界在探讨新型城镇化问题时,较普遍存 在将新型城镇化发展作为主要目的,而将乡村振 兴发展置于辅助地位,将两大战略结合起来,明确 分析 其 关 联 点、关 联 线 和 关 联 面 的 研 究 相 对 较 少[9-10]。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上升为 国家层面的战略,成为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 手,这是针对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 应对举措,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突破口, 也是国家 对 城 乡 关 系 的 进 一 步 认 识 理 解[11]。 因 此,本研究拟从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内涵维度, 在空间粘性的理论基础上,对乡村振兴和新型城 镇化战略耦合机理进行阐释,通过国内外典型区 域的案例分析总结出优质的实践经验并将其提炼 到实现路径,以期为全国范围内乡村振兴和新型 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关主题